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在中國制造業的利潤只有5%左右的時候,福耀玻璃2015年的毛利率高達42%!憑什么做到?
![](http://www.www.gdjiasi.com/infoimg/2018118165841461.jpg)
“摳”出來的利潤
2015年奧巴馬政府在各種場合呼吁要求制造業回歸美國,讓美國再次成為制造業大國。
同樣是2015年,福耀玻璃毛利率達到42%,在中國制造業的利潤只有5%左右的時候,福耀到底憑借什么將毛利潤提到如此程度。
曹德旺將毛利潤提高的原因歸結為:質量提高,成本控制,技術創新。
福耀有一家日本原材料供應商,其中國區負責人叫張俊,他給出了福耀能保持40%以上毛利潤的秘籍。
“曹德旺做生意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摳門(詞條“門”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另一個是‘摳門’的升級版。”“關于產品的價格問題,每一年跟曹先生的福耀集團都有一個針鋒相對的很激烈的談判。平均要談至少六七次,一幫人從日本飛過來,我從上海飛過去,就在他總部談,談到小數點后面第二位,曹總才說就這樣,蠻好。這還是因為我們人民幣只有分,沒有厘。”
曹德旺將日本商人看得更透徹:“日本人從來不自己降價,這值得所有人去學,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意經。”但日本人在原材料上不降價,就會讓福耀的成本上升。曹德旺說:“我們也面臨著汽車廠給我們的壓力,汽車廠降我的價是沒有商量的。我跟日本人講,我是汽車廠派下來的推銷員,它做上游,我做下游,你拿那么多,那我賺什么?”
很快,曹德旺找出了“對付”日本人的辦法。
這一年,曹德旺和上游供應商提出要降低價格,要降15%,日方當然無法接受。這時曹德旺想到一個雙贏方案,他知道日方在生產流程管理方面有著幾十年的經驗積累,于是提出,日方能不能幫助福耀在生產流程和細節的設計上降低成本,只要能達到效果,他一分錢也不會降低日方原材料的價格。
對于這家日本企業來說,流程管理能力是其最現成的資源,于是就派出最專業的人員幫助福耀完善生產流程、控制成本。很快福耀的成本就下降了20%左右。
曹德旺不僅向供應商學習成本控制,也向客戶學習。豐田、大眾、福特、通用、奧迪,都是福耀的大客戶,從它們那里學到了非常多的降低成本的“秘籍”,問這些大公司幫助福耀的原因,曹德旺說:“這是外國企業做生意的責任!”
利潤也是“預則立,不立則廢”
其實,福耀之所以能將成本降下來,還有一個秘籍就是預算。預算作出后,通過統計、分析、評估、糾正這四部曲來嚴格執行預算。曹德旺說:“我們每一個東西都非常嚴格地預算出來,再將實際情況與預算比較,分析為什么能夠降下來?降下來會有什么辦法?整個集團幾萬員工會共享這些信息。我們有一個福耀管理論壇,鼓勵員工提出解決辦法。”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大批企業都在走出去。
早年,曹德旺將玻璃賣給美國中間商時,一片玻璃是30美元,中間商一倒手可以賣到60幾美元,而真正到了美國商業終端的時候,一片玻璃要賣200美元。于是曹德旺想自己在美國建一個倉庫,自產自銷。但是,從1996年開始在美國建倉庫起到1998年,一共三年一分錢沒有賺到,反而虧損了1000萬美元。
為什么別人賺錢,他自己卻虧損呢?他請美國當地的咨詢公司進行調研。美國人調研后給出的虧損原因是,曹德旺跨行業經營,做玻璃屬于制造業,而批發市場、流通渠道是服務業。美國的批發市場被四家企業所壟斷,每一家的規模都在幾十億美元規模,曹德旺只帶1000多萬美元就想賺零售行業的錢,這是不可能的。
于是,曹德旺迅速調整戰略,決定專心于制造,進行產銷分離。不過為了盡可能提高利潤,對于中間銷售環節他也作了非常大的調整。由分銷變為直銷,跳過一級批發商直接進入經銷商。曹德旺的小算盤是這樣的:在美國自己建倉庫,每一片可以賣到60美元,而賣給一級批發商只賣30美元,賣給銷售商則可以賣到50美元,還有價格競爭力。就是這一點變化,讓他1999年當年賺了近1000萬美元,把前三年虧的錢全部拿了回來。
美國政府招商力度已大于中國
近兩年,曹德旺在國內的投資明顯減少,而在美國的投資明顯加大。
曹德旺說 “美國現在舉國上下在恢復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它的招商強度比我們中國高。我在美國建俄亥俄州的那個工廠,有18萬平方米,占地面積1000畝地以上,從猶太人手里買過來,花了1500萬美元,再加上修廠房又花了1000多萬美元,盤點下來,全部建完廠房總成本大概4000萬美元。而美國政府給我的補貼就超過4000萬美元!”
