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鋁(詞條“鋁”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擠壓行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市場競爭也日趨白熱化,由于受到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影響,普通的建筑型材市場增長幅度有限,而工業用鋁型材的市場份額卻在逐年增長,市場對大尺寸的復雜截面工業鋁型材的需求量正在快速上升,這類型材由于結構復雜,生產難度較大,對模具的要求較高,模具結構設計的合理性是生產過程中的最關鍵問題。
我們通過不斷更新模具設計理念,優化模具結構,使模具的擠壓性能顯著提高,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通過生產實踐過程中的幾個具體的模具設計實例,來簡單談談復雜擠壓模的結構設計。
設計實例一,工業用熱交換器(如圖1)

模具設計基本參數:擠壓機噸位2500T,擠壓筒直徑?236mm,棒徑228,擠壓系數15,模具直徑:¢460
難點分析:該型材幾何尺寸較大,型材外接圓超出了2500噸擠壓機模具進料孔極限,屬于典型的“小機出大料”情況。而且,該型材有九個空腔,形狀復雜,這類型材在生產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模具強度問題,由于九個小模芯的受力很難平衡,在受力不均的情況下,模芯容易發生嚴重偏壁,甚至斷裂,此外,由于型材中間的空腔較大,模具的擠壓死區面積過大,造成擠壓力(詞條“擠壓力”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升高,模具變形(詞條“變形”由行業大百科提供)較大,在生產過程中極易出現斜角,波浪等缺陷,甚至模具會發生裂橋報廢。為了有效避免上述問題的產生,必須要從改善模具的供料結構入手,使模具各部分的供料均勻,模芯受力平衡。因此,我們在設計模具時采取“前導孔”的模具結構,如圖2所示,上模剖視圖如圖3所示。


前導孔結構可以有效改善進料的均衡性,同時,可以大大降低擠壓力,提高模具的整體強度,模具中間各處模芯位置采用背孔沉橋的結構,使金屬分配更加合理,模芯的受力狀況得到有效平衡,模具的各處死區位置的供料情況得到明顯改善。通過生產實踐證明,該模具上機后出料平穩,料頭整齊,各處壁厚均勻,擠壓力較低,型材成型良好,僅兩側翅壁處出現開口,在經過修模調整后,生產出的型材各處尺寸完全滿足客戶使用要求,每套模具的使用壽命達到80噸以上。
設計實例二,工業型材大型結構立柱(詞條“立柱”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如圖4)

基本參數:
擠壓機噸位5000T,擠壓筒直徑?364mm,棒徑355,擠壓系數25,模具直徑:615
難點分析:該型材幾何尺寸較大(如圖4),客戶對圓弧部分精度要求較高。各個空腔以及螺絲孔均有嚴格裝配要求,同時,由于該型材包含10個小空腔,左右兩側最邊緣的空腔已經處于模具最大進料孔的邊緣,因此模芯的受力難以平衡,極易發生嚴重偏壁影響成型,甚至發生模芯斷裂。該型材如果在7000噸擠壓機(擠壓筒直徑400以上)上生產的話,難度不大,但是由于受到設備條件制約,5000噸擠壓機的擠壓筒偏小,生產難度較大。該型材兩邊遠離擠壓中心的位置供料較為困難,出料以后由于流速不均,容易造成圓弧部分變形,難以滿足客戶對圓弧曲線精度的要求。同時,由于模具橋位跨度大,使模具橋位的抗彎強度(詞條“抗彎強度”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大大下降,在生產過程中,當模具承受較大擠壓載荷時,橋位的變形撓度較大,在橋位水滴處形成拉應力,造成模芯變形,甚至裂橋報廢。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通過采用“ 前導孔” 寬展結構,使型材邊緣部分的供料充足,我們通過調整進料孔面積使模芯的受力得到有效平衡,同時,通過改進橋墩的支撐結構來提高模具橋位的抗彎強度。
我們將分流孔設計成12孔結構,前導孔采用斜面向外過渡,減小分流孔邊緣部分的金屬流動阻力,增大邊緣的供料。(如圖5所示)。

當金屬通過前導孔進行了第一次預變形后,再通過分流孔進行第二次預變形,最后通過工作帶實現擠壓成型,在這個過程中,金屬的變形是漸進的,因此,變形抗力相對較小,模具各部分的流速更加均勻,型材成型度得到明顯改善。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該模具出料平穩,料頭整齊,型材各處壁厚均勻,各個圓弧位的尺寸精度較高,生產出的型材成型狀況非常理想,模具上機一次合格,大大縮短了交貨周期。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