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居住舒適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耗費的能源越來越大。我們既要滿足人們對居住舒適性的要求,又要建造節能好的建筑。就目前現狀看,我國建筑無論在建造、使用還是在拆除的過程中,能耗都很大。建筑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已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27.45%。據住建部科技司推算: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我國建筑耗能(詞條“建筑耗能”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比例最終還將上升至35%左右,如此大的比重,建筑耗能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軟肋。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 郝際平 會長
據2015年《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中國民用建筑綜合面積為545億平方米,其中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我國目前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積仍高達16億平方米,超過所有發達國家年建成建筑面積的總和。以如此建設速度,預計到2020年,全國高耗能建筑面積將達到700億平方米。如果再不注重建筑節能設計,改變建造方式,加強“四節一環保”的綠色建筑的使用,將直接加劇能源危機。
我國《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中也明確指出:“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詞條“門”由行業大百科提供)要加快建立促進建筑工業化的設計、施工、部品生產等環節的標準體系,推動結構件、部品、部件的標準化,豐富標準件的種類,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換性。推廣適合工業化生產的預制裝配式混凝土、鋼結構等建筑體系,加快發展建設工程的預制和裝配技術,提高建筑工業化技術集成水平。”
因此,下一步建筑業的重點任務就是“推動建筑工業化”。建筑門窗幕墻行業作為建筑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加快建筑門窗幕墻工業化的步伐,實現建筑門窗幕墻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不僅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長遠的社會意義。
一、發展建筑工業化的必要性:
建筑能耗如此之大,高能耗建筑如此之多,建筑工業化就成為建筑節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未來建筑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建筑工業化就是通過“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應用”的方式,改變傳統建筑業的生產方式。

編輯配圖
首先,與發達國家的現狀進行對比: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裝配式建筑的比例在70%以上,我國的比例尚不足7%,可見裝配式建筑未來的市場規模還是非常可觀的。
其次,我國人口紅利已不在,以密集勞動力為主要作業工人的建筑模式已很難持續,新型的建造方式既是時代發展的召喚也是發展的必然。
再次,傳統的建筑施工方式的高污染、高耗能已不滿足我國對綠色節能建筑的發展要求。國家在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方面也給出了明確的指標,總理2016政府年工作報告指出:要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標準和質量。
二、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優勢
從政策上講:根據《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綱要》的要求,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50%以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30多個省市出臺了裝配式建筑專門的指導意見和相關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對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越多越多的市場主體開始加入到裝配式建筑的建設大軍中。但是由于改革開放前,鋼鐵工業的發展水平滯后,產量有限,鋼結構的應用受到限制,致使鋼結構及其知識的普及遠遠不如鋼混結構,以致我國已成為世界鋼產量第一時,一講裝配化就是鋼混結構,忘掉了與生俱來就是裝配式建筑的鋼結構。這一點應該引起建筑業界的高度關注。

編輯配圖
從社會環境講: 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帶來城鎮快速發展,意味著大量的建筑需求將持續,而建筑工業化契合了節能減排的需求,傳統的高能耗建筑方式必須改變。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越來越嚴重的建筑人工緊缺和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帶來建筑業對提高勞動生產率需求的提升。從而使過去制約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建造成本高的制約逐漸消失。
從節能優勢上講: 據統計采用裝配式建筑,建造過程中的一次節能就能帶來可觀的效益:無須搭設腳手架,不用傳統木模板、木方,節約木材90%;節約用水65%左右;節約鋼材5%-8%;節約混凝土10%左右;減少現場施工垃圾90%;施工階段,現場基本無粉塵污染;減少現場施工場地50%左右;減少現場作業人員50%以上;減少現場生活垃圾50%以上。
三、未來建筑工業化發展的關鍵點
1、 注重系統研究和專門人才的培養

編輯配圖
創新是生命。人才是關鍵。未來科技的主體是企業,企業要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型建筑工業化研究機構,主動和高等院校、設計、研究機構聯合,開展專門的工業化技術研究,建立“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機制。財政科技經費也要支持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科研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等工作。同時要高度關注人才的培養,我們既要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也要培養管理經營人才,同時不能忽視具有“工匠精神”的產業工人。
2、 建立標準化體系的同時調和標準化與多元化之間的矛盾

