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伴隨我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快速升級,迎來了文化建筑多樣化繁榮局面。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及促進文化消費的政策,對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起著積極而建設性的作用。
經濟發展有教育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宏觀經濟政策、充足勞動力和創新活動活躍等多種引擎,文化類建筑的建設和運行具有多種綜合經濟帶動效應,所以具有戰略意義的投資領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推動力之一。作為其重要部件:外皮,隨文化類建筑發展而逐步升級。圖(1-01),展示了其互動發展關系特性。由此可見,系統研究文化類建筑外皮相關技術,對文化類建筑外皮精品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1文化類建筑外皮實踐現狀及改進思路
如果你隨意打開建筑雜志或書籍,就會發現占絕大篇幅的個性化極強建筑多為文化類建筑,相對比例很高。就其原因,一方面是文化類建筑建設總量到達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另一方面,可圈可點的內容豐富,可謂“靜止的音樂,流淌的文化”;但其符號化、象征化和作品化表現手法的重要領域—-“外皮”品質不盡人意,跟精品的標準還是有很大差距,正如崔愷先生所講:“中外合作設計方面,過去希望能看到更好的思路、方案甚至好的形式的視覺語言的話,今天更希望通過合作使建筑的質量有本質的提高。傾向于希望技術上與國外進行合作,因為我們設計的建筑看上去不錯,但是蓋完以后總是差得很多,在技術設計等很多環節缺乏相應的手段,這不僅是建筑師的問題,還有工程師的技術水平問題,當然,還包括其他的相關專業。” 他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也是事實。本人參與了一些文化類建筑(如圖1.1-01~07)。
深感建筑師之無奈、作為建筑外皮技術人員責任之重、提高空間很大。
建筑外皮技術不盡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毋庸置疑,外皮設計師對建筑理設計念理解得不夠深、標準低、重視不夠(經濟上,思想上),缺乏相應的設計和實驗手段不足和外皮領域技術員水平不足等因素有關。特別是面對高規格文化建筑尤為明顯。建筑師經常在堅持與妥協之間徘徊。所以文化類建筑總量很大,但從增量轉變到增質階段尚需時間。
1.1.1文化類建筑外皮存在的問題
A、設計、施工品質有待提高。品質包括品味和質量兩個方面內容。
設計方面:國內外皮品味與境外同類工程外皮相比(圖1.1.1-01,02),在設計感,裝配感和細節品味感方面,都有差距;質量方面,特別是交接處精致度方面也有差距.
施工方面:一方面存在施工工藝不先進,機械化程度低等問題;另一方面,收口慢,遲遲不能收凈;由于設計從大面開始,邊界及交接位置留實測。甚至建筑外皮交接位置10%面積,所花施工時間比大面90%還多。如圖1.1.1-03(某工程難于收口工藝),大面安裝完成后,角部難以施工,不得不改變體系重做,系統效率很低。
上一頁12345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