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志丹苑遺址博物館效果圖
歷時8年多的上海元代水閘遺址考古發(fā)掘進入新階段,水閘遺址博物館建設工程昨天開工,這也將成為上海首個遺址博物館。
歷時8年多的上海元代水閘遺址考古發(fā)掘進入新階段,水閘遺址博物館建設工程昨天開工,這也將成為上海首個遺址博物館。 上海城區(qū)唯一大型遺址 位于延長西路志丹路口的“志丹苑”,建于700年前的元代,是國內最大、結構嚴謹、做工講究的元代水利工程遺址,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遺址發(fā)現(xiàn)于2001年5月,古水閘位于一條已淤塞的吳淞江支流上,曾是江南地區(qū)通往東海的主航道,航運功能被明代開挖的黃浦江替代。經過5年發(fā)掘,一個呈對稱八字形的水閘遺址完全呈現(xiàn)。水閘遺址面積1500平方米,是在宋代水閘營造的基礎上建造的。它也是長江口海岸水利工程的重要標志,從閘門到駁岸、外墻、固水的石面構造、用材,都堪稱是此類水利工程的先驅。志丹苑與已發(fā)掘的北京金中都水關遺址和廣州西漢水閘遺址相比,年代早于北京、晚于廣州,但規(guī)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均是另兩個水閘不能相比的。志丹苑的發(fā)現(xiàn),證明上海早在700多年以前就有了大規(guī)模的水利工程建設,也是上海航運史最早的實物見證。 地下又封存兩年多 志丹苑發(fā)掘初期,市文管委就打算在遺址上建造博物館。但由于設計方案遲遲未決,志丹苑實施保護性回填。 2006年,為了更好地保護整體遺址及文物,市文管委和考古、文物保護專家多次論證,確定了“遺址整體保護,水閘原位保存,文物原樣保護;建設遺址博物館,遺址及其文物今后將保存于博物館室內”的原則,在完成箱式連續(xù)墻圍護工程后,于2007年1月進行回填封存。 志丹苑以石墻、木樁為主,已埋在地底下數(shù)百年,暴露在空氣中石頭會風化,木頭會炭化,雖然用塑料布包裹起來,也不是長久之計。在專家提議下,遺址用土“覆蓋”起來。“回填”目的有兩個:一是防止在建造時,機械施工對文物有損傷;二是與空氣隔絕。遺址“回填”土層約3米,待博物館建成后,再與市民“重逢”。 “銀錠”狀現(xiàn)代化博物館 博物館設計方案是在反復深化和優(yōu)化的基礎上形成的,總構思是造型采用流線型,與地下的古建筑形成強烈的反差與對比,同時又和水閘遺址有聯(lián)系的現(xiàn)代化的博物館。市文管委采取網上公開招標形式,后經“博物館建筑設計方案評審組”的評議,委托上海現(xiàn)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蔡鎮(zhèn)鈺任總設計師。 遺址博物館造型采用元寶形,兩旁寬、中間束腰,呈圓弧線形。創(chuàng)意的來源有兩個:一是從志丹苑遺址出土的鐵錠榫與銀錠相似。鐵錠榫是兩塊石板之間的嵌合物,起加固作用,在上海明清海塘上多有發(fā)現(xiàn),但束腰處都為直線條;而志丹苑遺址出土的錠榫,束腰處呈圓弧線形,更似銀錠。其二,志丹苑水閘以閘門為中心,平面格局恰好與鐵錠榫的形制相同,是個放大了的鐵錠榫。博物館采用元寶形玻璃幕墻,從頂往下呈圓弧線形展開,像瀑布一瀉千里,滿足了流線型的要求。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有文章版權,歸中國幕墻網和作者所共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轉載要求: 轉載的圖片或者文件,鏈接請不要盜鏈到本站,且不準打上各自站點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本站水印。
隱私條款: 除非特別聲明,否則文章所體現(xiàn)的任何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幕墻網。 本站轉載或引用文章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將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