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調節室溫”,中國館拿出了自
遮陽體系、半室外
玻璃廊;世博主題館的妙招是
地源熱泵,要最大程度地實現環保功能;世博中心采用了先進的
幕墻系統;西班牙館則使用了竹子和半透明紙的材料……
“ 綠染世博”,在上海
世博會的園區內,所有的場館建筑都以生態可持續為基本宗旨,呈現出最精彩、最集中、最前沿、又最適用的綠色
建筑技術。
然而,當這些超前的技術被引入到現實生活中時,究竟該如何規劃設計演繹?作為2010年“德中同行”上海站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德可持續城市發展”為主題的都市論壇首場活動針對這個熱點話題,聚焦國內一些城市建筑中的革新技術和生態節能。
當世博遇見綠色
所謂“
綠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包括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同時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地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上海世博會園區內,各種綠色
節能技術無論在國家館、企業館、
配套設施等,都得到了幾乎極致的運用。以
太陽能技術為例,主題館的
太陽能光伏發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8兆瓦,是亞洲單體建筑最大的太陽能
光伏建筑一體化發電站。作為一種清潔能源,以太陽能替代傳統能源,將大大減少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世博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給出了這樣的點評,本屆世博會提供了綠色建筑設計的試驗平臺,各個國家館、地區館、企業館都充分演繹出融合最新技術、兼顧歷史傳統的創新綠色建筑技術。這不止是一次全球文明的盛會,也是全球新建筑技術的聚會,可以預想它必將充當“旗艦”的作用,從而帶動更大范圍內適宜性綠色建筑設計的浪潮。
當建筑遇見節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的“德中同行”項目中,由中國、德國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專家小組作為評審,將選出40個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綠色節能項目,而這些建筑實際上就是節能技術在現實中的演繹。
然而,一旦離開了展覽展示的土壤,來到生活應用中,綠色建筑就要直面不少現實問題的挑戰。在上海,“浦江智谷”節能生態商務園作為綠色建筑的“先行者”,一直頗受關注。這個項目總規劃面積1100畝,而目前建成了首期14萬平方米的
節能建筑和生態環境。
“浦江智谷”項目負責人柳孝平告訴記者,綠色建筑一定要考慮經濟效益,才能有利于發展和推廣!氨M管使用節能技術會讓建造成本提高10%至15%,但節能效果的產生將逐步收回這些付出,因此,應該因地制宜地集成不同建造方案!币云纸枪软椖繛槔,他預計,經過6至7年的時間,就能收回技術上耗費的成本。
目前,歐盟、美國、日本都已將綠色建筑列入
低碳經濟、綠色經濟、促進節能低碳的重點領域。盡管國內已涌現出不少優秀的示范項目,但整體而言,不少建筑依然存在房屋設計、規劃不合理,浪費嚴重;
建筑材料尤其是墻體不
保溫,不
隔熱,且很少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種種缺陷。
當技術遇見美學
“綠色建筑在發揮節能技術的同時,也可以設計地賞心悅目”,在論壇上,不少專家表示,當綠色與美學結合,才能真正呈現出綠色建筑“以人為本”的宗旨。實際上,上海世博園區中的不少場館都堪稱典范。
例如西班牙館,整個展館內部運用了不少節能新技術,不但使用竹子和半透明紙張作為材料,頂部還使用
太陽能板。而設計中又體現了濃郁的地中海畔“斗牛王國”的風格,外觀墻體上覆蓋有柳條編織品,并且借助西班牙不同地區能工巧匠之手,展示瑰麗的民俗圖案,極富美感。
有意思的是,巨人集團醫藥園――這個同樣位于上海的綠色節能項目也令中德專家對其美學設計津津樂道。整個園區坐落在河濱與人工湖之間,辦公樓緊貼著逐漸抬高的地勢形成波動,將建筑與周圍的地貌環境融為一體,猶如在一個褶皺的景觀面內移動進出。“節能技術要成為建筑的美學元素”,負責該項目的陳瀚旭喜歡以一個“建筑師”的角度看待節能設計。他同時指出,建筑師除了設計之外,也要參與后續的施工、管理流程,才能使綠色建筑實現節能最優化。
世博園“綠色建筑”
日本館――呼吸蠶繭
綠色亮點:環境控制技術日本館建筑外層采用含
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
膜結構”包裹,實現了高效導光、發電,可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而展館內部也使用了循環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環境控制技術的使用,使得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
波蘭館――
窗花精靈
綠色亮點:高科技材料
外觀猶如折疊紙張的波蘭館,外表層材料選用“浸漬
激光切割膠合板”,安裝在一塊一塊的
膠合板建筑模塊上,隨后再在這些模塊的表面層上安裝玻璃、聚碳酸脂,以及
防水或者防紫外線
輻射的材料,構成墻體,最后才安裝半透明的有機材料。
芬蘭館――白色冰壺
綠色亮點:3D模型設計
芬蘭館外部正面使用了富有現代氣息的鱗狀花紋紙塑
復合板。這是一種工業再生產品,中廳墻壁以及二層的一些墻壁都是由織物覆蓋。建筑材料都經過嚴格篩選,以確保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降至最低。
與【低碳理念】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低碳理念”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