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01、某建設集團:2025年2月11日起,全員待崗!
最近,又一施工單位發布全員待崗的通知,大致內容如下:
鑒于當前市場低迷、工作推進難、復工復產難度大,大部分崗位無具體工作安排,經集團股東大會研究決定,自2025年2月11日起集團全體員工進入待崗狀態,個別人員加班需向總經理匯報登記,具體復工時間將根據后續經營情況及市場環境另行通知。

據悉,該企業成立于2002年,注冊資本3.66億,擁有38家分支機構和3家對外投資公司,2023年參保人數顯示為265人。因為公司成立于本世紀初,趕上了大基建的熱潮,也曾在廣西當地風光一時,曾在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入選廣西民營百強企業榜單,排名分別為第44名和第49名,而如今在行業不斷下行之際落得全員待崗的結局確實令人唏噓!
02、某建工集團分公司:清退待崗員工!
有網友爆料,某建工集團下屬分公司因經營困難,決定對待崗員工進行清退!

通知中提到,該公司在建筑行業遭受重創的大背景下,先是出現了承接項目難、收款難、停工項目多等一系列的經營問題,最終導致資金周轉困難,職工工資無法發放。
資金周轉困難還引發了上下游企業訴訟增多,導致該公司多個賬戶被凍結,就連職工的社保也無法正常繳納,生產經營更是無法正常開展。
據網友透露,該分公司原有職工500多人,經過不到兩年的降本增效,目前就剩下120多人,裁員近80%。
而這些被裁掉的員工,無論工齡長短,賠償金額均不會超過2萬元。

施工企業發布全員待崗乃至大規模裁員并非個例,它只是建筑行業困境的一個縮影。如今,整個建筑行業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工程項目大幅減少。
在此背景下,民營建筑企業要怎么應對生存挑戰、怎么把握發展機遇呢?小編向DeepSeek提問,它解答如下:
延伸閱讀:
一、2025年,民營建筑施工企業如何活下去?

2025年,民營建筑施工企業面臨行業下行壓力、政策調整和競爭加劇等多重挑戰,但通過戰略調整和精準布局仍可找到生存與發展空間。結合搜索結果中的政策導向、行業趨勢和企業案例,以下是民營企業的應對策略:
一、抓住政策紅利,優化資產與現金流管理
化債政策下的資產負債表修復
2025年中央和地方化債資金規模達12萬億元,重點解決隱性債務和“三角債”問題。民營企業可通過加速應收賬款回收、參與政府置換債務項目,改善現金流并修復資產負債表。
關注政策支持的省份(如12個化債重點省份),優先承接支付能力強的項目,降低回款風險。
財政擴張中的結構性機會
中央財政加杠桿聚焦水利、能源、城市更新等領域,民營企業可參與細分項目(如抽水蓄能、核電配套工程),利用靈活機制承接分包或專項工程。
二、轉型新興領域,提升技術壁壘
綠色建筑與裝配式技術
政策強制要求醫院、學校等公共建筑優先采用裝配式技術,民營企業可布局鋼結構、模塊化建筑等高附加值領域。例如鴻路鋼構、精工鋼構等企業已通過技術積累占據市場優勢。
推廣綠色施工技術(如節能材料、BIM應用),滿足環保政策要求,爭取稅收優惠或補貼。
智慧基建與低空經濟
參與智慧交通(車路云一體化)、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如無人機起降場、勘測規劃)等新興場景,與科技企業合作開發智能化解決方案。
三、拓展海外市場,規避國內競爭紅海
借力“一帶一路”與資源國需求
中東、東南亞等地區基建需求旺盛,民營企業可承接中小型工程或配套項目(如工業園建設、能源設施),利用成本優勢開拓市場。例如中材國際、北方國際等企業已通過海外訂單實現增長。
關注資源國(如石油、礦產豐富國家)的基建需求,延伸產業鏈至資源開發或貿易環節。
國際合作與并購
與海外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獲取本地化資源;或通過并購整合技術、資質和渠道,提升國際競爭力。
四、強化風險管控,優化經營模式
精細化成本與供應鏈管理
采用集中采購、數字化供應鏈平臺降低材料成本,應對水泥、鋼材等建材價格波動。
推行EPC(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模式,提升項目利潤率并控制風險。
輕資產運營與多元化融資
減少重資產投入,通過設備租賃、勞務分包降低固定成本。探索ABS(資產證券化)、應收賬款保理等融資方式緩解資金壓力。
五、聚焦“專精特新”,差異化競爭
深耕細分領域
在醫療建筑、體育場館、會展中心等專業化領域建立技術壁壘,例如中巖大地在核電配套工程中的優勢。
發展特色工藝(如古建修復、超低能耗建筑),避開與央企的直接競爭。
與國企協同合作
通過聯合體投標、分包合作參與大型基建項目,利用國企資源獲取訂單,同時發揮民企效率優勢。
風險與挑戰
政策落地不及預期:需密切關注化債資金到位進度和地方財政支付能力。
行業集中度提升:央企憑借融資成本優勢搶占市場份額,民營企業需通過差異化定位生存。
總結
2025年民營建筑企業的生存關鍵在于政策響應速度、技術升級與市場細分。通過擁抱綠色化、智能化趨勢,拓展海外市場,優化資產結構,并在細分領域建立護城河,民營企業可在行業洗牌中實現逆勢突圍。
二、2025年,民營建筑施工企業有哪些機遇?

