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工業屬基礎的原材料產業,與國民經濟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玻璃及其加工制品廣泛應用于建筑、交通運輸、裝飾裝修、電子信息、
太陽能利用及其他新興工業。它不僅用作生產資料,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活資料。
回首歷史,我們可以將中國玻璃工業的發展追溯到100年前,1903年之前,我國所用的
平板玻璃都是從國外進口。自1904年開始籌建2家屬于民族工業性質的
平板玻璃工廠以來,中國的玻璃工業已走過了100余年的發展歷程。解放前夕,偌大的中國只有3家總產量不過幾十萬重量箱的玻璃廠。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我國平板玻璃總產量也僅有1784萬重量箱。中國玻璃工業的跨越式發展,是在改革開放后30年里實現的。這30年的歷史進程,推動和見證了中國玻璃工業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今天,中國的玻璃工業已經從過去幾乎是一張白紙發展成為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的平板玻璃生產國,總產量達5.3億重量箱,占世界總產量的48%,
浮法技術主導了平板玻璃的發展,2007年
浮法玻璃產量已占平板玻璃總產量的83%以上;加工玻璃發展迅速,基本滿足了建筑業、汽車業和其他新興產業的需要,平板玻璃及加工玻璃產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工業。
我國玻璃工業30年發展變化
(一)發展概況及推動發展的主要因素
改革開放30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促進我國玻璃工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發生了巨大變化。
30年來,我國玻璃工業的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創造發明了具有中國特色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浮法玻璃生產工藝;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玻璃工業的技術結構、規模結構和產品結構都發生了質的飛躍;生產規模、產品品種質量等方面都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1989年起至今,我國平板玻璃產量已連續19年占居世界首位,目前占全球總產量近一半左右。在平板玻璃產品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新品種不斷增加,先后研制開發了
超薄玻璃(0.55毫米~1.3毫米)、超厚玻璃(15毫米~25毫米)、在線
鍍膜玻璃(陽光膜和Low-E膜)以及自潔、超白、本體著色、微晶、
防火玻璃等新品種,并利用國產技術建成900噸/日~1000噸/日大型浮法玻璃
生產線。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加工玻璃及玻璃
機械制造業也有了長足發展。據粗略統計,加工玻璃主要品種(安全、
中空和鍍膜玻璃等)年產近5億平方米。新的
功能玻璃也不斷涌現,如調光調溫玻璃、
太陽能玻璃、新型節能
中空玻璃等。國內自行開發的
預處理、鋼化、中空、
夾層、鍍膜系列配套
設備,可生產安全、節能、環保、
隔聲、生態、電子等功能玻璃。國產設備性價比好,大幅度降低了我國加工玻璃的生產成本,為我國加工玻璃快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較好的替代了進口產品。目前,我國加工
玻璃行業80%采用國產設備,加工設備制作已成為生機勃勃的新興行業。
我國玻璃工業的快速發展,首先得益于整體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政策、法規的驅動所提供的巨大市場;同時也得益于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洛陽浮法”的不斷完善提高;得益于對外開放,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經過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了行業的整體水平;得益于不斷深化改革、改制、實施產權多元化,一些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蓬勃發展,為行業增添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玻璃工業30年的主要發展變化
(1)平板玻璃產量大幅增長。我國解放初期的1949年平板玻璃產量僅為92萬重量箱。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為1784萬重量箱,約是1949年的19倍,該階段平均增長率為10.8%。改革開放之后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2007年平板玻璃產量達5.32億重量箱,是1978年的29.8倍,平均增長率為12.5%。
2000年之后增長速度明顯加快,新增浮法線較多,從2000年至2007年7年間新增114條浮法玻璃生產線,新增產能32555萬重量箱,見表1。
(2)工藝方法改進,技術結構調整,品種質量不斷優化。我國玻璃工業30年的發展歷程中最值得回顧和記取的,首先是“中國洛陽浮法”的誕生及其在推廣實踐中的不斷完善和提高。她的誕生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玻璃工業工藝結構調整和產品優化。從而使中國平板玻璃工業的面貌煥然一新。我國浮法工藝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1963年~1967年實驗室試驗階段;二是1967年~1971年半工業試驗階段;三是1971年~1981年工業試驗階段;四是1981年以后,進入推廣應用和發展提高階段。1981年通過了國家級技術鑒定,并被命名為“中國洛陽浮法”,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購買“皮爾金頓專利技術使用權”而自行發明浮法工藝技術的國家。中國浮法工藝與英國皮爾金頓浮法工藝、美國PPG浮法工藝齊名為世界公認的三大浮法工藝。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玻璃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