編輯配圖
一方面我國目前建筑行業標準的監管存在缺失,制定的標準體系尚未出臺行業強制性準則,產業鏈中很多環節并未實際按照標準執行。而標準體系的建立是實現建筑產品的大批量、社會化、商品化生產的前提,也是大幅降低工業化成本的必要條件。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講,標準化體系的建立能夠極大地推動建筑工業化的發展。因此在未來制訂工業化建筑全過程、主要產業鏈的標準體系尤為重要;而建筑的標準化、模塊化設計技術體系與通用化接口技術研發也是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必要需求。
另一方面,目前標準化體系設計方面還處于設計定型、構件統一、規格少且強調標準化與通用化階段,而現在消費者需求的是個性化,多元化的產品。在今后標準的設定中應更多的注重靈活性以及解決標準領域的制約瓶頸問題,促進行業快速發展。
3、注意結構體系的完備性
目前,社會上普遍缺少對結構體系的認知,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人們對鋼混結構了解較多,對鋼結構知之甚少。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鋼結構,組合結構,使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的“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標準和質量”落到實處。
4、注重工業化發展上下游全產業鏈的共同發展
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發展依賴于研究、施工、設計、生產、監督、服務等全產業鏈的共同進步,如傳統的建筑業中“建筑設計”屬于獨立的行業,因此設計時無需考慮施工的工藝流程,施工對設計階段的影響也有限。而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是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協同設計、施工、部品建造與裝飾裝修緊密的結合。從部品生產角度,很多部件需要附加在構件上,需要大量產業鏈環節之間接口集成的問題,這不是一家企業的事情,需要標準化設計企業、部品生產企業、建材企業、安裝施工企業等一起配合完成。因此建筑工業化必須是全產業鏈的工業化,建筑從設計出圖、生產制造、運輸配送、施工安裝、到驗收運營的全過程都要實現工業化。
四、建筑門窗幕墻的工業化
在建筑領域,我國門窗每年有五億平方米的產量,它的產值超過了兩千億元人民幣;幕墻每年有八千到九千萬平方米的產量,產值超過一千億元。就產業化程度而言,幕墻相對比較高,大型建筑和公共建筑(詞條“公共建筑”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特別是超高層,單元式幕墻使用率80%,一般幕墻安裝方式無法實現。而門窗作為一種工業化產品,工業化的生產、加工、安裝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編輯配圖
建筑門窗幕墻工業化的定義就是采用現代工業的生產和管理手段替代傳統的、分散式手工業的生產方式,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的目的。其特征在于以門窗幕墻系統的設計標準化為前提、工廠生產集約化為手段、現場施工裝配化與標準化為核心、組織管理科學化為保證。在建筑門窗幕墻系統化、標準化和信息化的基礎上,實現建筑門窗幕墻的工業化,進而達到產品化的目標,是建筑門窗幕墻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1、門窗企業的工業化發展
在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大環境下,門窗需要設計系統化、標準化;生產精細化、工藝化;施工機械化,裝配化,這樣的發展模式對于門窗企業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門窗企業要注意工藝標準化、設備標準化使產品性能更加穩定并且得到提高。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標準規格的門窗產品整樘出廠。對于建筑標準規格外的門窗采用標準附框或專用附框進行安裝。附框內口的寬、高構造尺寸應與門窗洞口標志尺寸一致,在洞口裝修階段或裝修完成后采用標準的方法進行整體安裝,從而最大程度的解決標準化與多元化之間的矛盾,使門窗產品更有適合于建筑工業化發展。
在生產過程中,建立智能化工廠。將大批量標準化產品生產與柔性定制化生產相結合。滿足后工業化時代不同層次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
2、幕墻企業的工業化發展
應對建筑工業化,幕墻企業要從設計、生產、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尋求發展與突破。從設計開始,BIM作為建筑信息模型技術,貫穿于幕墻工程始終,通過參數模型整合各種項目的相關信息,在項目策劃、運行和維護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進行共享和傳遞,在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成本和縮短工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設計與產品生產中注重研發,推廣單元式幕墻的應用,提高產品標準化程度,使部件、附件的通用性和可置換性得以提高。同時大力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注重預制建筑節點的延性和防水等關鍵技術研發,提升施工管理的水平。從而達到各環節整體發展,提升我國新型建筑工業化進行的速度。
總之,人類社會發展要走可持續之路,建筑業發展要走綠色化之路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和必然選擇。新型建筑工業化就是建筑業綠色發展的首選之路,她為門窗幕墻企業帶來了無限的發展空間,產品的創新,技術的進步,綠色的需求......,只有抓如機遇,走在前列的企業才能成為舞臺的主角。
注:本文由郝際平會長“第十四屆Fenestration Days China中國國際門窗幕墻高級研討會”開幕式上的演講內容錄音,整理而成。
延伸閱讀:
郝際平簡介
郝際平,男,博士,博士后,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漢族,1959年7月生于西安,籍貫山西襄垣。現任全國政協十二屆委員會委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副校長,黨委委員,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會長。陜西省教學名師,國家級重點學科《結構工程》學科帶頭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六屆學科評議組(土木工程)成員,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家委員會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全國博士后管委會專家組專家,陜西省科協常委,美國土木工程學會會員,《建筑結構學報》、《工程力學》、《建筑結構》、《鋼結構》、《空間結構》、《建筑鋼結構進展》、《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雜志編委。
教育經歷
1978.02 ~ 1982.01 西安公路學院(現長安大學),工程力學,工學學士學位
1986.09 ~ 1988.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工程力學,工學碩士學位
1991.09 ~ 1995.0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結構工程,工學博士學位
1996.12 ~ 2000.01 哈爾濱建筑大學,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研究
工作經歷
1982.01 ~ 1984.09 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設計院,工程師
1984.09 ~ 1993.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助教、講師
1993.10 ~ 1997.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教授
1997.05 ~ 1998.05 澳大利亞Wollongong 大學,客座教授
1997.10至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
研究經歷(主持)
主要從事結構工程(鋼結構)及工程力學的研究與教學。承擔和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13115”重大項目、廳局及橫向項目等,內容涉及:鋼結構高等分析理論;鋼結構關鍵構件的理論及應用;裝配式鋼結構體系研究;橋梁疲勞壽命分析。獲發明專利授權5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45項;在《Journ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Thin-Walled Structures》、《建筑結構學報》、《工程力學》、《土木工程學報》等發表論文260余篇,其中EI、SCI收錄50余篇,編著出版著作6部。作為主要參編人,參加編寫國家《鋼結構規范》、國家《冷彎型鋼規范》、國家《煉鐵工藝爐殼體結構技術規范》、《鋼結構技術規范》、國家《高聳與復雜鋼結構檢測與鑒定技術標準》、《拱形鋼結構技術規程》、《鋼結構高強度螺栓連接技術規程》等,地方規程兩部。2005年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兩項,陜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一項。國家級精品課程《鋼結構》的負責人,陜西省級《鋼結構》教學團隊負責人,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