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外皮性能可靠性差。例如,防水性能保證方面,雖然外皮技術發展多年,已盡成熟,但從等壓原理的實現到具體施工保證措施都有待提高的空間。(如圖1.1.1-04)
C、 準備不足返工多:由于研究和準備不足,經常存在返工修補,系統效率極低。
參與一些境外建筑外皮建設后,感受最深的是國內、外做事方式不同。例如,德國與我國比較,就能發現差別,國內單獨一件事情完成效率很高,但系統效率很低。
由于文化類建筑立面和屋頂連續的體型越來越多,對此類建筑外皮來說。屋面防水是保證其性能的主要矛盾之一,屋面在適應主體變形、屋面穿透構件的防水處理、伸縮縫交接處理等方面存在問題普遍。屋面防水應遵循:“防水設計多道化,防水材料整體化,不同體系以天溝過渡”原則設計。
D、很多文化類建筑由于工期緊,邊設計邊施工,隱患多,返工多。
E、文化類建筑一般為低層公共建筑,其外皮與人近距離交流,若其品質差,不能給人以品質感和美的享受。類似構件在國內文化類建筑上很普遍,與西方建筑外皮相比,差距甚大,讓人深思。(如圖1.1.1-05)
1.1.2改進思路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內外項目設計、施工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A、設計理念上,跟日本、德國等國家先進的設計師學習其外皮設計先進理念,采用系統方法進行設計。例如,從特殊位置和交接位置開始設計,同時設計、工藝一體考慮,設計不留尾巴,為順利施工創造條件。
B、采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ystem)等先進設計工具進行設計,提高設計系統效率(BIM工作方式對生產方式的改變,將對數字化設計產生深遠影響)。
C、盡量采用單元,半單元等模塊化、裝配外皮體系,以提高工廠化程度,避免施工過程過度依賴勞務技能,實現“傻瓜式”安裝。
D、做必要試驗和研究,應做好充分準備,降低風險。
E、項目協作合理化,確保一次性做好各項工作,提高系統
1.2文化類建筑外皮特點及發展趨勢文化類建筑包括博物館(含美術類博物館)、圖書館、會議中心、歌劇院及音樂廳等。 其外皮一般存在以下特點:
建筑設計采用多體塊或多面,采用曲面等復雜幾何形狀組合的異形外皮;如圖1.2-01,02。
外皮系統數量多,交接處也多,而且往往是空間的3D交接;圖1.2-03
大量使用新材料、個性化特殊材料,表達或象征某種文化涵義或“區域性”;
高度集成:不僅大跨鋼結構與外皮(見圖 1.2-04)一體化設計,LED,、BMU、能量發生構件、雨水收集裝置等與外皮集成;
采用超大,超長或過小的非常規尺度構件多;如圖1.2-05。
往往采用立面與屋面一體化形式;地方、地區、國家、民族特色建筑物構件或特殊處理方法;
文化類建筑作為國際化通用文化、區域文化、地方文化載體,往往個性鮮明(如圖1.2-06~11),而且外皮施工工期壓力大,往往施工全面同步展開,交叉作業多。文化類建筑一定更加個性化、創新、綜合方向發展!
2、文化類建筑外皮面臨挑戰及具體對策
文化類建筑外皮技術方面面臨多種挑戰,本人作為技術負責或以其他方式參與了一些文化類建筑外皮設計、制作、安裝與維護活動(見圖1.2-06~1.2-11)感到外皮所面臨的挑戰是持續而艱巨的,包括技術和施工管理層面,但技術方面面臨的挑戰是基礎性的,決定性的,而與前面所述文化類建筑外皮特點及特殊性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下面將分類重點闡述技術方面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2.1建筑外皮方案確定過程中堅持與放棄
建筑作為建筑師的創造性活動,建造過程是建筑設計逐漸從概念走向實在的過程,外皮設計應承擔雙重角色,一方面充分理解建筑設計理念,不折不扣地實踐、實現其理念;另一方面為細節創新出謀劃策,成為建筑師的“外皮專業”參謀。
圖2.1-01 中展示了蘇州科文三種方案的視覺模型,建筑師所追求的裝飾線條“張力”通過反復的實物模型試驗,落實可行的工藝,把“悟”轉化為“物”件。在探索過程中新工藝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認為建筑是遺憾的藝術,但我感到追求和堅持,能減少遺憾!
2.2 實現建筑師通透、纖細、精致追求
追求通透、纖細、精致,為達到室內外交融和美觀,需要超常規構件,透明構件,這樣經常遇到工藝極限。超常規構件形式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上一頁12345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