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術觀點也是保外匯儲備,不用保護匯價。匯價的波動取決于兩種情況,一個是我們自身的情況,另一個是美元。我們自身情況沒有變化也可能導致人民幣貶值,因為美元情況的變化。這次人民幣貶值的原因就是美元加息。美元加息讓所有貨幣對美元都貶值了。我們是3.5%,日元是10.5%,歐元是7%,英鎊是8%。我們是貶得最少的。既然貶值不是因為我們自身的原因,那就不要保匯率,否則就要消耗外匯儲備。
中國的外匯儲備目前已經3萬億了。如果不保外匯儲備量,麻煩就更大。匯率不用保,該貶就貶,貶值反而有利于中國出口。貶到一定時候,美國就會著急,所以只要保外匯儲備量就行。我們算了一下,美元的指數最高會到110,到了110以后就自動回落,而且是一直的回落狀態。美國和全世界都著急了,因為所有貨幣對美元都貶值。最多到110,現在是103,頂不住。我們估計人民幣對美金會貶到1:7.15。如果真要貶到1:7.3,美國就急了。所以保外匯儲備是對的。
如果要保匯率,那就得消耗外匯儲備,需要不斷買才能把匯價穩住。這反而會給特朗普口實,中國操縱匯率。既然2015年8月11日匯率改革完成,匯率不再由ZF決定,而由外部的供求關系決定,還保它干嘛。所以2017年在穩外匯問題上基本已經定下來,是保外匯儲備量,而不保匯率。既然匯價保不住,那么外匯儲備量就要保證在3萬億以上,這對中國有好處。
穩的第二件事是穩外匯,就是穩外匯儲備量,方向基本已經清晰了,只是企業一時適應不了。針對人民幣貶值,大家應該有思想準備。
3、穩定資產價格
穩定資產價格也叫抑制資產泡沫,是一個問題的兩種提法。我們的資產價格主要包括兩種,一個是股價,一個是房價。CPI是消費價格,PPI是工業品價格。股價和房價是資產價格。穩定資產價格就是我們所講的抑制資產泡沫,資產價格不能漲的太快。2017年穩定資產價格的重點不是股價。股價在2017年不會出現太大的上升,因為2015年發生股災。股市要上的時候,保險資金入市,剛進來就被挾制住了。全世界的保險資金都可以進入股市,而且很正常。巴菲特炒股票的關鍵就是因為他下面的一家保險公司。險資進入股市可以做長期投資,所以穩賺不賠。
保險資金實際上沒有成本,所以保險資金進入股市是對的。但是中國的框架沒制定好,是短進短出,成了炒股票,因此決策層就有點緊張。證監會之所以對這件事反應這么強烈就是因為,2015年股災雖然爆發在證監會,但實際上是銀監會搞起來的。2015的這場股災實際上是銀行資金場外配資進場,但最后是證監會頂包。險資一旦被弄住,股市泡沫在2017年就不會爆發。這樣一來,市場泡沫就不在股市,因為股價不可能漲得太多。因此2017年穩定資產價格的重點是房市。
評價房地產泡沫有一個重要指標。大家買房子有三種目的。第一是為了住,叫剛性需求;第二是為了投資,以后收房租,叫投資性需求;第三是為了炒房價,叫投機性需求。買房子分三種需求,剛性需求、投資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這三種需求在購房系統的比例就反映房價的泡沫大不大。2007年以前,75%的買房是剛性需求。去年10月份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75%的買房是投資型需求和投機性需求。既然買房不是為了住,最后就可能會產生巨大泡沫。房子的泡沫大不大主要取決于供求關系,即房子的供給不能超過剛性需求,一旦超過剛性需求就說明泡沫產生了。一旦泡沫被刺破,麻煩就比較大。
其中的關鍵就是對供求關系的判斷,即房子的供給和剛性需求的關系,因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房子之所以有投資和投機價值就是因為它能住。如果房子一旦多到大家不愿意住的時候,泡沫就破了。現在中國一線城市投資或投機占的比例到了75%,這說明泡沫正在形成。因此必須要防止泡沫繼續吹大,但是這個泡沫又不能刺破,因為一旦刺破就不得了。現在的房地產跟我們整個經濟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有人說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這句話難聽了一點,但是可以用緊緊連在一起來形容。

