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如今在城市里看海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網絡熱搜詞匯,2016年下半年的洪澇災害已經成為自1998特大洪澇之后,波及范圍最廣,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最為嚴重損失的一次洪澇災害。針對我國目前逢雨必澇,澇后必旱的情況,筆者將從建筑學的角度展開探索,對這一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方案將從預防-治理-災后重建三面進行闡述。
預防
截止2015年,據統計表明,我國九成以上的城市在城市建設中采取的是快速管排的城市排水模式,依靠下水管道,排水泵站等設施達到快速排出及末端集中控制的排水理念。而這一模式,往往遇到強降雨會因為管道規模等問題造成城市路面積水,因為單位時間徑流量暴增超過湖泊河流的容納上限而造成洪澇災害,同時由于降水落到硬化路面并隨著快速管排重新回到水循環圈內,降水沒有得到有效的二次利用,這就造成了我國很多城市降水往往很充沛卻常常在滿足市民生活生產過程中顯得捉襟見肘的現象。對此,加快“海綿城市”建設,改變城市排水理念變得迫在眉睫。
建設海綿城市的關鍵在于如何盡可能的提升城市海綿體的質量與規模。
目前比較常規的方法是擴大城市綠地面積,保護河灘濕地等制造生態滯留區。有研究表明,植被覆蓋良好的地塊與無植被覆蓋的地塊地表徑流率相差能夠達到98%以上,與此同時,除此之外城市綠地還是解決凈化空氣,城市熱島效應等環境問題的不二之選,同時也是市民生產生活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我國路面多數采用傳統的瀝青混凝土,透水性極差,在遭遇強降水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城市內澇。透水路面與傳統路面鋪裝想比,簡單來說區別就在于單位面積里空隙密度(詞條“密度”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以及大小。目前技術而言透水路面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由于結構密度和孔隙率等原因,透水路面適應范圍比較窄,尤其不適合于車/人流量負荷高的道路,另外由于灰塵、天氣等原因,透水路面投入使用久了會面臨著空隙堵塞的問題導致透水效果變差。因此,加大對透水路面的研究投入勢在必行。
第三點,擴大原有管排規模,興建溝渠,水池,人工湖,凈水廠等地表排水/蓄水/凈化設施。減少大規模降水對自然河流湖泊的負荷的同時,儲存降水并凈化后二次利用,以達到有效率用的目的。與此同時,人工湖作為城市景觀的重要一部分,對調節局部氣候,改善當地生態平衡,提高當地居民生活質量也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另外對于建筑本身而言,作為海綿城市的載體,建筑本身要突出一種全方位立體化的作用,建筑屋頂及垂直綠化,水塔及外墻排水,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以米蘭垂直森林(BOSCO VERTICALE)為例。米蘭垂直森林位于米蘭市中心加里波第火車站附近,由博埃里工作室設計。米蘭地處意大利北部,阿爾比斯山南麓,全年雨水充足,夏季多驟雨。垂直森林是由民居與植物相結合,會沿著外墻體、層層種下共730棵喬木、5000株灌木和1.1萬株草本植物。這相當于1.1萬公頃的綠色植被。垂直森林項目還會建造一個澆灌系統,使用回收水來維持樹木的生長,建筑物還利用風能與太陽能,從而增加能源的自給。降雨被澆灌系統收納的同時,穿過不同樓層間的“森林”,經由層層過濾最后匯集到人工湖中并循環再利用。對于這種理念我們要結合我國當地氣候與生態類型有效的借鑒和探索,使之成為海綿城市中切實有效的一環。
最后,綜上所述,與之配套的建設地下水蓄水裝置,保護地下水源,從而形成完整的城市降水循環,達到合理“排水-蓄水-用水”的目的。
治理
我們可以通過建設海綿城市這一手段來預防城市內澇等災害,然而世上沒有萬全之策,當災害發生時,我們同樣需要切實有效的方法來治理洪澇災害,筆者在本文中將會從預裝式防洪設施的角度進行闡述。
今年下半年剛開始的這一場大洪水,再次體現了人民子弟兵為人民的精神,在感動的同時我們發現各大媒體網站都被一個叫做德國防洪神器的東西刷了屏,網友對此毀譽參半。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洪澇災害相對于其他突發性災害而言,它是可預見的,并且我們有一段緩沖時間來應對洪澇災害。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迫切的需要一種設施可以在這個緩沖時間內快速成效達到治理水患的目的。
目前,所謂的德國防洪神器這種裝置不得不說是國際上比較通用的一種短時有效的防洪設施,而且我國也同樣使用著與之類似的設備。筆者在本文中將這類設施大體分為兩種,分別是拆裝式和半固定(詞條“固定”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式。
拆裝式
拆裝式顧名思義就是防洪墻可被隨時拆卸組裝,此處以網傳德國抗洪神器為例。此種防洪墻墻板采用新型鋼材,鋼材強度(詞條“強度”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剛度好,單位面積可承受4至5噸的洪水壓力,并且具有可快速拼裝,可調控高度,可與永久性防洪堤壩坎閘拼接等優點,平時防洪擋板可拆卸回收維護,使用時只需將固定構架嵌入河床之后進行組裝即可,不會影響原有自然景觀觀賞。盡管這樣,這項技術也同時有著很多問題存在,比如縫隙間漏水嚴重,適用范圍小,僅適合于水勢相對緩和,水位漲勢慢的災害地區,對于水勢湍急水位上漲迅猛的區域防洪性能相對較弱。因此對于這項技術,我國在實際應用時,應當因地制宜,逐步完善相關使用守則及法律法規,結合我國國情進行使用推廣。
半固定式
