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這一天終于來了……2021年8月10日傍晚,中國恒大發布公告稱,正在接觸幾家潛在獨立第三方投資者,探討有關出售公司旗下部分資產,包括但不限于出售中國恒大(3333.HK)上市附屬公司:中國恒大新能源(詞條“新能源”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汽車集團有限公司(0708.HK)及恒大物業集團有限公司(6666.HK)的部分權益。同期,旗下恒大汽車、恒大物業也發布相同內容的公告。

持續一年的債務壓力之下,許家印主席最終決定讓渡“恒大系”上市公司股權來緩解壓力。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獲悉:2021年8月9日的媒體快訊稱,多家國企和民企正與恒大,就在香港上市的恒大汽車和恒大物業入股事宜進行深入洽談,預計合作很快就會落地。另有路透社報道稱,恒大同時在試圖出售一批深圳的城市更新項目。
恒大公關部門對此回應,不能透露第三方投資者具體為哪些機構,一切以公司公告為準。

又是出售部分資產,又是出售部分權益。這一次,許家印主席就是準備出售恒大汽車、恒大物業的股份。請注意,這是“賣股份”,而不是前幾次的“引戰投”。引戰投,曾是許主席最擅長的資本運作手法,包括建筑裝飾、門窗幕墻企業,以及鋁型材、玻璃(詞條“玻璃”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五金配件、密封膠等配套材料的大佬們,常常都是他的“朋友圈”。
恒大物業和恒大汽車,之前都引進過戰投,據說都很搶手。
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網友聲音:
A:恒大只是遇到困難,比跑路的潘石屹和李嘉誠有社會責任感多了。至于那些拿著恒大商票的,積極討要,也別逼太急,讓恒大緩過來,反正他又不跑路。
B:這么大的房地產公司都撐不住了,哪些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公司還能撐多久。
C:恒大這些年賺了個寂寞,到后來還是幫國企打工。
恒大汽車上半年虧損近50億元
2021年8月9日晚間,恒大汽車發布2021年上半年盈利預警,預計上半年凈虧損約48億元人民幣,是去年同期凈虧損24.5億元的兩倍。
公告稱,今年上半年的虧損主要由于拓展新能源汽車業務,該業務目前處于投入階段,購買固定資產及設備、研發等相關費用增加及利息支出較大。公司將于8月底正式發布上半年業績。

自2019年進軍新能源車市場以來,恒大汽車通過大手筆的“買買買”,完成了技術、資質、電池、銷售、人才等汽車上下游產業鏈布局,獲得了整車制造、底盤架構、動力總成、輪轂電機、動力電池等領域的核心技術。
雖然恒大汽車的量產車并未推出,但并不妨礙公司股價一路大漲,自2020年8月恒大健康更名為恒大汽車以來,在很短時間內市值沖破2000億港元,躍居國內整車上市公司前三名。
按照規劃,恒大將研發14款新能源車型,并于2021年底至2022年初實現批量投產,2025年產銷實現100萬輛。此前,鮮有車企在尚未量產任何車型時就放出如此規劃。
恒大物業總合約面積超8億平方米
恒大物業方面,公司7月19日公告披露,預計上半年股東應分配利潤將同比增長70%左右。
公告顯示,截至6月30日,恒大物業總合約面積約8.1億平方米,總在管面積約4.5億平方米。公司方面早前表示,預計到年末合約面積不低于8億平方米,在管面積突破6億平方米。
2021年5月31日,恒大和騰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表示將攜手打造面向社會開放的物業科技平臺“微物云”,助力物業行業數字化升級。

恒大物業的在管面積分布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廣州城投、萬科入局
最有可能救恒大的是萬科和廣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下稱“廣州城投”)。
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通過《財經》報獲悉:萬科正在參與交易相關的談判,是潛在買家之一。而且,萬科關注的標的不僅限于恒大物業,他們也在研究恒大汽車的相關資產。
同時,廣州城投的員工已在為可能發生的交易做準備工作,既有資金上的準備,也有接手某些業務的準備。
廣州市有6個城投平臺,除了廣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還有廣州交投、廣州地鐵、廣州水務、廣州環保等。這些公司在日常語境里常被用“城投”來概稱。
市場也有傳言說,與恒大談判的還包括廣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團(下稱“越秀金控”)等地方國企,以及華潤、保利等央企。
但隨后相關公司就發布了公布,進行了消息的核實:
華潤相關人士對消息表示驚訝,稱完全沒有聽說過。
越秀金控在投資者平臺官方聲明,公司目前業務不涉及恒大集團,也沒有參與恒大集團的資產重組。
截至發稿,保利集團沒有明確回復相關問題。

除了恒大汽車與恒大物業,據報道稱,中國恒大也從今年6月初開始籌劃出售地產資產,但只出售項目公司資產,不涉及上市公司股權。由于中國恒大不愿意虧本拋售,交易至今未能敲定。恒大相關人士表示,對市場傳言不予置評。

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在此表示:
希望恒大能平安渡過此次困難,雖然是很大的困難……這不僅關系到數百家金融機構的安全,數以千計的裝飾、門窗幕墻、鋁型材、玻璃、五金配件、密封膠等供應商的生計,數以萬計的購房者的寄托,也是很多的地方政府和媒體的共同愿望。
任何一位創始人都無比珍惜自己創立的企業股權,但企業過往多年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不同了,新的環境已發生劇烈變化,如果我們適應不了,就要盡快換賽道,換打法,甚至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