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幕墻建筑,包括由玻璃、金屬和石材組合的幕墻建筑。幕墻建筑自20世紀50年代自西方國家興起,因其具有豐富多變的外裝飾效果,在全球發展很快。我國幕墻建筑是從改革開放后的1983年開始起步,90年代中期形成高潮,以年均500萬㎡的速度增長,20多年來發展十分迅速,遍布全國城鎮,從首都北京到新疆庫爾勒,從上海東部沿海大中城市到西部新興城市,從海拔5000m西藏的拉薩到
基本風壓為1.2kPa 的東海嵊泗,從東北的
哈爾濱到海南島三亞,隨處可見新型
建筑幕墻裝點著秀麗的城市大街。幕墻已經成為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我國現有幕墻品種:明框、隱框、金屬、石材、單元、
框架、點式幕墻等,正逐漸提高和成熟,具有中國特色的適用先進結構更加增多;
雙層幕墻、
光電幕墻、
遮陽幕墻、
生態幕墻、智能幕墻、
膜結構幕墻、動態幕墻等,將逐漸有所發展。
我國幕墻行業從1983年開始起步,歷經20多年、特別是90年代的高速發展,到21世紀初已成為世界第一幕墻生產大國和使用大國,現正向幕墻強國發展。2004年我國生產了約1000萬㎡的建筑幕墻,約占全世界當年用量1700㎡的58%,其中明框、隱框約占全部幕墻的60%左右;其中,
隱框玻璃幕墻400萬㎡、
點式玻璃幕墻占140萬㎡、
明框玻璃幕墻50萬㎡、
石材幕墻和
人造板幕墻160萬㎡、
金屬板幕墻及屋面180萬㎡、雙層結構幕墻30萬㎡、其它(生態幕墻、U形玻璃幕墻、動態幕墻、
光電屋頂及幕墻、膜結構幕墻等)40萬㎡。到2004年底,我國建成了約1.1億㎡的各式建筑幕墻(包括
采光屋面),占世界總量的50%以上。
北京市的幕墻建筑,無論產值、數量還是面積、檔次,都居全國乃至全世界首位。2004年全國幕墻行業產值約1400億元,北京市幕墻工程的產值,占全國的13%。北京市
建筑裝飾行業產值達到800億元,其中
公共建筑裝飾占62%,500億元,家庭裝飾占38%,400億元;公共建筑中,幕墻占40%,200億元。北京現有幕墻建筑2000座,面積1400萬㎡。上海現有1500座,面積1200萬㎡。廣州、深圳、廈門、南京、杭州、重慶等大城市均在1000萬㎡左右。
一、幕墻行業發展
1.三個發展階段
一是萌芽期:1983~1994。起初每年全國產量約10萬㎡,年均約200萬㎡,主要是
構件式明框玻璃幕墻,引進、摸仿國外技術,一哄而起,無自己規范和標準,技術質量水平較低。當時水平最高的幕墻作品如北京的五星級長城飯店。
二是成長期:1995~2002年。年均產量約800萬㎡,除明框玻璃幕墻,發展了
隱框幕墻、
單元式幕墻、
鋁板及石材幕墻。1995年引進點支承幕墻。1997年單元式幕墻開始被社會接受。1998年出現點駁式幕墻,。這一時期的幕墻代表作如1999年竣工的五星級上海金茂大廈。
三是發展期:2003~2010年。我國建筑幕墻還將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建筑幕墻仍將是公共建筑中外維護結構的主導。年均產量約1200萬㎡左右。
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我國
鋁門窗建筑幕墻行業從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起步,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80年代,引進了一批鋁門窗專用加工
設備和生產技術,解決了從無到有,行業是以增量發展為主題。90年代,以引進建筑幕墻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新型成套設備為主,相應的引進了國外最新的工程材料及國內的工藝技術,逐步既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又掌握了國外前沿技術,這時候的行業是以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獨立開發中國特色產品的動態發展為主題。現已有不少公司已有或將有更多的自己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有些已達到國際水平。
國外
幕墻技術水平約領先中國10年。預計2010年我國的建筑幕墻行業的主要技術領域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幕墻隊伍
20年來,一大批國內知名的航空、軍工、
建材。機械行業人型企業投入到鋁門窗和建筑幕墻行業,以其雄厚的資本,較強的技術力量和先進的管理,為壯大行業隊伍,提高行業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開拓市場和技術創新的骨干力量。90年代以后,又有一大批中外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和股份制民營企業集團加盟
鋁合金門窗與建筑幕墻行業。1995年以前,國內知名的航空、軍工企業帶動行業發展。1996年以后,優秀民營企業集團以其新型企業管理機制,先進的專業技術,現代市場運作模式,為推動行業與國際市場接軌,發揮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現有
幕墻企業中,民營占80%,國有占20%。市場份額國內幕墻企業約占85%。
1996年12月3日建設部發布了《建筑幕墻工程專業承包企業資質等級標準》(建建[1996]608 號),2000年6月30日建設部發布了《建筑幕墻工程設計專項資質分級標準》(建設[2000]126號)。到2005年3月,全國現有專業一級幕墻施工企業106家(1996年為56家),專業甲級幕墻設計單位125家,同時具有一級幕墻施工和甲級幕墻設計的企業77家。
上一頁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