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門窗幕墻工程、材料生產企業來說,甲方就是上帝!建筑門窗幕墻行業的生存和發展,更多的依托于上游房地產企業的發展,房地產企業離不開拿地開發的拓展過程,這一輪又一輪的拿地、開發、建筑、門窗幕墻施工、裝飾,承載的是國內房地產市場孵化、進步的核心價值鏈,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 從中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最初這條價值鏈中起最關鍵作用的是錢,而且運作風險較小,錢總能“生錢”,但隨著政策及市場面不斷的深入改革及變化,錢(貨幣)這一最大的決定因素已經悄然改變了身份和地位,怎么拿地、是否拿地,還有沒有地可以拿?等等問題的出現,帶來了新的趨勢和機遇,當中也必然有不少的風險。2017即將過去,2018年開發商拿不到地還怎么撐下去?房企拿地10大趨勢一文,為您解析!
大房企拿地是生產問題,小房企拿地是生死問題。房地產會有“灰犀牛”風險嗎?如果沒有去年930年開始的緊密調控,地產“灰犀牛”風險就在眼前!
尤其是"五限"調控政策以及“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中央定調,有力地遏制住熱點城市的瘋狂,目前熱點城市處于量價不同幅度調整階段。越來越多跡象表明,本輪史上最嚴調控政策將是“常態化”,這也很大程度打消了部分房企對賭政策松綁的僥幸心理,一些瘋狂激進的房企必須重新調整心態。
調整在所難免!樓市面臨的局面會出現兩個特征:其一,是城市與企業會發生深度分化;其二,這是優秀房企和優秀城市運營商的春天,但卻是落后房企的冬天。在這一輪洗牌中,眾多沒有特色的中小房企將迅速退出歷史舞臺或被收購,而一大批前瞻變革、現金為王的房企會適者生存,繼續生長。
這輪分化格局下,首當其沖的是拿地的分化與變革。今天,中國房地產已進入一個“談地色變”的時代。大房企拿地是生產問題,小房企拿地是生死問題。不拿地就會退出地產江湖,拿地又都算不過來賬!
當你下定決心繼續拿地后,你又發現拿地并非你想拿就能拿。往往“你有能力拿到的地又不敢拿,而敢拿的地又根本輪不到你拿”。在一個行業快速洗牌的時期,市場又容不得你猶豫不決,開發商終于明白一個道理——拿了高價地雖然可能會死,但沒拿到地,那是絕對會死。
更全局看問題,即使你很會造房子,很會打造物業社區,但你老是拿不到地,獲取不了后續發展的資源,那么你就無米開鍋,長遠就得退出房地產行業。另一方面,拿錯了地,拿高價地,往往也會被產品口、營銷口反復質疑,“銷售時流的淚,都是拿地時腦袋進的水”。
今天的投資拿地,成為房地產面向未來的戰略性能力。2017年乃至未來房企拿地會有哪些趨勢?筆者特別總結《2018年中國房企拿地十大趨勢》,與大家分享。
趨勢1:錢重要,比錢更重要的是拿地的綜合能力
沒錢,拿地免談,但有錢,也不一定拿得到地,這是2017年拿地最典型的現狀!
地產上半場,拿地即掙錢,也沒什么附加條件,而下半場行業進入利潤低,地價高,門檻高,競爭兇的白銀時代,房企拿地,僅僅有錢,可能遠遠不夠。比如在2017年調控常態化后,房企拿地,土地不再是單純的“價高者得”。
其一,拿地逐漸成為綜合能力的較量。比如上海的“招標+拍賣”的打分后入圍再PK的機制,在對企業資質、規模、經濟實力、技術資質、項目經驗等評選篩選后,基本50強之后的房企在上海拿地的機會就很少了。當然這也符合大城市與優秀房企深度結合,提升城市品質和多樣性服務的出發點。
其二,北京的“限地價+競自持”機制,這其中的“競自持”,本質就是比拼企業融資的金融實力。也因為此,一些高負債、高周轉的房企就因為資金實力不夠而很難去做自持,自然他們就沒能力參加競標而提前退出。
其三,除了上述各種企業綜合實力和金融因素外,拿地不僅靠本身的專業,背后更是依賴所在企業背后一整套能力和體系支撐。簡單的說,你的項目定位,產品創新,營銷能力、運營高效,成本優秀……就意味著土地變現預期收入、利潤會比對手更高,這樣你拿地出價就更高,就有實力“更高一手”拿到土地還能繼續賺錢。
所以,未來拿地,錢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企業背后是否有一套體系,有綜合實力去支撐。
趨勢2:過去營銷總重要,如今投資總也重要
過去拿地不難,房企取得業績核心依靠營銷的前期項目定位和后期的銷售,賣得快、賣得多、賣得高,賣得回款快,最終賣出好業績。所以房企多建立以營銷為龍頭的運營體系。而如今,投資拿地,逐漸成為房企進退與生死存亡的關鍵。
今天房企即使產品做得再好,營銷再厲害,房企拿不到地,一切就等于零。投資人的價值在于承擔了下鍋煮飯的第一道工序,即買米!同時,今天拿地之難,已是全行業的痛點,即使巨頭拿地也同樣如此。就在今年年初碧桂園一線城市事業部也被取消合并,核心也是因為進入一線城市拿地效果不佳,顯然今日拿地已是行業難題。
正如前陽光城聯席董事長陳凱表示:“今天投資越發重要,地價占房價比顯著上升,如果地價超過50%甚至100%的時候,房企老板應該自己或者花重金去聘請專業的投資總,實際拿地的能力,投資的專業性提升、投資拿地人員的薪酬,都應該在企業戰略層面給予更大的投入和重視。”
趨勢3:對手變伙伴,“聯合體”拿地成為潮流
對手變伙伴,合伙拿地,聯合體拿地開始成為2018年拿地典型潮流!