從五個方面可以說明經濟和房子連在一起:
第一是經濟增長。現在每年經濟增長的20%多是房地產貢獻的。房地產一旦出問題就真不得了。
第二是金融風險。房地產是杠桿率最高的產業。現在105家房地產上市企業的負債率是四萬多億人民幣,恒大的負債率是98%。如果房地產出事就會轉變為金融危機。
第三是就業。房地產背后是建筑業和建材業,而建筑建材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房地產一旦出問題,就業就會受到影響。
第四是地方財政。現在好多地方政府已經不是稅收財政,而是土地財政,靠賣地而生存。房地產一旦出問題,地方財政就會出事。
第五是全體老百姓。房價跌就等于人民的財富縮水。中國老百姓一生的主要財富表現為房子,房價波動涉及到所有人。
以上五個方面說明房地產和中國經濟是連在一起的。一方面是泡沫不能繼續吹大,另一方面又不能刺破。在這中間要形成一個平衡點,難度比較大。我們現在老關注日本的經驗和教訓。日本房地產泡沫形成在1985年,在1990年被刺破。1988年和1987年,我在日本待了兩年。1990年泡沫破了以后,我又待了半年。我親身經歷過日本的房地產泡沫被刺破的場景,到現在為止還走不出來。
日本之所以短期內形成房產泡沫,第一是因為信貸寬松。從1985年開始,日本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錢多了不知該往哪里投資。這個時候銀行就找有錢人,你們買房子、買地、買不動產就抵押在我們銀行,我們銀行按抵押資產的70%放貸。于是所有人都開始不斷放大自己的財富。買房買地之后抵押給銀行,拿到70%貸款就再買房子。這種買房子的行為不是為了住,而是為了投資、投機的需求。拉動房子需求的是信貸寬松。
第二個原因是外資。美國在1985年強迫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廣場協議就是美國剪日本的羊毛。廣場協議里面的重要一條就是,日本保證日元在未來五年內每年升值5%。因此大量外資擁入日本,每年什么事不干就有百分五的收入。這些資金進來之后只買房子買地。外資大量的買房買地又把這種投資和投機的需求拉起來。這兩大力量拉動了住房需求。日本這個時候只好修改建筑法。日本的建筑法規定:不能把舊房子炸掉蓋新房子,尤其是東京、大阪這些城市。當時為了滿足住房需求就修改了建筑法。建筑法修改以后,大量房子供給就出來。拉動房子的兩大需求不是剛性需求,但是大量房子確實被供給出來。
到1989年的時候,日本精英們就發現要出事。他們建議日本決策層應該趕快收緊信貸。日本先收緊了信貸,但沒想到卻把股市的泡沫刺破,大量上市公司虧損甚至破產。上市公司一虧損破產就要賣房子。就像中國最近的上市公司一樣賣房子,賣不動產。緊接著外資要撤走,因為1990年的升值預期到了。外資要走了所以也賣房子,外資大量拋售不動產。這個時候不知道誰出了個餿主意,日本實行房產稅,即房子多的人得交稅。于是個人也開始賣房子了。上市公司、個人、外資全部都賣房子,房子的供給超過了剛性需求,所以泡沫被刺破了。
決策層對房產稅一直很謹慎,因為這是個雙刃劍,有可能把泡沫刺破。日本就是因為房地產稅把泡沫刺破的。我們會不會呢?北京現在的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還有多少剛性需求?我們對北京戶籍人口做過調查,每家平均有四套房。如果一起賣房子會是什么格局?房產稅為什么遲遲不出臺?因為有日本的前車之鑒,而且我們現在不知道房子超出剛需多少。一旦出臺房產稅,大家就要賣房子。企業、個人都賣房子,很可能會遠遠超過剛性需求,泡沫就會被刺破,后果不堪設想。我們現在資產泡沫的重點是房地產。
房地產泡沫不能刺破,也不能繼續吹大。我最近和一個學生瞎聊天。我說:你小子不好好學習,天天晃蕩,出去以后怎么辦?你的收入還不夠買房子,怎么行?他說:老師您錯了,我有房子。我爺爺奶奶去世了,房子就給我,差不多有200平方米。我爸媽的房子還是我的。他們跟我們這代人不一樣,他們可以繼承財產,不用去買房子,因此他們不想這個問題。到了這個階段,房子的供給得多大?所以我們很擔心。如果供給繼續拉大,到那時候供給太超過剛性需求,麻煩就挺大的。現在挺矛盾的,一方面不能繼續吹大泡沫,另一方面刺破泡沫又不行,是一個挺艱難的選擇。
