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五大央企公布的主要經營情況簡報統計,2016年全年“五巨頭”新簽合同額高達5.4萬億!
5.4萬億是什么概念?2016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不過19.35萬億。
要知道,全國共有8萬多家建筑企業,僅這5家央企新簽合同總額,就相當于全國建筑業總產值的28%。這實力真的是太可怕了!
回過頭來,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講,應當認真研究一下“五大央企”的主營業務情況,看看他們最核心的業務是什么,最具競爭力的領域在哪里。一則可以引為榜樣,規劃公司的戰略定位;二則可以從中挖掘被他們“忽略”的業務,為我所用!
誰更厲害?比比看!
房屋建設冠軍:中國建筑
房建老大哥中國建筑,2016年依然強勢,僅一項房屋建筑業務新簽合同額就達到12977億,可謂無可爭議的房建冠軍!
PPP等投資類項目冠軍:中國建筑

根據大數據估算,中國建筑2016年拿到的PPP項目總額約為3555億,中標項目多為公路、地下綜合管廊、房建等市政項目。
鐵路冠軍:中國中鐵

2016年中國中鐵鐵路業務新簽合同額3340.1億,中國鐵建2651.046億,中國交建243.26億,中國建筑根據估算有64億左右,中國電建雖然沒有具體金額,但中標項目個數不到10個,想必合同額也不會高。
因此,中國中鐵為當之無愧的鐵路冠軍!
公路冠軍:中國鐵建

2016年中國中鐵鐵路業務新簽合同額1261.9億,中國鐵建2618.516億,中國交建1349.46億,中國建筑根據估算有2168億,中國電建中標項目估算為17個。
因此,公路冠軍非中國鐵建莫屬!
軌道交通冠軍:中國中鐵

中國中鐵2016軌道交通業務新簽合同額為2523.2億,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中國建筑、中國電建雖然沒有公布具體數額,但根據大數據統計估算分別為:1600億、528億、1043億。
因此,中國中鐵為軌道交通冠軍!
勘察設計咨詢冠軍:中國交建

中國交建旗下設有14個設計院,基本各個地區、各個領域都有涉及到,也難怪拿到的訂單這么多!

海外項目冠軍:中國交建

承攬海外項目一直是中國交建的強項,僅馬來西亞東部沿海鐵路一個項目,總投資就高達745億,創造了中國企業海外訂單史上金額最大單記錄。
疏浚及港口建設冠軍:中國交建
本來全國疏浚及港口建設業務總投資量就不是很大,但是數量多。而中國交建2016年疏浚及港口建設業務新簽項目個數分別為395、345個,新簽合同額分別為395.41億、316.28億,占據了該領域的大半市場。
中國交建旗下的一航局、二航局、三航局、四航局、廣航局、天航局、上航局、中交疏浚等一眾公司光看名字,就知道核心業務必然包括港口航運,這也是中國交建明顯有別于其他央企的一大特點。
水電項目冠軍:中國電建
雖然中國電建2016年全年新簽合同額僅有3610.22億,相對其他央企來說,可能不值一提。但是在電力、水利建設領域還是一家獨大,無可匹敵!根據基建通大數據統計,2016中標的80%項目都是水利水電。
五大央企主要經營情況
來看下,2016年五大央企主要經營情況。
中國建筑


中國鐵建

中國中鐵

中國交建

中國電建

占比建筑業80%的民企,爭奪占比25%的市場:民企是安靜地離開,還是勇敢留下來?
近些年中國基建領域發展迅猛,據統計截至2015 年末,我國建筑業企業共有80,911 家,從業人數5,003.40 萬人,民營建筑企業數量比例超80%。建筑業的企業規模呈“金字塔”狀,即存在極少量大型企業、少量大中型企業和眾多小微型企業,而作為建筑業的一支重要力量,民營建筑業企業已占據中國建筑業的半壁江山。
但近兩年隨著市場環境的改變、新政策的出臺導致眾多建筑民企開始走下坡路:要發展舉步維艱,要生存困難重重。而且行業間的競爭超乎你的想象,可參看干好分包(詞條“分包”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商,熬好骨頭湯一文。
可以說過去30年的建筑業高速增長,讓5000萬從事建筑的人習慣了“野蠻增長”的思維;股市有句話“樹不可能長到天上去”,只有思維的調整才能贏得生存的從容,而縱觀整個行業,近幾年建筑領域民營企業下行的趨勢非常明顯。
2016年建筑企業榜單(根據中國500強企業排名)
細看榜單,我們不難發現,唯一一位副部級的施工單位中國建筑在基建領域仍然穩坐第1把交椅(收入8800億元),中國中鐵、中國鐵建兩兄弟則仍然把持著500強前10的兩個座次,但總體來說,建筑企業大部分都在走下坡路,2015年上榜的建筑企業數量達到了26家,到了今年僅剩21家。
從企業成分上來看,2016年21家上榜建筑企業中,央企/國企有16家,超過75%,榜單前十名民企毫無插足之力,僅存5家民營企業位于榜末,央企/國企搶占了建筑業榜單的絕大部分江山,可以說是總數量占比80%的建筑民企來爭奪占比25%的市場,這樣的劣勢一目了然。
近段時間在小編與多家民營企業的交流中發現,對于建筑民企而言,轉型之路異常艱難,必須要有長期的準備,而現階段整個中國建筑行業對民營建筑企業似乎并不友好,各民營企業感受頗深:項目簽約越來越難、報價越來越低、付款條件越來越苛刻、營改增的壓力越來越大、PPP項目幾乎無緣、抱大腿的機會越來越少;自營之路難上加難;多數民營建筑企業掙扎于生死的邊緣⋯