一線城市動輒50億、100億甚至更高門檻的新地基本是2到3家甚至更多家聯合體拿下,北京新地基本是前30強開發商內部組合的聯合體。比如北京2017年拿地基本都是聯合體,金茂、世茂和國瑞聯合體;首創、遠洋及世茂聯合體……而目前核心二線城市聯合體拿地也越來越普及。
為何聯合拿地?原因很簡單,一則高地價,聯合拿地快速減輕資金壓力;二則聯合拿地,對手變伙伴,不至于把土地價格廝殺過猛,合作拿地反而能有效分散市場風險,提升利潤率;三則不僅僅是拿地合作,也可以拓展到產品研發、銷售、融資的優勢互補,實現類似過江龍和地頭蛇的互補式合作。
就聯合拿地來說,目前大約有三類合作模式,分別為一線城市大房企“強強聯手”、本地房企傍“外來戶”和房企聯姻金融機構拿地。比如香港九龍倉進入大陸多個內地樓市就是采用這個策略。在2011年,香港九龍倉逆市大舉進軍成都、天津、寧波、蘇州、杭州、長沙等地,并以不同子公司的名義與當地其它開發商合作聯手拿地,最終得以迅速在內地二線城市完成布局。
趨勢4:拿地主渠道之變:從招牌掛到“并購”
過去招拍掛是拿地主渠道,今天并購成為拿地主渠道!
如今,很多房企招拍掛市場去20次成功2次就不錯了,高地價、招拍掛激烈競爭下,2017年并購拿地,迅速成為房企拿地的主力方式。
不少房企老板笑談,自己的2017年“不是去并購,就是去并購的路上”!比如屢屢出手的融創孫宏斌不用說了,同樣“并購王”新秀陽光城總裁張海民,因為各地并購相關事宜,最近一年飛行就高達113次。
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就在最近兩年,越來越多房企成立并購管理部。從早期的融創、龍湖到如今祥生地產,“并購部”開始作為一個新興組織和崗位在房企內部成立。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
其一,并購部之前,房企市場化近20年基本沒有這個部門,所以人才稀缺;其二,并購背后需要專業的稅務,財務、法律、經濟法以及相應的房地產專業知識,這都需要極強的專業性、跨學科的知識以及豐富的實戰經驗,所以這種人才非常稀缺。其三,做投資并購工作強度極大,很多并購成功與否,除了專業測算外,還講究一個快字訣,否則機會稍縱即逝。
基于上,房企并購專業人才迅速在2017年成為稀缺崗位,很多并購人才薪酬直接翻了2倍甚至更高,但更嚴峻的問題是,即使薪酬飆升,也很難招到優秀并購人才。
趨勢5:賣方重就業和城市升級,買方轉型城市運營商
城市化不斷升級換代后,今天土地交易雙方對土地的用途,土地的價值普遍都有了新認知。
一方面城市土地越來越稀缺,寸土寸金,這就要求對土地價值盡可能最大化。首先城市發展對住宅用地容積率不斷提升,從過去的1.0到如今的3.0,甚至5.0;其次,地方政府不再是過去通過出售土地解決財政收入的思路,而是立足城市升級,立足土地的產業、酒店、寫字樓,購物中心等城市多功能配套更多去提升城市品質,解決更多就業,創造更多稅收,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新的出發點。
從這個角度來講,單純拿地蓋房子的思路開始不適合未來城市的發展訴求。
另一方面,作為土地另外一方開發商也在新時期紛紛提出城市運營商,城市配套服務商的戰略轉變。比如一大批諸如中南、金茂、金泰開始戰略轉型城市運營商,比如萬科轉型做城市配套服務商的新定位……由此而見,開發商也在升級對土地價值、城市貢獻的二次認知。
從蓋房子,到提供新興生活方式,再到為城市運營增加活力、動力,今天土地的買賣雙方都在思維升級。
趨勢6:2017年拿地聚焦核心一二線城市和衛星城
到什么地方拿地,以什么方式拿地,以及以多少利潤拿地,是房企拿地的三個關鍵問題。
而這里最核心的是到什么地方拿地。2017年在史上最嚴調控下,百強房企拿地都普遍核心聚焦一二線城市,這是主力布局所在,而少部分聚焦核心一線周邊的三四線衛星城。最新數據表明,哪怕是政策調控,2017年1-7月,全國土地成交金額TOP10城市總計成交7392億元,同比增長27.5%;而從城市排行榜來看,一二線城市仍為房企拿地投資的主戰場,部分三線城市土地市場繼續保持活躍。
