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設備壓力箱標準開口為2×2m,采用單風機供風,通過閥門切換實現正負壓力轉換,最大風壓可以達到5kPa。檢測全部采用模擬式儀表。低壓差時采用補償式微壓計,精度可以達到0.1Pa,2kPa以上高壓時采用U形管差壓計,分辨率為10Pa,流量檢測采用熱線式風速計,最大量程20m/s,位移計則為機械式百分表。
1983年至1984年,為了編制中國第一本建筑門窗物理性能檢測方法標準,結合中國建筑門窗市場情況,開展了全國范圍內的建筑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普測。針對建筑中普遍采用的J66、滬68空腹鋼窗,32系列實腹鋼窗,總計大約300樘進行了摸底檢測。統計結果表明,我國的門窗產品普遍處于較低水平,以標準尺寸1.5×1.5m的樣窗為例,氣密性在6.0m3/m•h水平,水密性能在50Pa左右,抗風壓性能空腹窗基本在2kPa,實腹窗在3kPa。再此基礎上正式立項開展門窗三性檢測方法標準的編制工作。標準編制歷經3年時間,參加編制工作的有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高錫九、談恒玉,洛陽有色金屬設計研究院劉智龍。《建筑外窗風壓變形性能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GB/T7106-86)、《建筑外窗空氣滲透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GB/T7107-86)和《建筑外窗雨水滲漏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GB/T7108-86),該三項國家標準局1986年12月27日批準,自1987年10月1日起實施。這標志著中國門窗行業從此進入科學評定的軌道。
隨著鋁合金門窗的引進,新型建筑門窗以其新穎的外觀,良好的性能迅速為人們所接受。與此同時,建筑門窗的節能性能逐漸引起重視,1984年物理所黃福其博士的“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測定裝置的研制”獲得1984年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三等獎;1985年高錫九進行了“建筑窗戶節能措施”課題的研究,物理所周景德的“民用建筑金屬外窗的能耗現狀及節能措施的研究”課題,獲得1986年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對建筑外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檢測技術基礎上,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編寫了GB8484-1987《建筑外窗保溫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該標準于1987年12月18日發布,1988年7月1日實施。

檢測設備要求采用基于穩定傳熱原理的標定熱箱法,傳熱系數分級在6.4至2.0W/(m2•K)。
與此同時,建筑門窗隔聲性能檢測方法的研究也在建筑圍護隔聲基礎上研制了相關檢測設備,編制了GB8485-1987《建筑外窗空氣聲隔聲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

至此建筑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保溫、隔聲五項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標準全部出臺,為建筑門窗產品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迅速提高中國的門窗性能檢測技術水平,與國際接軌。借助中國政府與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JICA的合作項目,高錫九于1983年赴日本研修,先后在日本建筑綜合試驗所、日本建筑中心等單位進行技術交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引進的最先進的小型幕墻動風壓性能檢測設備,于1986年投入使用。該設備由位于Osaka的Honda公司設計制造,全部在日本制作完成。最大可測試件3×4.5m,最大壓力為10kPa,其關鍵技術為動態風壓控制,該技術采用特殊算法,雙風機供風系統,可以實現0.1秒的風壓波動周期,及1Pa的控制精度,即使到現在,該項技術仍舊難以超越。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