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北京憲章》這一憲章被公認為是指導二十一世紀建筑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獻,標志著吳良鏞的廣義建筑學與人居環境學說,已被全球建筑師普遍接受和推崇,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西方建筑理論占主導地位的局面。憲章總結了百年來建筑發展的歷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紀的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成就與問題以及各種新思路和新觀點的基礎上,展望了21世紀建筑學的前進方向。面臨新的時代,憲章提出了新的行動綱領:變化的時代,紛繁的世界,共同的議題,協調的行動。憲章共分4部分。
《北京憲章》背景
1999年6月23日,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一致通過了由吳良鏞教授起草的《北京憲章》。《北京憲章》總結了百年來建筑發展的歷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紀的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成就與問題以及各種新思路和新觀點的基礎上,展望了21世紀建筑學的前進方向。
這一憲章被公認為是指導二十一世紀建筑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獻,標志著吳良鏞的廣義建筑學與人居環境學說,已被全球建筑師普遍接受和推崇,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西方建筑理論占主導地位的局面。
概述
北京憲章由國際建筑師協會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于1999年5月在北京通過。憲章總結了百年來建筑發展的歷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紀的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成就與問題以及各種新思路和新觀點的基礎上,展望了21世紀建筑學的前進方向。面臨新的時代,憲章提出了新的行動綱領:變化的時代,紛繁的世界,共同的議題,協調的行動。憲章共分4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時代。
憲章首先總結了20世紀的時代特征——大發展和大破壞。憲章認為,20世紀大規模的技術和藝術革新造就了豐富的建筑設計作品,并幫助人類從世界大戰的創傷中恢復過來,在建筑史上是一個偉大而進步的時代。但是,人類對自然、文化遺產的破壞已經危及人類自身生存,“建設性”破壞屢見不鮮。接著,憲章又展望了2l世紀的世界——大轉折的世紀。21世紀,人類將處于一個變化更為迅速的時代,全球化和多樣化的矛盾將繼續存在,并且更加尖銳,作為建筑師,應該自覺思考21世紀建筑學在新世紀的角色。
第二部分直面新的挑戰。
憲章首先提出了建筑學面臨的問題,包括大自然的報復、混亂的城市化、技術的“雙刃劍”及建筑魂的失落。接著,憲章提出了我們面臨的共同選擇——可持續發展。建筑學也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生態觀、經濟觀、科技觀、社會觀和文化觀上重新思考建筑學。
第三部分提出了一個新的、2l世紀的建筑學體系——廣義建筑學。
從地區、文化、科技、經濟、藝術、政策法規、業務、教育、方法論等不同側面思考這一問題。憲章認為,廣義建筑學是建筑學、地景學、城市規劃學的綜合,即三位一體。廣義建筑學把建筑看作一個循環體系,建筑學要著眼于人居環境的建造。廣義建筑學強調技術和人文的相互結合,并根據人類社會的不同特征,注意技術多層次的運用;注意到文化的多元性,建立全球——地區建筑學;創造整體的環境藝術,雕塑、繪畫、工藝、手工勞動重新結合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建立全方位的建筑學教育、發展全社會的建筑學。憲章還提出了廣義建筑學的方法論。
最后,憲章得出了兩個基本結論,既要“在紛繁的世界中,探尋一致之點”,又要“各循不同的道路,達到共同目標”,做到“一致百慮,殊途同歸”。
《北京憲章》原文
(國際建筑師協會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1999年6月在北京通過)
在世紀交會、千年轉折之際,我們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建筑師,聚首在東方的古都北京,舉行國際建協成立半年世紀以來的第20次大會。
未來由現在開始締造,現在從歷史中走來,我們總結昨天的經驗與教訓,剖析今天的問題與機遇,以期21世紀時能夠更為自覺地把我們的星球──人類的家園──營建得更加美好、宜人。
與會者認為,新世紀的特點和我們的行動綱領是:變化的時代,紛繁的世界,共同的議題,協調的行動。
1、認識時代
1.1 20世紀:“大發展”和“大破壞”
20世紀既是人類從未經歷過的偉大而進步的時代,又是史無前例的患難與迷惘的時代。
20世紀以其獨特的方式豐富了建筑史:大規模的技術和藝術革新造就了豐富的建筑設計作品;在兩次世界大戰后醫治戰爭創傷及重建中,建筑師的卓越作用意義深遠。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許多建筑環境難盡人意;人類對自然、以及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已經危及其自身的生存;始未料及的“建設性破壞”屢見不鮮;“許多明天的城市正由今天的貧民所建造”。
100年來,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建筑學和建筑職業仍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
1.2 21世紀:“大轉折”
時光輪轉,眾說紛紜,但認為我們處在永恒的變化中則是共識。令人矚目的政治、經濟、社會改革和技術發展、思想文化活躍等,都是這個時代的特征。在下一個世紀里,變化的進程將會更快。
在新的世紀里,全球化和多樣化的矛盾將繼續存在,并且更加尖銳。如今,一方面,生產、金融、技術等方面的全球化趨勢日漸明顯,全球意識成為發展中的一個共同取向:另一方面,地域差異客觀存在,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正在加大,地區沖突和全球經濟動蕩如陰云籠罩。
在這種錯綜復雜的、矛盾的情況下,我們不能不看到,現代交通和通訊手段致使多樣的文化傳統緊密相連,綜合乃至整合作為新世紀的主題正在悄然興起。
對立通常引起人們的覺醒,作為建筑師,我們無法承擔那些明顯處于我們職業以外的任務,但是不能置奔騰洶涌的社會、文化變化的潮流于不顧。“每一代人都……必須從當代角度重新闡述舊的觀念”。我們需要激情、力量和勇氣,直面現實,自覺思考21世紀建筑學的角色。
2 面臨挑戰
2.1 繁雜的問題
環境禍患
工業革命后,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如今,生命支持資源──空氣、水和土地──日益退化,環境禍患正在威脅人類。而我們的所作所為仍然與基本的共識相悖,人類正走在與自然相抵觸的道路上。
人類尚未揭開地球生態系統的謎底,生態危機卻到了千鈞一發的關頭。用歷史的眼光看,我們并不擁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僅僅是從子孫處借得,暫為保管罷了。我們將把一個什么樣的城市和鄉村交給下一代?在人類的生存和繁衍過程中,人居環境建設起著關鍵的作用,我們建筑師又如何作出自身的貢獻?
混亂的城市化
人類為了生存得更加美好,聚居于城市,集中并弘揚了科學文化、生產資料和生產力。在20世紀,大都市的光彩璀璨奪目;在未來的世紀里,城市居民的數量將有史以來首次超過農村居民,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時代”,城市化是我們共同的趨向。
然而,城市化也帶來了諸多難題和困擾。在20世紀中葉,人口爆炸、農用土地被吞噬和退化、貧窮、交通堵塞等城市問題開始惡化。半個世紀過去了,問題卻更為嚴峻。現行的城市化道路是否可行?“我們的城市能否存在?”城鎮是由我們所構建的建筑物組成的,然而當我們試圖對它們作些改變時,為何又如此無能為力?在城市住區影響我們的同時,我們又怎樣應對城市住區問題?傳統的建筑觀念能否適應城市化趨勢?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