事實上,房企城市布局拿地經過幾輪的循環,早期沖向三四線,而后庫存過高回歸一二線,而后限購限貸后很多房企又沖向三四線……經過幾輪的一二線和三四線的輪回,房企漸漸明白,無論任何時候,一二線蓋房子,安全性、收益性都相對有保證。而三四線對絕大多數房企而言一直是機會性存在。
同時,過去開發商進入城市更多是看GDP,產業結構,人口數量等,今天對城市進入指標更具落地性和深入性,比如城市人口凈流入,初中小學入學人口增長率,高凈值人群數量、有效庫存結構等。
趨勢7:多項目并購,少企業并購
洗牌和分化,今天房地產已經進入“小進步、大退步”的階段。而類比這個階段,歐美西方國家房地產大多會進入并購加速期。房企已經進入不是你整合別人,就是別人整你的階段。
而且這個階段,不僅僅是大魚吃小魚,而且更多會有大魚吃大魚。原因很簡單,房地產進入下半場,個頭都很大,這個時候并購所激發的能量場會更大,類似恒大舉牌萬科,融創收購萬達文旅蛇吞象,融信收購海亮地產股權大魚吃大魚……未來還會繼續上演。
但在實操中,企業并購難度、風險度會更高,很可能談判很長時間最終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因為企業文化、債務問題,歷史難題等太多,企業收購難度會更大。
反過來項目收購更直接、更簡單,更快捷,這也是融創在過去幾年收購之后積累的經驗,即多做項目級的收購,少做企業級并購。
趨勢8:彎道超車,N種創新拿地模式輩出
單純住宅地塊越來越少,而且招拍掛都會搶得頭破血流。
所以創新拿地模式,以產業地產、旅游地產、文化地產、舊城改造、超高層拿地等模式去彎道超車去拿地,真正符合了城市發展方向,而且退一步講,開發商不僅更容易獲得住宅土地,而且總價和單價都相對更有利潤空間。
比如以綠地、世茂為代表的城市地標(詞條“地標”由行業大百科提供)、超高層建筑的拿地模式,與政府直接談判,提升城市高度,也將獲取更有優勢的土地資源;
比如以云南俊發為代表的多個昆明城中村改造樣板工程,城市歷史文物修繕重建樣板工程案例去全國更多歷史文化和城中村的拿地模式;
比如當下碧桂園從傳統住宅開發轉向產城運營開發,碧桂園得益于惠州科技小鎮地塊,碧桂園昔日5月平均拿地成本只有4606元/平方米。
所以,無論如何創新,沿著城市生長的未來方向,是拿地創新的出發點。
趨勢9: 打破區域制,可以跨區域、跨城市拿地
以前房企都是劃區域發展,畫地為牢,每個區域公司都有自己的勢力范圍。
但如今為了更好的拓展拿地,越來越多全國化房企開始放開區域地理屬性限制,只要你有渠道,只要你有能力,你也可以在周邊其他區域拿地。
比如碧桂園一個上海區域,江蘇區域,浙江區域等都可以在上海拿地。同時,碧桂園甚至還拿出了全民營銷的陣勢,開啟全員拿地模式!
趨勢10:平臺服務,政府推地更主動、更實效
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政府這些年在土地經營上也表現出更開放、更主動的轉變。最核心的變化是主動經營,平臺創新。
作為中國地產最專業的商務交流平臺,置地通響應國家優化土地資源配置號召,已發展500多名專業的拓展合伙人,搭建了一個以土地為核心的交流、交易、招商的超級平臺,協助房企建立規范、高效的拓展體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置地通平臺借助互聯網+地產要素分層匹配客戶需求,打破時間、地域限制,業務覆蓋土地二級市場、土地一級市場、農地流轉市場,有力地提升了地產企業土地拓展效率,助力政府部門開展土地推介與城市招商,促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通過內部項目高頻對接,置地通完成了從終端消費到土地B2B(詞條“B2B”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商務對接、再到圍繞土地B2B全產業鏈資源整合的平臺定位的蛻變。
近期,置地通會陸續推出一批優質地塊。有土地,有案例,有圈層,有面對面碰撞交流,這無疑成為中國最大的土地線上朋友圈。
無論拿地模式如何演變進化,一個城市也好,地產行業也罷,單純拿地蓋房子的思維已經落伍了。新時期土地的經營要上升到城市運營,城市發展,更好的品質生活,更好的城市服務上來,這才是政府、開發商在土地買賣之上應有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