原因幾何?小編來為你一一分析:
1.央企、國企優勢過于明顯,民企降低門檻自主投靠
央企、國企建筑企業為搶占市場多拿項目,利用自身優勢旗下成立眾多子公司,爭取中標機會,一旦有低價中標就立即轉包、分包,一些小的建筑公司毫無競爭優勢,為生存、為打開局面主動投靠他們,做勞務及分包工程,所獲利潤極低,這也是目前二級、三級建筑民企生存率低的主因。
2.民企銀行貸款艱難,PPP項目機會少
由于銀行為大企業貸款與中小企業貸款的收益相同,但是為中小企業貸款卻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再加上本身部分民營企業管理水平弱、信用低,導致銀行貸款政策對民企的要求更加苛刻,所以民營企業想要通過銀行獲得貸款就會顯得更加困難,而工程項目上一旦遇到問題資金周轉會變得異常艱難。
正是這些導致了民營建企資金實力較弱,而面對當前PPP項目這個大熱市場,建筑民企也只能是望梅止渴,由于承擔資金風險能力較弱,大多數地方政府根本不愿與民營企業合作PPP項目,而在這方面更愿意與資金實力雄厚的央企、國企進行合作,只有極少數建筑民企能夠在PPP市場分得一杯羹。

上表是來自2016年統計的數據,可以明顯看出PPP項目建筑民企所占總額僅3成,而民營建企總數占比卻超過8成,兩者對比便可想象這樣的環境下,民營建企想要拿到PPP項目真的是難上加難!
3.建筑行業招投標市場亂象,市場環境不利于民企發展
在招投標環節上建筑央企、國企優勢過于明顯,關系網強大,工程招投標甚至可以說就是在比拼人脈關系,央企、國企注冊本金大、工程業績好,部分工程在招標階段設置只有央企、國企才能達到的高門檻,這些民營企業根本無法企及;況且近些年招投標市場“串通投標、圍標、提供回扣或給予其他好處等”亂象恒生,以不正當方式承攬工程現象頻頻發生,嚴重擾亂招投標市場秩序,建筑民企難拿項目,就算勉強中標,面對前期大量資金的墊付、工程款的拖欠等等都是民企所不能承受之重,這些源頭上的問題導致民企難以發展。
4.央企、國企擴展中低端業務,行業競爭導致民企更難生存
在建筑業快速增長的階段,國企、央企往高端發展,選擇“大市場、大業主、大項目”和“高大新尖特”的業務戰略,但近幾年建筑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部分央企、國企多元化發展,逐利中低端市場,這給那些依靠中低端市場生存的建筑民企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導致很多過去從事低端業務的小型建筑民企逐步被擠出市場,小項目、小工程都難拿到,可以說市場環境無論興衰,建筑民企都苦不堪言。
5.“營改增”導致民營企業“掛靠模式”步入死局
隨著建筑業“營改增”的落地,給建筑企業帶來的不只是稅收征收方式的改變,直截了當地說,“營改增”實施后,民營企業的“聯營掛靠”模式已步入死局,這對于那些無力自營的建筑民企而言等同是提前宣判了死刑,僅僅因為一個政策就否定了那些依托“掛靠資質”來生存的建筑民企。
6.轉型難,建筑民企自營比“掛靠”更難
民企自營施工比掛靠施工要更加艱難,風險也更大,且不說能否拿到項目,在資金需求與運用、人才積聚、成本控制、現場組織、物資機具采購、勞動力安排等諸多環節都對建筑民企提出高得多的要求。很多建筑民企他們想自營生存,但內心也是極度恐慌的。因此才會出現絕大部份工程項目是經由民企掛靠模式完成,而很少由民企自營施工來完成。
7.建筑民企資質難升級
前幾年“掛靠”現象極為普遍,這也是我國建筑行業特有的現象,二三級企業資質升級成本太高,此前一個建造師代聘成本在2-3萬,有些專業的代聘還更貴。二三級企業支付不起資質升級的成本;只能選擇代聘,給代聘企業交投標報名費、投標成功后交掛靠費,扣掉代聘費企業利潤非常薄了。(說明:2016年新政策,資質無需與建造師數量掛鉤)
各位,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