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國漢堡建全球首座藻類發電建筑
德國漢堡建全球首座藻類發電建筑
據國外媒體報道,德國漢堡正在建造世界上第一座藻類發電建筑。這座建筑由西班牙工程公司Arup設計,正面的鑲嵌玻璃裝有生物反應器,內有微藻類。這些藻類能夠產生生物量和熱量,是一種可再生能源。此外,這一系統還能為整座建筑隔熱保溫,隔離噪音。
目前,這座建筑的西南面和東南面已安裝了129臺生物反應器,尺寸為2.5米×0.7米。這些反應器由一個能量管理中心控制。能量管理中心負責收集太陽的熱量而后存儲起來,用于產生熱水。Arup公司歐洲研發部門負責人加恩-烏爾姆表示:“利用建筑正面內的生物化學過程形成蔭蔽和能量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富有革新性的想法。這是一種具有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可用于城市的能量生產。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驗證這種想法讓人感到欣慰。”
Arup報告中最令人難以置信的預測是:未來建筑將成為類似大腦的智能建造系統的受益者,這種系統能夠自動進行調節,滿足居民的需要。利用有關能源消耗、天氣和居民需求的數據。它們能夠做出合理的決定,在利用資源方面實現最優化。
Arup公司設計的這座建筑正面——可利用陽光發電——可以施以納米粒子涂層,用于中和空氣中的污染物和捕獲二氧化碳。巨大的有機LED等元件允許建筑的所有表面在夜間提供照明,打造一種全新的街道照明方式。報告稱:“借助于強大的陽光吸收能力,這項技術能夠讓凈能耗的人工照明成為一種可能。”
2、新加坡的再生混凝土建筑材料
4、瑞典公司設計“吸管摩天大樓”可發電夜晚能變色
瑞典公司設計“吸管摩天大樓”可發電夜晚能變色
據英國媒體報道,這座摩天大樓設計與眾不同,從外觀上看非常像戴著巨大的假發。然而,專家指出,它將成為未來高層建筑設計新寵兒,不僅具有景觀性,還是一座環保建筑,可以產生電能,甚至夜晚整個大樓能夠發光。
事實上,這種建筑的“毛發”是纖細的纖維,在風中吹動時能夠將動能轉變為電能,充分利用高層建筑的風力資源。它是由瑞典設計公司BelatchewArkitekter設計的,這個項目稱為“吸管摩天大樓”,將建造在城市中心地帶。
公司指出,吸管摩天大樓未來將成為城市風力發電廠,通過使用壓電技術,大量纖細吸管通過風流輕微飄動產生電能。這將形成一種新型風力發電站,開啟建筑體產生能量的巨大潛力。
該公司指出,這種奇特的建筑覆蓋物甚至可作為一個旅游景點。持續飄動的吸管從外觀上形成一種波浪狀景觀,被認為處于靜態的摩天大樓突然間變得生動起來,甚至整個建筑體能夠“呼吸”。
吸管結構在風中飄動使摩天大樓的外觀處于變化之中,在夜晚這些吸管會發光,使整個建筑大樓不斷變換色彩。
5、零能耗建筑:利用電子技術及傳感器節能減排30%
零能耗建筑:利用電子技術及傳感器節能減排30%
“充分利用能量采集技術,應用‘無電池’開關”,這是戶田建設公司力爭實現“零能耗建筑”(ZEB)所采取的三大舉措之中的首項舉措,然而,在就此向建筑業界相關人士進行說明時,對方必定會提出這個問題。
作為無電池開關,看中了德國易能森公司(EnOcean)開發的產品。其工作原理是,借助人用手指按壓開關按鈕產生的作用力,啟動內部磁鐵,利用電磁感應發電。使用所發電力發送無線信號,打開或者關閉開關。而且,作為第2款無電池開關,還開發出利用村田制作所壓電元件的產品,擴充了產品陣容。
無電池開關采用了將人按壓無線開關的壓力通過電磁感應轉變為電力的技術。