沒辦法只好限購限貸,這是唯一的辦法。限購限貸限的對象都是買三、四套房子的人。按規定北京戶籍可以買兩套房子,再買就證明不是為了住,而是為了投資和投機。如果把這種需求拉起來就不得了。開發商講:既然大家買房子,那政府就大量批地吧。如果每家都是五套房子,泡沫破了誰負責?開發商把錢賺跑了,老百姓怎么辦?所以還得想辦法限制投資和投機性需求,只好限購限貸。但是很難限,因為中國人已經沒有底線,比如離婚買房子。婚姻多神圣,怎么可以為了買房子而隨便離婚。現在為了買房子什么都不顧。我在杭州就見過很多因為買房子而離婚的。那些人已經有兩套,還想再買,只有離婚。人們在這個條件下是控制不住的,這個利益導向是必然的。就像股市已經不敢進了,但是照進不誤,只有一巴掌打過來才清醒。但是房子不能打這一巴掌,一打就出事。股市打一巴掌可以,但是房市不行。泡沫不敢刺破,一旦刺破誰都受不了,沒辦法只好磨。讓別的產業漸漸代替房地產業,淡化房地產在整個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慢慢實現一種軟著陸。
今年因為擔心房地產出事,所以會更加嚴厲一點。現在搞了一個領導責任制。這個城市房價高,先把一把手免了。這招比較厲害,現在所有城市的一把手整天關注的是房價,而且都有一點不尊重市場規律了。房子要賣多少錢?報上來一看高了就不批,結果房子就賣不成。賣可以,但是必須降價。為什么這么來勁?因為劍懸在頭上。一旦統計結果出來,先拿一把手問責。所以2017年的行政手段會更重。我估計,2017年的重中之重是穩定資產價格,重點將是穩定房價,不是股價。房價要穩定,既不能把泡沫撕破,也不能繼續把泡沫擴大。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限購限貸,追究地方責任。因為誰都清楚這個問題不好處理。準備用五年時間完成房地產的軟著陸,即2016年到2020年,泡沫沒刺破而且又平穩下來。這實際上就是給房地產五年的調整期。我跟許多地產商講:別拿地了,能撤就撤,價格一旦好就賣。現在不是買的時候,而是賣的時候。誰都知道這個數字總有一天會顯現出來,超過了剛性需求,麻煩就比較大一點。
比如北京就嚴厲控制戶籍人口,再加上搞京津冀一體化。什么是京津冀一體化?就是去非首都功能。首都功能就是四個中心,政治中心、國際交往中心、文化中心、科學創新中心。這四條之外都不是首都功能。
第一,首都不是經濟中心。北京現在不適合創辦企業,有四、五千家企業得搬走,現代、奔馳都得搬走。奔馳打官司說:當時拉我來時沒說讓我搬走,我剛建好就讓我搬走。對不起就得搬走,因為北京不是經濟中心。下一步將會對央企總部動手。三峽公司把總部放在北京干嘛?搬回三峽去。凡是重組的央企,只要有一個機構在外邊就都以外面的為中心。我估計許多央企可能都要遷出北京,很快就會動手。
第二,首都不是教育中心。北京的許多大學得搬走,只留搞科學研究類的大學。北京2017年的招生數量和去年相比壓縮10%,外地生源壓縮10%。北京大學已經正式宣布取消了所謂繼續教育的本科學歷。北大、清華不會搬走,但是擴大就不行,一寸土地都不給,在外地辦分校可以。北大在深圳辦分校。清華大學的機械系想擴大就在天津濱海新區辦機械學院。在北京就不行,因為這里不是教育中心。
第三,首都不是醫療中心。現在到北京看病的80%是外地人。北京所有的好醫院在北京一律不準擴大,但可以在外地辦分院。在北京不行,這里不是醫療中心。北京市ZF和市委都搬出城中心,搬到通州去了。那里不叫首都服務中心,而叫北京城市服務中心,不是首都。北京和首都不是一個概念。首都在北京,但北京不是首都。
各地房地產投資的情況來自于這個城市對供求關系的判斷。供求關系是房子供給和剛性需求的關系。凡是人口聚集度(詞條“集度”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仍然很快的城市,房價還會繼續有上漲空間,但是人口和經濟停滯的城市就不可能。我估計,黑天鵝事件會在今年的房地產市場出現。建議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是要警惕一點。因為這次的調控和前幾年的控房價不是一個概念。前幾年從來不談資產泡沫,房價太高,人們承受能力不夠。現在是按照資產泡沫來控制,而且強調房子是住的而不是炒的。這說明思維模式已經調整,建議大家關注這一點。

