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科技、人文——這是今年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隨著奧運會理念的深入人心,這也已成為很多房產項目的開發理念。秋季房博會召開在即,看看杭州的樓盤是如何實踐綠色、科技、人文這三大理念的。
說起綠色建筑,很多人會覺得摸不著頭腦。其實,綠色建筑最早起源于英國,1990年,英國出臺了BREEM標準,成為國際上首個綠色建筑認證體系;8年之后,美國出臺了LEED綠色建筑認證標準;又一個8年之后,中國出臺了具有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定義——簡單地概括,就是“四節一環保”: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外加環保和減少環境污染。如今,綠色建筑已經成為杭州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重要方向,一些樓盤已經開始扎實地實踐綠色住宅理念,并成為國內綠色建筑領域的領軍者,如金都房產旗下的城市芯宇,被評定為國家第一批綠色建筑標識建筑;如朗詩的國際街區,其建筑能耗節能率達到80.8%;星星港灣、云龍十一景還有剛獲全國人居經典綜合大獎的新帝·朗郡都致力于綠色住宅的打造。
選擇綠色建筑要訣之一:因地制宜。
中國綠建會主任王有為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打造綠色建筑,因地制宜是其中的靈魂。作為未來發展方向的綠色建筑,面大量廣,一定要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運用相應的技術。因地制宜的參數主要有5方面:首先是氣候條件,房子所在地的氣候條件不一樣,房子的節能技術肯定不一樣,比如北方的氣候是夏暖冬冷,其節能的關鍵點是冬天采暖;而南方是夏熱冬暖,節能的重點是夏天隔熱。其次是環境條件,“平原地區和山區的房子,在節能環保的要求上也有很大區別。”王有為表示,“其雨水回收系統的設施就不一樣。”再者是資源條件,比如說山東煤資源豐富,而浙江缺煤,在取暖系統設置上,兩者就有很大差別。經濟基礎也是影響綠色建筑的重要條件,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房子,在節能標準和用材用料上不應追求相同標準。最后是人文背景。“中國各地的傳統特色民居其實就在因地制宜上做得很好,徽派民居、嶺南民居、福建土樓就各有特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四節一環保的特征。”王有為表示。目前,節能已經成為建筑行業的強制性標準,而整個綠色建筑體系仍然只是推進性標準。不過王有為以及眾多專家都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民生的需要,綠色建筑作為強制性標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選擇綠色建筑要訣之二:貴的未必是對的。
目前在房產界,對于綠色建筑的顧慮主要在于建設成本的追加上。王有為表示,實際上綠色建筑的造價成本沒有想象中那么高。“曾經有國際組織調查了世界上幾十個國家的數千萬平方米的建筑,結果發現高估了綠色建筑的成本。原先預計綠色建筑比普通建筑的造價高17%,而實際情況是,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綠色建筑比普通建筑造價高5~10%;同時也發現大家低估了綠色建筑的環境保護效應:原先預計綠色建筑比普通建筑減少環境污染19%,而實際情況可達40%以上。”在中國,目前對綠色建筑定出了三個星級標準。“每平方米增加成本105元,就可能使建筑達到一星綠色建筑標準;而二星綠色建筑標準,也只需增加200多元/平方米的成本。”王有為說。因此,綠色建筑并非只是大開發商們的“專利”,更應該在普通房產項目中推廣并實踐。
選擇綠色建筑要訣之三:似綠非綠如何選。
由于綠色建筑涉及到很多專業參數,因此普通購房者很難看懂細節,這也導致一些“偽綠色建筑”大行其道。浙江省建設廳科技與勘察設計處的胡金法副處長表示:“一般的綠色建材、節能建材都很專業,除了一些外在能辨別查看的東西,如外窗使用的中空玻璃、太陽能熱水系統等,消費者能夠‘摸得著’,其他密密麻麻的數據確實很難查實,購房者只有注意看節能的檢測報告。”具體的節能技術成了開發商推銷自己項目的手段,比如:項目采用了什么樣的太陽能熱水器,斷橋鋁合金、雙層中空輻射玻璃,高效門窗甚至進口門窗,外保溫材料多少厚……強調的都是單項技術或是節能技術的堆積。每項技術都是為了節能而設計出來的,但如果只是把它們簡單地堆積在一個建筑之中,最終能不能達到整體節能的效果不得而知。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消費者精明的話,向開發商問兩個問題就可以。第一是住宅的舒適度指標,包括室內溫度、濕度、物體界面溫差、空氣的流速、空氣中污染物的含量以及新風量等,這些都是衡量居住舒適與否的標準;第二就是住宅的能耗,應該關注整個建筑的能耗降低了多少,是低能耗、微能耗、還是零能耗住宅,如朗詩地產在提供恒溫恒濕恒氧和全精裝修極致體驗的同時,對環保節能的要求也幾近苛刻,項目中整合了頂棚輻射系統、地源熱泵系統、新風系統、外墻外窗系統、屋面地面系統等多項世界先進的建筑相關技術,使得總體建筑節能率達到80%以上,建筑能耗僅為一般住宅的三分之一。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