通過利用易能森的技術,無需進行布線。這對于本公司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好處。雖然無電池開關的價格非常高,但卻具備可大幅縮短工期的特點。
三大舉措的第二項,是利用低功耗無線ZigBee的傳感技術及照明控制。在這方面,能量采集也掌握著關鍵。我們計劃使能量采集與零能耗建筑相結合,實現“工作照明及周圍照明系統”
戶田建設公司在工作照明和周圍照明系統(Task&Ambient)中,采用了利用ZigBee網關的無線通信技術,以及基于能量采集技術的無電池開關(無線通信采用EnOcean),目前正在驗證這種系統在實際空間中是否耐用。
關于第三項舉措“利用二氧化碳傳感器等,使空調換氣系統實現節能化”,戶田建設目前正與村田制作所合作,在戶田建設的技術研究所共同進行著相關實證實驗。一定面積以上的建筑必須對換氣量進行控制,使房間中央的二氧化碳濃度低于1000ppm。通過利用二氧化碳傳感器進行控制,可削減約30%的換氣量。如果是1萬平方米左右的辦公樓,年用電量有望削減約1萬千瓦時。
6、神奇的建筑“繃帶”從“應急措施”變為“根本治療”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4天之后,在地震烈度達6弱的宮城縣仙臺車站前,當地的櫻野百貨商店已經迅速地在相鄰一棟建成40年的辦公樓一角設置臨時店鋪,開始了營業。實際上,其大廈是車站周邊地區最老的建筑之一,卻在猛烈的地震之后很快恢復了使用。
仙臺車站周邊的許多建筑在地震后都出現了裂縫等,有可能倒塌,因此不得不暫時停止使用,需進行大規模維修,在這種情況下,櫻野百貨商店大廈和上文提到的辦公樓卻幾乎毫發無傷,其原因何在?其實,這主要得益于兩棟大廈都在2010年采用了五十嵐開發的抗震加固技術。其名為“繃帶加固施工法”。
繃帶加固施工法是在鋼筋混凝土支柱表面涂覆粘合劑,然后像繃帶一樣在柱子上一圈圈纏繞聚酯纖維“加固帶”。其正式名稱是“SRF(=SuperReinforcementwithFlexibility)施工法”。
繃帶加固使用的材料僅有加固帶和粘合劑2種,非常簡單。施工時僅需將加固帶螺旋狀地纏繞在柱子上即可,因此無需特殊的技術及施工器材。作為加固帶材料的聚酯纖維本身也一種常見材料,已經被應用于汽車安全帶、游艇帆及登山繩等。加固帶的強度是汽車安全帶的5倍,拉長約10%也絕不會斷裂。
另一方面,粘合劑是使用聚氨酯制造的單組份無溶劑產品,由于沒有使用有毒的甲醛及溶劑,因此不會散發出粘合劑特有的刺鼻氣味,不會對身體健康及環境等產生不良影響。由于該粘合劑凝固速度較慢,因此施工人員可仔細進行加固施工,凝固后的強度也比較高。
7、大和房建上市2代節能住宅,停電也能正常生活一天
大和房建上市2代節能住宅,停電也能正常生活一天
新加坡的再生混凝土建筑材料
三和環保大樓位于新加坡北部一個工業區。這棟三層樓高的辦公室在工業區內乍看并不起眼,但走進樓里,給人不一樣的感覺:環保,卻也不失注重綠色的現代風格。這棟大樓2010年竣工,同年即獲得新加坡建設局頒發的綠色建筑標志白金獎,迄今已接待數千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三和環保大樓最大的特色是大量采用混凝土建筑廢料循環生成的混凝土骨料,也就是大小不一的回收石子和碎塊。
三和環保大樓的第一層在建設時也并非是用百分之百的再生混凝土碎塊,而是在建設完第一層經過測試發現效果很好,于是提高比例,到第三層的時候最終決定嘗試采用100%的再生混凝土骨料。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