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建筑是按節能
設計標準進行設計和建造、使其在使用過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
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及拆除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能源、土地、水資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綠色建筑也有人稱之為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
一、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的重要意義
建筑作為人工環境,是滿足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人類對感官享受的過度追求,以及不加節制的開發與建設,使現代建筑不僅疏離了人與自然的天然聯系和交流,也給環境和資源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據統計,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用來建造各類建筑及其附屬設施,這些建筑在建造與使用過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左右;在環境總體污染中,與建筑有關的空氣污染、
光污染、
電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則占人類活動產生垃圾總量的40%;在發展中國家,劇增的建筑量還造成侵占土地、破壞生態環境等現象日益嚴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要在未來15年保持GDP年均增長7%以上,將面臨巨大的資源約束瓶頸和環境惡化壓力。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刻不容緩。
綠色建筑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色配置、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圍護結構、
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綠色
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具有選址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節能措施綜合有效、建筑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排放減量無害、建筑功能靈活適宜等六大特點。它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最為經濟合理,對環境的影響最小。
胡錦濤同志指出:要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廣
節能技術,制定并強制執行節能、節材、節水標準,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搞好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溫家寶和曾培炎同志也多次指出,
建筑節能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重要的戰略問題。
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是建設領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是調整房地產業結構和轉變建筑業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是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要求;是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體現;是節約能源,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關鍵環節;是探索解決建設行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根本途徑;是改造和提升傳統的建筑業、建材業,實現建設事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工作。
二、我國在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國抓建筑節能是以1986年頒布北方地區居住
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為標志啟動的。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筑節能工作得到了逐步推進,取得了較大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已初步建立起以節能50%為目標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體系;二是初步形成了以《
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為主體的法規體系;三是初步形成了建筑節能的技術支撐體系;四是通過建筑節能試點示范工程,有效帶動了建筑節能工作的發展;五是通過國際合作項目,引入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據不完全統計,到2002年,全國城鎮共建成節能建筑面積3.2億平方米,實現節能1094萬噸標準煤,減排CO22326萬噸。
與此同時,伴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國際社會的認同,綠色建筑理念在中國也逐漸受到了重視。1999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建筑師協會第二十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發布的《北京憲章》明確要求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建筑師和工程師在新世紀中的工作準則。中國在綠色建筑發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開展了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研究,設立了“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在辦公建筑、高等院校圖書館、城市住宅小區、農村住宅等建筑類型進行了綠色建筑的實踐。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