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單位,門窗幕墻行業精英們,您所擁有的今天,離不開自己的努力,更加離不開身邊一直陪伴著的老師,前輩們!
節日快樂!2020年9月10日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36個教師節,在此之際,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與大家“排排坐”,一起了解中國十位建筑領域的名師!
今天,我們不妨再重溫一遍,那熟悉的聲音——“上課!”,“起立!老師好!”
1923年,清華三年級時的童寯
1、童寯(1900-1983),滿族,1928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學位。建筑學家,建筑教育家,中國古典園林研究的先驅者。
他設計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創新精神。數十年不間斷地進行東西方近現代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建筑文化和借鑒西方建筑理論和技術有重大貢獻。
他是位建筑界融貫中西、通釋古今的大師。早在30年代初,進行江南古典園林研究,是我國近代造園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他是中國第一批出國學習建筑的留學生。他先后在南京、上海設計了非常多的現代建筑作品,比如南京外交部大樓,大上海大戲院、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
楊廷寶在賓夕法尼亞大學
2、楊廷寶(1901-1982),192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南京工學院副校長、教授。建筑師、建筑教育家,中國特色現代建筑的探索者。
我國近代建筑設計科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在創造具有我國特色的建筑風格上,做出了重大貢獻。50多年來,完成了100多項各種類型的建筑工程設計。在設計工作中,主張博采各家之長,兼容并蓄,勇于創新,注重因地制宜,強調符合國情。設計作品具有穩健、凝重、嚴謹、莊重的風格。
有人說,民國時期半座南京城都是楊廷寶打造的。
3、劉敦楨(1897-1969),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央大學建筑系主任、工學院院長,重慶大學教授。建筑教育家、中國現代建筑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他是中國建筑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在中央大學創立中國最早的建筑系。致力于發揚中國傳統建筑文化,1930 年加入中國營造學社。著有《佛教對于中國建筑之影響》、《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等論文,為中國古建筑研究樹立楷模。1959年起主編《中國古代建筑史》。
梁思成與林徽因
4、梁思成(1901-1972),梁啟超長子,1923年畢業于清華學校,后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學位。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中國現代建筑的思想家。中國現代建筑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中國現代城市規劃的先驅者之一,中國文物建筑、古城保護工作的倡導者之一,現代民族風格建筑的探索者,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主要設計者。
5、馮紀忠(1915-2009),中國現代主義建筑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中國第一個城市規劃專業創辦人,以其哲學和思想塑造了一個強大的建筑文化的教學與傳播機構——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培養并影響了一批批規劃師和建筑師。
在景觀規劃和設計領域,推出了中華文化精神和現代園林設計的結合,發展了現代園林設計理論。專于建筑設計,城市,園林規劃及風景園林。建國后,歷任同濟大學教授、博導。1955年底起擔任同濟大學建筑系系主任近三十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建筑學會第五屆副理事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名譽院長。
6、汪坦(1916-2001),1941年畢業于重慶中央大學建筑系。建筑教育家。20世紀中國第一套外國建筑理論譯叢翻譯工作的主持人,中國近代建筑全面調查與研究工作的主持人。
曾任興業建筑師事務所建筑師。1947年赴美國留學。1949年回國后,歷任大連工學院副教授、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建筑系副主任、土木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國建筑學會第五屆常務理事,世界建筑雜志社社長。長期從事建筑教學和研究。專于建筑設計及建筑理論。八十年代致力于中國近代建筑歷史和當代國際建筑思想的研究。撰有論文《戰后日本建筑》、《關于“一種方法的論術”》。
7、林克明(1900-1999),1920年留學法國,畢業于里昂建筑工程學院,后在巴黎建筑事務所隨名建筑師Tony Carnier從事設計工作,1926年回國。建筑師、建筑教育家。
曾負責設計廣東省立圖書館(今孫中山文獻館)。1930年建設中山紀念堂時,他任工程顧問。1932年創辦勷勤大學建筑工程系。50年代初,他率專家小組勘察、修復改建了毀于火災、被美國專家鑒定為毫無修復價值的大新公司大樓(今南方大廈),一直使用至今。以后,林克明歷任廣州市建筑工程局局長、廣州市設計院院長及總工程師、廣州市建筑工程學校校長、城建大學校長、華南工學院建筑系教授、廣州市政協副主席等職。
他擔任方案設計或主持設計的著名建筑項目有中蘇友好大廈、廣東省科學館、新愛群大廈、廣州賓館等十多項,是廣州最著名的建筑師。
8、張鍈緒(1877-?),中國第一部現代建筑學著作《建筑新法》的作者。
張锳緒于1893年夏入北洋水師學堂,他1899年春赴日游學,1902年獲東京帝國大學工科機械專門優等選科文憑,是年冬回國擔任平江金礦局總工程師;1904年夏任保定師范學堂總齋長兼教習。1905年,得進士出身,分商部任主事,曾在北京、保定等處監理工程,并曾任農工商部中初兩等工業學堂教職和直隸師范學堂監督。因在日留學期間曾“稍治建筑之學”,宣統二年(1910)春,他受命于農工商部高等實業學堂教授建筑課程,并完成《建筑新法》一書。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本由中國人撰寫的現代建筑學專著。
賴德霖評價張鍈緒“是目前所知將‘建筑’這一新的學科名稱、學科內涵及其實際應用原理一起引入中國大學教育的第一人;尤為重要的是,《建筑新法》向中國引介了一種以使用功能為出發點和以結構構造為基礎的現代設計方法。”
9、陳志華(1929-),中國第一部外國建筑史作者,國際文物建筑保護理論的譯介者,中國鄉土建筑研究的倡導者。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1947年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1949年轉營建系,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畢業于建筑系。當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自1989年60歲時始與樓慶西、李秋香組創“鄉土建筑研究組”,對我國鄉土建筑進行研究,對鄉土建筑遺產進行保護。每年春秋兩季帶學生上山下鄉,進行鄉土古建調查。
專著有《外國建筑史》、《外國造園藝術》、《北窗雜記》、《意大利古建筑散記》、《外國古建筑二十講》等。
10、吳良鏞(1922-),1949年獲美國匡溪藝院碩士學位。建筑與城市規劃學家、建筑家、建筑教育家。提出城市有機更新思想,1999年國際建協第20次會議《北京宣言》起草者。
從1946年起協助梁思成教授創辦清華大學建筑系。從50年代起,一直參與、指導國家重點規劃設計任務,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桂林、唐山、三亞等地城市規劃的制定與編審,曾參與主持國家圖書館、北京菊兒胡同居住區改建、曲阜孔子研究院、北京中央美院、南通博物苑百年慶典工程等建筑設計。從事建筑與城市規劃60年,培養了眾多人才。
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吳良鏞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并獲評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