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知識界,一個頗為流行的觀點認為,“一種文明的進步、停滯或衰退,或者是人均能源消耗的增加、持平或減少;或者是能源開發利用效率的提高、持平或下降;或者是能源開發利用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沖擊的減少、持平或增加”。這段文縐縐的話,有著沉甸甸的涵義。它試圖說明,“文明的果實掛在能源的藤上”,能源開發利用的副作用足以影響文明的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快速增長,但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應強烈。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與不科學的發展理念和執政理念緊密相連。不及時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現有的資源就很可能支撐不住,環境就很可能容納不下,經濟“又好又快、好字優先”的發展也就難以為繼。此外,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國際上的壓力,也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控制污染物排放。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并有著明顯的重化傾向,這使得我國對能源的需求和消耗能力大為提升。數據表明,2005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大致為1.8噸標準煤多一點。同時,近年來我國能源消費的增長率保持在10%-15%高位之間。照這一趨勢估計,今年我國的人均能源消費應該在2.2噸以上。這一數值大致在世界人均消費的水平上。具體到上海,2005年,本市能源消費總量約為8500萬噸標準煤。按增長慣性,今年應該會接近1億噸標準煤。即使以1800萬常住人口計算,這也意味著上海已經達到了日本和英國這些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水平。
嚴峻的“節能”形勢之外,“減排”重任的完成也不容樂觀。事實上,依據當前的經濟增長慣性,我國對化石能源的需求還會不斷增長,企業或機構的排放量也很難立馬降低。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現有的發展模式已無法回應二
氧化碳減排的壓力。因此,要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和企業品牌,我們就必須勇于承擔相應的具有約束力的減排責任,而這不可避免地需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嚴格控制企業的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
傳統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首先是能源的錯置和浪費;落后的生產工藝,首先表現在能源效率的低下;經濟決策和管理的失誤,都會導致能源的損失;生產和生活中的一切不合理性,都包含著能源利用上的不合理。當前,節能減排的形勢之所以依然十分嚴峻,主要原因就是科學的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科學的企業發展理念尚未真正確立。一些地方對干部的考核仍將GDP增長作為硬任務,而把節能減排作為軟指標;一些企業仍然只注重經濟效益的獲取,而忽視環境成本的控制和資源能源的損耗。正是基于此,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現“又好又快,好字優先”的發展,這既為節能減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我們突破能源和環境瓶頸提供了更大的動力。無法做到節能減排,就不可能實現科學發展。
促進科學發展,實現全方位的節能減排,可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應讓普通勞動者擁有適當的技能水平,以及不斷提高這種水平的機會。這是實現經濟“好字優先”發展的基石,也是作用最為廣泛的節能減排措施。其次,應最大限度地鼓勵、扶持和普及科技研發活動以及各類創新、創造和創業活動,整體提高國民經濟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現代服務業的成長。事實上,節能減排目標的真正實現,國家的能源安全,最終都取決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這一綜合措施的實施,本質上意味著以人力資本替代包括能源和環境在內的自然資本,以人的全面發展取代過去那種剝奪自然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而這正是科學發展觀所提倡的基本理念。最后,應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考核、獎罰體系,強化企業責任,加強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執行力。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