正是美國政府這種對制造業的重視和補貼力度,讓他決定到美國投資。但是,在美國投資也不要盲目,因為其中還有很多隱形的陷阱。
“美國什么貴呢?我們算一下,天然氣一立方9美元,只有中國的1/5的價格。電價,一度電賣4.5美分,不到3毛錢,也是中國一半的價格。油價、汽油劃到運輸成本里面,運輸成本也是中國一半的價格。而什么貴呢?人工貴。人工是中國白領便宜,美國白領是中國白領的3倍,比如中國人1萬,美國人是3萬。而藍領差多少呢?美國藍領是中國藍領成本的8倍,美國藍領收入跟白領差別不大。我們在中國做一片玻璃,工資成本1.2美元,在美國做一片則要8美元。但是,中國做完運到美國去,需要5.5美元運費,再加上關稅要1.8美元,運費加稅收就可以頂美國藍領工資的成本,而其他材料在美國都比中國便宜,美國的稅和企業運行成本也比在中國低,這樣算起來美國建廠成本更低。”
正是曹德旺的這種“算計”,讓福耀的毛利率始終保持在40%左右。
寧做“曹特勒”不做“曹雪巖”
曹德旺一直對胡雪巖非常鄙視。他認為商人就應該非常純粹,不應該參與政治。
1980年代,“經商”顯然是一個小眾話題,更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行業。由于曹德旺比較“牛”,不和地方官員打交道,因此也得罪了一些人。1986年2月,當地鎮政府稱接到群眾舉報,以偷稅漏稅和貪污為名對曹德旺的工廠進行調查。結果在稅務問題上,沒有查出任何問題,反而是多征收了曹德旺5萬元。在對每一張憑證進行對賬之后,發現所謂的貪腐不過是空穴來風。這一下曹德旺憤怒了,和調查人員發生了爭執。得罪人的結果是,有人先后將他告到福州市、福建省,甚至還告到了中央。身正不怕影子斜,三級調查組進駐工廠進行了地毯式的審查,仍然沒有發生問題。最后,三級調查組給了曹德旺一個交代,將一直公報私仇的鎮政府的人進行了撤職處理。
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發生這場糾紛的時候,曹德旺的哥哥曹德淦正是福建省農委辦公室主任,曹德旺沒有讓哥哥幫他說一句話。即便是在后來曹德淦成為福建省副省長,曹德旺依然沒有和官場發生關系,用他的話來說,“我連一盒月餅都沒有給官員送過。”
敢戰才能言和
福耀玻璃現在在美國如此強的賺錢能力,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2002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二年,美國商務部應PPG等同行業幾家公司的申請,開始對福耀玻璃進行反傾銷調查。
他說:“我們一直認為美國是一個憲政國家,很講法律的,不會亂判。結果反傾銷就是亂判,先告反傾銷,先判你輸,然后你要繳高額的官司費,拖兩年你就倒了,沒想到居然是這樣的政策。”
在明白其中內幕之后,曹德旺花費一億多美元在美國打反傾銷案,最終勝利,全球震驚。
官司雖然是贏了,但是曹德旺也進入了深深的反思。
“這場官司我們剛剛開始打的時候,我也經常罵美國人。后來真正打贏以后,我很認真地反思這件事情,不能怪美國人。為什么呢?作為美國政府來說,他們最喜歡中國人,東西越便宜越好,美國人會少付費,但是兩個矛盾就出來了:第一,從戰略上,國家安全戰略上沒有辦法解決,這個行業你便宜,沖擊了它,把它搞倒了,以后美國的其他行業怎么辦?這個問題會涉及美國的國家安全問題。第二,你把它的行業沖垮的時候,這個行業原來的工人怎么安置?這個行業原來的貸款怎么賠償?這都是問題。換位思考,我認為總統是美國人選的,代表美國人的利益是其天職。所以要學會換位思考,否則很難搞好關系。”
換位思考之后,他主動和PPG聯系化解矛盾,通過協商PPG同意將原來的技術賣給福耀。“轉讓以后福耀十一年如一日的,準時準點的,不少一分錢交給他們技術轉讓費。PPG說曹德旺真的很不錯。”曹德旺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