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項目概況
建設地點
項目位于武漢市江岸區后湖街新村,緊鄰武漢市民之家,北靠三環線,東面為武漢大道(金橋大道),臨近武漢軌道交通3號線——市民中心站。
項目定位
長江傳媒大廈是以長江日報報業集團為主,融合了新聞出版、文化藝術、廣播影視、網絡文化、創意設計、文化制造等多類型文化業態的大型文化產業集群基地。
作為武漢文化創意產業的新旗艦,長江傳媒大廈也是武漢市引領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文化成為支柱產業的重點基礎建設項目。
設計理念
形態構成
建筑造型遵循傳媒產業“信息密集、高速流動”的動態特征,呈現出一種匯聚、向上、流動的形態,對武漢未來的飛速發展和長江傳媒事業的節節攀升,寄托了美好的愿望。
概念構思
生長、騰飛的建筑意向:造型自下而上依次收分,賦予建筑一種“直上云霄”的動勢;形體自上而下依次展開,賦予建筑一種“展翅欲飛”的姿態。
以人為本的深刻表達:表皮肌理以“人”字形為母題,呈現出匯聚、融合的形態,符合網絡時代新媒體的特質。
地域文化的全新詮釋:從武漢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城市特點出發,提取“自然流動”這一極富時代韻律的現代建筑元素,抽象概括了未來傳媒“無處不在,自由流動”的動態特點。
設計特點
項目凈用地面積為29041㎡,總建筑面積146843㎡。類型為超高層高檔辦公樓,包括:
主樓(高檔辦公樓)建筑高度為243m,屬一類高層建筑,耐火等級為一級,主體結構(詞條“主體結構”由行業大百科提供)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屋面防水等級為一級。
副樓(附屬辦公及商業餐飲)建筑高度為23.85m,屬多層建筑,耐火等級為一級,主體結構設計(詞條“結構設計”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使用年限為50年,屋面防水等級為一級。
地下室(設備用房、停車庫)耐火等級為一級,防水等級為一級。
建筑與城市
設計采用收分的建筑形體,在有限的建筑用地上,將更多的上部空間留給了城市,弱化了高層建筑對城市空間的壓迫感,修長而挺拔的建筑形象豐富了城市空間,營造標志建筑與城市的積極對話。
設計通過一體化的手法將裙房(詞條“裙房”由行業大百科提供)與塔樓融合起來,形成整體的建筑形象和視覺感受,統一的造型語言構筑起獨特的建筑地標。
功能與形體
作為一棟48層的超高層建筑,因采用收分的建筑形體,一半的建筑面積分布在13層以下。同時,將使用人數較多的商業、報告廳、餐廳等布置在下部樓層,減少塔樓垂直交通負荷,增加空間使用效率。
豎向公共空間
設計充分利用超高層建筑在高度上的優勢,建立起垂直方向的公共空間序列,從底到頂分別設置有三層通高的首層辦公大廳、多個通高的空中庭院和頂層多功能廳。
采光的內聚空間
在大進深的體量中部嵌入內聚的外部空間,形成了塔樓與裙房共享的一個可以自然采光、通風,又兼具交通集散功能的“類庭院”空間。
豎向交通策略
塔樓由中心的核心筒和四角的交通核組成,核心筒內分為高、中、低三個電梯分區,其中四角的交通核與核心筒內的四部客梯共同承擔低區的豎向交通。這一特點使得上部塔樓的核心筒比同高度的超高層建筑更為集約高效。
建筑結構一體化
項目為存在高位桁架轉換、斜柱轉換、屋頂大空間無柱支承、高度超限的超限高層建筑。
建筑塔樓共進行三次斜面收分,收分的位置通過斜柱形成塔樓外圍的主體結構。建筑與結構的一體化設計,提升了功能空間的品質。
形態與節能
建筑立面采用了逾50%的實體幕墻,被動節能更為優異。同時,豎向的實體金屬幕墻自然成為豎向遮陽構件,作為東西朝向的建筑,對夏季烈日進行了有效遮擋,減少了建筑能耗。
幕墻與節能
建筑幕墻以單元式幕墻為主,與主體結構同步施工、工廠組裝,節點采用雨幕等壓原理防水,設計更為科學。
在幕墻靠近樓面處設計排風系統,空調季節封閉,過渡季節啟動,形成幕墻換氣系統,提升室內空間舒適度。
綜合效益
項目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力爭創造具有文化性的公共場所和人性化的活動空間。項目的建設將極大地體現城市經濟開放程度,為提升城市形象做出突出的貢獻。
綠色設計是本方案的主題,長江傳媒大廈將成為武漢市最“綠”的超高層辦公樓。
長江傳媒大廈獲獎狀況
2019年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公共)建筑設計二等獎
2019年優秀勘察設計獎湖北推介項目(公共)建筑設計一類項目
2019年武漢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建筑工程一等獎
項目詳情
項目名稱:長江傳媒大廈
項目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建筑設計: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
設計/竣工:2012/2017
總建筑面積:146458.89㎡
設計團隊:陸曉明、郭雷、李鳴宇、張強、羅淞、高婷、孫吉強、溫四清、彭寧、張志剛、李傳志、雷建平、肖冰、胡峻、高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