2025年,民營建筑施工企業在面臨市場競爭加劇和環保壓力增大的同時,也迎來多重發展機遇。結合多份行業報告及政策分析,以下是民營企業的關鍵機遇領域及應對方向:
1. 城市更新與舊城改造
政策驅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穩住樓市”,推動城市更新和舊城改造,老舊小區、城中村改造等項目需求激增,為民營企業提供了大量參與機會。
細分領域:重點布局老舊小區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等,通過靈活的服務模式和成本控制能力搶占市場。
2. 綠色建筑與裝配式建筑
政策與技術紅利:國家大力支持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發展,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環保技術應用。民營企業可專注于節能材料、模塊化建筑等細分領域,提升競爭力。
市場空間:醫院、學校等公共建筑優先采用裝配式結構,民營企業可通過技術合作或專業化生產進入該領域。
3. 縣域經濟與鄉村振興
政策傾斜:城鎮化重心向縣域轉移,鄉村振興政策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文旅項目等建設需求。民營企業可結合本地資源,承接縣域交通、水利、環保等項目。
差異化競爭:利用對地方市場的熟悉度,提供定制化服務,例如特色小鎮開發或農村住房改造。
4. 代建市場拓展
國資與AMC合作機遇:隨著城投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AMC)加速盤活存量資產,代建需求增加。民營企業可憑借靈活性和服務能力,承接政府代建、AMC資產盤活等項目。
專業化服務:通過提升項目管理能力和品牌口碑,在代建領域建立核心競爭力,避免低價競爭。
5. 技術創新與數字化轉型
智能化與BIM技術:應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聯網等技術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成本。民營企業可通過數字化工具優化項目管理,增強在中小型項目中的競爭力。
綠色技術研發:投資可再生能源應用、智能節能系統等創新技術,滿足政策對低碳建筑的要求。
6. 政策支持下的資金鏈緩解
專項債券與融資支持: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財政政策調整,有望緩解企業現金流壓力。民營企業需關注政策動向,積極申請綠色建筑或基建項目的專項資金。
7. 專業化與差異化競爭
“專精特新”路線:聚焦細分領域(如環保工程、智能建筑設備安裝),通過專業化服務形成技術壁壘,與大型國企形成錯位競爭。
創新合作模式:與央企、國企組成聯合體,參與大型基建項目,共享資源并提升資質門檻。
總結與建議
民營企業需緊跟政策導向,強化技術積累和服務能力,重點關注綠色化、數字化、區域化趨勢。同時,通過靈活的市場策略和專業化定位,在細分領域建立優勢,并借助政策紅利優化資金鏈管理。未來,具備創新能力和快速響應能力的企業更易在行業整合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