4、穩實業
目前實業的壓力非常大,破產倒閉的壓力非常大。實業壓力大的原因更多的是產能過剩。既要去產能,還要能穩住才行。單純強調去產能,穩不住也不行。除了產能過剩之外還有所謂的互聯網+的影響。到商場看一下,除了吃飯那層,別的層基本沒人。
許多人沒有工作了,現在一個手機就解決了所有問題。我的秘書最近就很緊張,老問我:什么時候不要我?過去需要他買機票、訂車票,現在手機一點就行,他沒事干了。北京過去的機票代售點都沒有了,好多實業面臨巨大沖擊。產能過剩再加上這種技術的沖擊,實業真有點受不了。西方國家在互聯網技術的使用上比我們早的多得多,但是為什么不做?因為要考慮就業和實業的承受力。我們現在的80后、90后連飯都不做了,點一下就送來了。這樣一搞之后,很多人就沒事干了。想要生存就得降價,一降價就賠本,所以各種招數都出來了。因此還得想辦法穩住實業才行。
在產能過剩問題的處理上,我們還得適當的想個辦法。產能過剩主要是用三個辦法來解決。第一就是讓一部分產能轉向國際,中國與世界產能合作,因為我們國家20%左右是現代產能。福建的曹老板到美國去辦公司、辦企業,因為他的技術是一流的,而且美國的成本、稅收都比中國便宜。這種企業家要讓他走,不能控制,而且不讓走也不行。一部分產能真的要走出去才行。
第二就是要去掉一部分僵尸企業。央企的僵尸比例太大,許多央企是僵尸企業。只要僵尸企業存在,產能便永遠過剩,效率又很低。還有一部分企業需要推動升級換代,產品不升級不行。這次去泰國參觀正大。正大真做得很精細,而且越來越精細,是從源頭上開始控制。未來有一部分好的企業會留下來,要讓這部分企業升級。我們對傳統制造業和實業不能一味地采取放任的辦法,還得想辦法穩住才行。現在都沒人做實業了,因為很累,回報率很低,風險很高。大家都去做金融了,現在中國的金融類公司越來越大。最近一位商業地產商從地產退出來,用50個億搞PE,就是搞股權投資。
第三股權投資也要尊重創業者,不能老去揩油。人家辛辛苦苦辦公司,你動不動就拿走了,這也不行。現在有錢就是大爺,資金緊張怎么辦?只能讓他進來,但是他又不會搞這個事情。因為PE這種投資公司根本就沒人經營班子,是純粹的股權投資。該如何處理這個關系?現在的PE公司要求的回報率還挺高。這怎么可能?所以必須適當保護實業才行。實業公司可以直接上市,不要讓PE包裝去上市。我估計,2017年會想辦法穩住實業,不穩不行。
5、穩金融風險
現在金融風險壓力很大,不能讓它爆發,要穩住才行。這次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范金融風險放在更重要位置上來。越強調什么的時候一定是這個事情要出大事了。中國經營風險的爆發點是債務風險,債務風險很大,會轉變成金融風險。債務有三種債務,一種是政府債務,一種是企業債務,一種是個人債務。個人債務不是太大。去年七、八月份的新增貸款基本都是個人買房子,算一下也不大。政府債務關系不大,對老百姓來講還可以是投資平臺。現在主要是企業債務,企業債務不能再增加了。現在企業債務太大,如果繼續放任可能會引發金融風險。要進一步減少企業債務。欠債還錢,企業賺了錢才能還債,才能減少債務,不能拿嘴吹,應該讓企業賺錢才行。因此防范企業債務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企業賺錢。
在別的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只有兩個辦法賺錢,第一是減稅。稅減了,企業利潤就增加了,利潤增加就能還債了,所以必然得減稅。十三五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減稅。2015年減5000多億,十三五減3.6萬億。既然不高那減什么稅?稅就是高,得承認才行。不減稅,企業利潤不能增加,無法還債,債務就降不下來。只有還錢才能把債降下來,所以必須減稅。我估計,討論一段時間之后還得減稅。
上一頁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