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住建部可能會發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修訂稿)。”記者從8月29日在京召開的綠色屋面系統技術主題論壇獲悉,新修訂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包含建筑屋面和防水的內容,中國建筑防水協會也就此向標準編制委員會提交了相關建議。
根據規定,2015年后,我國所有的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建筑都要達到綠色建筑標準。業內專家預計,未來10年里,綠色建筑面積會超過10億平方米/年。客觀環境的需求,加上趨于成熟的技術,綠色屋面系統具有施展拳腳的廣闊市場,起到為綠色建筑“加分”的作用。
屋面節能潛力巨大
何為綠色屋面?專家指出,綠色屋面系統技術包括種植屋面、熱反射屋面、單層屋面、光伏建筑一體化屋面和通風瓦屋面等系統,具有節能、環保、生態、抑制城市熱島效應、可循環、延長屋面使用壽命和與自然和諧共存等功能。
據統計,目前我國城鎮各類既有房屋的屋面面積約有70多億平方米,農村各類既有房屋的屋面面積約有180億平方米。250多億屋面面積中,基本為平屋面和坡屋面的傳統屋面結構形式,大多采用傳統建筑材料,僅考慮了建筑遮風避雨的基本功能,普遍存在耗能高、耗材多、屋面保溫隔熱效果差、滲漏嚴重、使用壽命短、缺乏循環利用、缺少環境保護與美化功能等問題,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
中國建筑防水協會專家朱志遠表示,屋面作為一種建筑物外圍護結構,其造成的室內外溫差傳熱耗熱量,大于同面積外墻或地面的耗熱量。比如,在多層建筑的圍護結構中,屋面能耗約占建筑總能耗的8%~10%,而在單層大跨度建筑中,屋面能耗約占建筑總能耗的25%~40%。從此意義上講,建筑屋面的節能潛力巨大,加之采用綠色屋面系統技術對建筑造價影響不大,因此“綠色”效益顯著。
綠色屋面技術趨于成熟
“綠化屋頂夏季室溫平均比未綠化屋頂室溫低2~4℃;冬季室溫比未綠化屋頂室溫平均高1~3℃。”朱志遠舉例稱,綠化屋面頂板全天熱通量值變化極其微弱,對建筑層頂板的保溫、隔熱作用明顯。
國內綠色屋面系統技術是否成熟?答案是肯定的。以通風屋面系統技術為例,其主要適用于炎熱和夏熱冬暖地區的瓦屋面系統,涉及GB50378《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對結構體系進行優化設計,達到節材效果。目前我國已經制定相關的產品標準、工程技術規范。
對于能實現防水、保溫一體化施工的單層屋面系統,“現有產品標準都有,相關的實驗方法也有,工程規范也已建立。”朱志遠說,單層屋面使用的材料,如 PVC、TPO、EPDM、改性瀝青等,都有現行的產品標準。“《單層屋面工程技術規程》已經報批,估計今年會正式頒布。”
目前,城市中不少居住建筑采用太陽能系統綠化屋面。傳統的做法是安裝式(BAPV),大量采用玻璃基板的單晶硅和多晶硅電池組件,借助支架安裝在屋面。但這在業內專家看來,并非真正實現光伏建筑一體化。因為太陽能電池板組件放置在屋面上,會對原有的屋面層、防水層形成一定破壞。另外,其重量較重,抗風荷載與原有屋面系統不同,相比屋面系統,要求苛刻得多。
而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是太陽能屋面的發展方向,柔性基板的薄膜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可能是首選材料。柔性的光伏組件,可像防水卷材一樣直接鋪設,與屋面完全貼合,加上重量較輕,對原有屋面構造沒有任何破壞。
屋頂綠化需重點做好防水
屋頂綠化的生態效果顯著,看上去綠意濃濃也讓人舒服。但專家分析指出,屋頂綠化,首要的是保證建筑安全,主要表現在荷載、結構和防水方面。
以防水為例,JGJ155-2013《種植屋面技術規程》規定,屋頂綠化防水層應滿足一級防水設防要求,合理使用年限不應少于20年;防水層中必須設置一道具有耐根穿刺性能的防水材料;為確保屋頂結構的安全,屋頂綠化前在原屋頂基礎上,應進行二次防水處理。
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教授級高工韓麗莉表示,屋頂綠化包括花園式屋頂綠化和簡單式屋頂綠化。屋頂防水層一個重點要求是,用于屋頂綠化的防水材料,使用前必須做耐根穿刺實驗。“防水材料放在科研所里做兩年實驗,用植物根系誘導性地扎,兩年后看透沒透,如果扎透了,說明材料不合格。”
據韓麗莉介紹,其所在的科研所從2006年開始做防水材料耐根穿刺實驗,目前約有120個樣本,實驗通過率很低。記者登錄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官網查詢獲悉,目前通過防水卷材耐根穿刺性能測試的公司只有31家,7種防水材料通過了實驗測試。
根據標準規定,適用于屋頂綠化的防水材料,基本有種類及厚度要求。比如,改性瀝青聚酯胎防水卷材(SBS),厚度不應小于4mm;聚氯乙烯(PVC),厚度不應小于2mm。防水材料耐根穿刺性能測試通過率低,說明產品質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生產企業要想在此市場爭一杯羹,必須從提高產品質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