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進程加快產業升級
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工業化進程的成熟階段,預計于2010年左右進入工業化國家的行列。在此階段內,對裝備制造業的需求不斷增加,內需增長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
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居民收入增加,使我國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經濟的增長為消費需求的升級創造了條件,巨大的消費需求會帶來巨大的生產需求,為機器設備、原材料等資本品帶來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
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產業升級與產業復興,進而拉動裝備制造業的需求增長,主要體現在:輕紡工業向重化工業升級;粗框的初級加工向精密的中高級加工升級;軍工、航天、航空等產業復興大幅拉動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另外,新興產業有了發展機遇,和諧社會建設和綠色GDP的提出,拉動
節能環保等裝備的需求。
國際產業轉移提供機遇
經濟全球化帶來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不但加工制造在轉移,而且RD(研發)也在轉移,對中國發展裝備制造業是一個機遇。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導致新一輪的國際產業轉移,為我國比較優勢產業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當今世界高新技術蓬勃發展,一個國家不太可能在所有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都占據優勢地位,這為我國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一方面,我們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力爭在重點領域和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有所突破;另一方面,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業素質和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向產業價值鏈高端發展努力。
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產業轉移進程不斷加快,世界裝備制造業部分生產能力正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特別是近年來,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為裝備制造業創造了巨大市場。
相關鏈接:四因素推動固定資產投資
第一,消費升級推動相關產業鏈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
“十一五”規劃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我國人均GDP開始由1000美元向2000美元邁進,這必將帶來消費的全面升級,而消費升級推動著相關產業鏈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
第二,淘汰落后產能拓展出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空間。
“十一五”規劃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節能減排已經成為本屆政府的首要大事。但是,目前我國真正符合創新型國家要求的節能、環保、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能力,在各個行業中的比例不超過40%,實際上還現存相當一部分的落后生產能力。
要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首先是必須淘汰落后產能,如小火電、小鋼鐵、小水泥等。而通過對先進生產能力的固定資產投資來實現新的生產能力,就是由市場來擊垮落后生產能力。目前,我國還有占比60%多的落后產能需要淘汰,因此這里的固定資產投資空間巨大。
第三,產業升級助推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
在我國步入工業化階段之后,產業升級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在結構性調整的宏觀調控大背景下,新上產能必須符合節能減排要求,這就加快了產業升級進程;我國正依托生產要素成本優勢,承接國際化產業轉移,目前正處在由IT產業向機械裝備產業轉移升級的重化工業階段,并推動著我國由粗獷的初級加工向精密的中高級加工升級;軍工、航天、航空等產業復興也大幅拉動了我國產業升級進程;在節能減排政策的驅動下,出現了風電、核電、
太陽能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產業升級除了需要技術進步外,更需要龐大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來支持,并且其對上下游產業鏈的投資拉動效應更加深遠。
第四,城市化進程支撐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居高不下。
在工業化進程過程中,必將征用大量的土地來建設廠房及相關設施,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拉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同時,城市化進程中將吸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固定資產投入來解決。 在宏觀調控的經濟大背景下,“十一五”期間我國制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規模以上工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也將保持14%~15%的水平,工業在GDP中的比重將上升到接近50%,制造業將成為GDP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
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主要是集成性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后再創新,很少有原始性自主創新。對于裝備制造業來說,強化政策支持就意味著有了市場、有了發展資金、有了稅收優惠,這些都將直接體現在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上。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設備專區 】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