相對于可拆卸式的防洪墻,半固定式防洪墻顧名思義就是基礎構架永久性固定在河道上,與永久性堤壩坎閘相連接,具有較強防洪能力的防洪墻。目前國內部分沿河沿江城市有采用此種防洪設施。本文以哈爾濱及上海為例。
在哈市所采用的“新型防洪墻”由樁基礎、基礎底梁、防洪墻及防洪鋼閘板組成,其中樁基礎、基礎底梁固定在河床之中,地表防洪墻高度約六十厘米,對原有自然景觀影響較小。防洪鋼閘板每塊尺寸為:長5米,高2米,重1.3噸,單位面積能夠承受6頓洪水沖擊,河岸周圍有專門(詞條“門”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的鋼板儲存倉庫以備不時之需,洪澇災害發生時,將鋼板嵌入水泥基座中,平均安裝一塊鋼板只需4分鐘,縫隙之間用專用防水膠粘接,防止漏水。防洪墻頂高海拔121.20米,高出百年內最高水位 0.33米,加上活動鋼板,防洪墻可超過松花江歷史最高水位2.33米。
除此之外上海也不斷改進防汛設施。2012年,上海市南外灘進行防汛墻改造工程,將此前的“上海南外灘水泥防汛墻”改進為 “玻璃防汛墻”。據2012年4月17日新華網報道,“玻璃防汛墻”由鋼筋混凝土和通透式玻璃組合而成,玻璃厚度達到18毫米,既滿足防汛擋水需要,同時方便游客坐在岸堤邊欣賞老碼頭和江岸景色。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不管是拆卸式的也好,半固定式的也好,都是利用了預裝式建筑的方法,無論是防洪鋼板或者各細部零件都是在車間廠房內完成,只需要在洪澇災害來臨時在現場組裝即可。隨著3d打印技術的日趨成熟,預裝式建筑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我們要加大對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增強防洪板抗腐蝕能力,增加單位面積抗壓能力,減輕個體重量,擴大防洪擋板的適用范圍以更好地應對湍急,水位高的流域,研究如何在不破壞當地景觀條件下更好的突出防洪性能。
災后重建
洪澇災害對城市尤其是沿河沿江區域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收到嚴重損害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措施來進行災后重建,安置災民。在筆者看來,災后重建的重中之重就是為災民提供一個容身之所,目前國際社會上通用的災后住宿設施無外乎帳篷與簡易板房,其中各有優劣暫且按下不表。筆者接下來將針對我國國情及受災區域(2016年洪澇災害區域為例),詳細闡述集裝箱住房在澇災過后的重建過程中可以發揮的作用。
所謂集裝箱住房也是活動板房的一種,具有拆裝便捷,運輸便利的優點的同時,相對于普通的移動板房,集裝箱住房因為全部由鋼材質構成,堅固耐勞,具有很強的抗震性與防形變能力。其次,集裝箱嚴格的制作工藝使集裝箱住房具有良好的密閉性,在防水防火防腐蝕(詞條“防腐蝕”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等方面有著優秀的性能。最后由于集裝箱住房基于標準鋼材基礎構架上,因此在空間組合搭配上有著更多的選擇,可以衍生出功能更加豐富的空間,不再僅僅局限于居住功能。另外,集裝箱住房的造價十分低廉,廢舊集裝箱回收費用大概僅需三到五千元不等,每個集裝箱住房由車間工廠統一預裝可以大大節省裝修改造費用,并且在災害發生后通過直接運輸與簡單地組合就可以立即投入災民安置行動之中。
接下來我們看看我國洪澇災害的多發區。
洪澇災害做為我國最常見的多發性災害,大約我國三分之二的國土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由圖可見,我國洪澇災害多發區主要集中在沿海與長江中下游地區,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該地區年降水量大,臺風降水集中。另外這些區域的人口稠密,一旦災害發生,就會對該地區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然而無獨有偶的是,這些區域往往交通便利并且都有著發達的航運體系,無論是沿江航運亦或是沿海航運,集裝箱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因此該區域有著儲量充足的集裝箱以及集裝箱儲存場地。在災害發生后,通過發達的陸運以及航運,統一預裝的集裝箱住房可以在第一時間達到災區,展開災民安置工作。
集裝箱住房作為賑災物資的應用其實并不新鮮,例如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與海嘯之后,日本各地急需就在住宅,日本設計師吉村孝敬設計了一套快速廉價的名為ex-container的救災集裝箱住房項目。
集裝箱住房在車間及工廠內預制生產
預制集裝箱住房現場組合安裝
災民安置區全景一覽
集裝箱救災房詳圖
在此之后,吉村靖孝將這些模數化集裝箱運用到“bayside marina hotel”項目中,這完備的集裝箱包含了全套預制室內設備和室外飾面,并能作為永久性建筑使用。集裝箱尺寸為20英尺×20英尺,可以組合成集廚房、起居室、浴室和臥室空間于一體的住宅單元;而且這個可以永久使用的建筑價值僅60,000 USD,面積達60平方米。另外,建筑師還設計了一種兩層的變體,以適應面積更小的基地。這個設計還有另外一個更大的目標,那就是在利用現有材料的同時保持社區間交流的敏感性。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集裝箱住房在救災安置過程中可以發揮的巨大潛力,并且與此同時,相對于傳統的帳篷,移動板房等一次性救災設施,集裝箱住房在后期通過重新設計,組合利用,也可以起到對當地經濟恢復發展的帶動作用。對此,我們在借鑒的同時,也要針對國情,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救災過程中靈活運用集裝箱住房,妥善安置災民,并通過設計師的思考和工作讓集裝性住房發揮出救災安置以外的價值。
以上就是筆者對于目前正在發生的洪澇災害,以一名建筑師的角度對災害預防-治理-災后重建的過程展開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