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以上結果可見,合成的SPU預聚體-NCO端基為零,已全部被硅氧烷取代:其中SPU低粘度、低分子量,強度較高,制備的密封膠為高模量;SPU-2粘度高、分子量大,硬度小、延伸率高,制備的密封膠為低模量。可見合成SPU預聚體的分子量并其他組分的配的選擇,可以制備期的不同性能的密封膠產品。
3.2 SPU、PU和SR密封膠性能
試驗測定了SPU、PU和SR密封膠的表干時間、發泡性、耐熱性、耐濕熱性、粘接性、儲存穩定性、可涂漆性、撕裂強度和滲油性。其中SPU密封膠為SPUR-2,PU密封膠和SR密封膠為一般市售產品。
3.2.1 表干時間和固化后表面狀態
試驗分別測定了SPU、PU和SR密封膠的表干時間,從結果(圖1)可見SPU密封膠的表干時間遠快快于PU密封膠,但比SR密封膠慢:此外,試驗中發現固化后的PU密封膠樣品表面發黏粘手,而SPU和SR密封膠沒有這一現象。
3.2.2 發泡性
觀察固化后密封膠的斷面(圖2,3照片),可以看出SPU密封膠內部密實,而PU密封膠斷面上有微孔,表明固化過程的發泡現象。
3.2.3 耐熱性
試驗分別測試了三類密封膠120℃條件下處置前和3天后的拉伸強度、斷裂伸長率、100%模量和拉伸100%時的模量(表3),結果表明SPU密封膠的耐熱后性能保持率低于SR,沮遠高PU,估計同SPU的交聯網絡中有耐熱性好的Si-O-Si鍵存在有關。
3.2.4 耐濕熱性
試驗分別測試了三類密封膠溫度70℃、相對濕度90%條件下處置前和4天后的拉伸強度、斷裂伸長率、100%模量和拉伸100%時的模量(表4),結果表明SPU密封膠的性能保持率遠高于PU,大部分也高于SR密封膠。這可能由于SPU密封膠中的交聯點都是由耐濕熱性較好的Si-O-Si鍵組成,穩定的聚醚碳鏈及氫鍵的存使其具有較好的耐濕熱性。
3.2.5 對玻璃、鋁材的粘接性
試驗分別測試了三類密封膠對玻璃和鋁的拉伸粘接強度并檢查破壞性質(表5),結果表明SPU同SR密封膠均具有穩定的粘結性,無須底涂處理,同樣情況下PU密封膠對玻璃和鋁這類的無孔材料表面,會在界面發生粘接破壞。
3.2.6 密封膠的儲存穩定性
試驗分別測試了三類密封膠儲存過程中的擠出性,試驗結果見圖4。密封膠試驗樣品的擠出性隨加速儲存時間的延長而下降,呈線形關系。一般認為密封膠擠出性下降到50ml/min時已喪失擠注施工性,即為儲存期的終結,由圖4可見SPU密封膠的儲存期穩定性居中,貯存期可為PU密封膠5.5倍,SR密封膠試驗樣品的貯存期為PU試驗樣品的9.8倍。
3.2.7 滲油污染性
試驗分別測試了三類密封膠的滲油污染性(表6),由試驗結果可見SPU密封膠的滲油性相同于PU密封膠,不滲油污染,遠優于SR密封膠。
3.2.8 撕裂強度
試驗分別測試了三類密封膠的撕裂強度(表7),結果可見SPU密封膠的撕裂強度高于一般硅酮密封膠,這同其聚氨酯主鏈結構有關,而PU密封膠可有更高的撕裂強度。
3.2.9 可涂漆性
試驗分別對SPU、PU和SR密封膠進行可涂漆性測試,結果如表8。
從結果可以看出,SPU同PU密封膠一樣,可涂漆性遠優于SR密封膠。眾所周知的原因使有機硅的表面能很低,可涂漆性差,而SPU密封膠只是用硅烷封端,主鏈同PU一樣仍是碳-碳鍵,表面能高于硅酮密封膠。
4 結論
1. 通過兩步法可以合成不同結構的硅烷化聚氨酯預聚體(SPU),選擇不同的配方和工藝可以制備出性能不同、模量不同的密封膠;
2. SPU的表干性、發泡性、耐熱性、耐濕熱性、粘接性和儲存穩定性優于一般聚氨酯密封膠,性能上呈現明顯優勢:
3. SPU的滲油污染性、抗撕裂性和可涂漆性優于一般的SR密封膠:
4. SPU密封膠兼具硅酮和聚氨酯密封膠性能方面的優勢,有更廣泛的功能適用性,可望在建筑結構接縫密封工程中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葉青萱中國膠粘劑1998,8(6):34-36。
2.夏磊 陳立班 楊淑英 化工新型材料 1999,V01.27(12):14-16。
3. G.M.Seiter,US 3627722(1971)。
4. Patrice.L,Robert.R.J,AdhesiveAge,1998,V01.41(1):28~32。
5. Connections:liquid PUR adhesives make it possible,15.internationales symposium swissbonding,2001,May:89-100
6. Feng.T.M,Waldman.B.A。AdhesiveAge,1995,38(4):30~32。
7. Huang.M.W,Handel.R.E,Adhesives sealants & InduStry,1999,52(3):23~26。
8. 劉益軍 李紹雄《聚氨酯膠粘劑》 第三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1995:356~357。
9. 冰 性體 1999,Vol9(3):41~47。
10. 冰 性體1999,Vol 5(3):39~41。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