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技術“雙刃劍”
技術是一種解放的力量。人類經數千年的積累,終于使科技在近百年來釋放了空前的能量。科教發展、新材料、新結構和新設備的應用,創造了20世紀特有的建筑形式。如今,我們仍然處在利用技術的力量和潛能的進程中。
技術的建設力量和破壞力量在同時增加。技術發展改變了人和自然的關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進而向固有的價值觀念挑戰。如今技術已經把人類帶到一個新的分叉點。人類如何才能安渡這個分叉點?怎樣對待和利用技術?
建筑魂的失落
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會在人們的生活中,對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觀念和行為起著無形的影響,是城市和建筑之魂。
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帶來了人與傳統地域空間的分離,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特色逐漸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標準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漸隱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現趨同現象和特色危機。由于建筑形式的精神意義植根于文化傳統,建筑師如何因應這些存在于全球和地方各層次的變化?建筑創作受地方傳統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有多大?
如今,建筑學面臨眾多紛繁復雜的問題,它們都互相關聯、互為影響、難解難分,以上僅舉其要,但也不難看出,建筑學需要再思考。
2.2 共同的選擇
我們所面臨的多方面的挑戰,實際上,是社會、政治、經濟過程在地區和全球層次上交織的反映。要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必須有一個辯證的考察。面對上述種種問題,人類逐步認識到“只有一個地球”,1989年5月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如今這一思想正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可持續發展含義廣泛,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技術、文化、美學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建筑學的發展是綜合利用多種要素以滿足人類住區需要的完整現象,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以新的觀念對待21世紀建筑學的發展,這將帶來又一個新的建筑運動,包括建筑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藝術的創造等,更具體地說:
生態觀──正視生態困境,加強生態意識;
經濟觀──力臻人居環境建設活動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
科技觀──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
社會觀──關懷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重視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
文化觀──積極推動建筑文化和藝術的創造、發展和繁榮。
任何事物都充滿著矛盾,新世紀建筑學的發展必須根據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統籌兼顧,妥善處理這些諸多方面,求得暫時的統一,并不斷加以調整。為此,有必要對未來建筑學的體系加以系統的思考。
3 從傳統建筑學走向廣義建筑學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世界建筑師已經聚首討論了許多話題,集中我們在20世紀里對建筑學的各種理解,可以發現,對建筑學有一個廣義的、整合的定義是新世紀建筑發展的關鍵。
3.1 三個前提
歷史上,建筑學所包括的內容、建筑業的任務以及建筑師的職責總是隨時代而拓展,不斷變化。傳統的建筑學已不足以解決當前的矛盾,21世紀建筑學的發展不能局限在狹小的范圍內。
強調綜合,并在綜合的前提下予以新的創造,是建筑學的核心觀念。然而,20世紀建筑學技術、知識日益專業化,其將我們“共同的問題”分裂成個別單獨論題的做法,使得建筑學的前景趨向狹窄和破碎。新世紀的建筑學的發展,除了繼續深入各專業的分析研究外,有必要重新認識綜合的價值,將各方面的碎片整合起來,從局部走向整體,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
目前,一方面人們提出了“人居環境”的概念,綜合考慮建設問題;另一方面建筑師在建設中的作用卻在不斷被削弱。要保持建筑學在人居環境建設中主導專業的作用,就必須面向時代和社會,加以展擴,而不能抱殘守缺,株守固有專業技能。這是建筑學的時代任務,是維系自身生存的基礎。
3.2 基本理論的建構
中國先哲云“一法得道,變法萬千”,這說明設計的基本哲理(“道”)是共通的,形式的變化(“法”)是無窮的。近百年來,建筑學術上,特別是風格、流派紛呈,莫衷一是,可以說這是舍本逐末。為今之計,宣回歸基本原理,作本質上的概括,并隨機應變,在新的條件下創造性地加以發展。
回歸基本原理宜從關系建筑發展的若干基本問題、不同側面,例如聚居、地區、文化、科技、經濟、藝術、政策法規、業務、教育、方法論等,分別探討;以此為出發點,著眼于匯“時間一空間一人間”為一體,有意識地探索建筑若干方面的科學時空觀:
─從“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建筑的人文時空觀)
─“建筑是地區的建筑”(建筑的地理時空觀)
─“提高系統生產力,發揮建筑在發展經濟中的作用”(建筑的技術經濟時空觀)
─“發揚文化自尊,重視文化建設”(建筑的文化時空觀)
─“創造美好宜人的生活環境”(建筑的藝術時空觀)
……
廣義建筑學學術建構的任務繁重而艱巨,需要全球建筑師的共同努力,共同譜寫時代的新篇章。
3.3 三位一體:走向建筑學一地景學一城市規劃學的融合
建筑學與更廣闊的世界的辯證關系最終集中在建筑的空間組合與形式的創造上。“……建筑學的任務就是綜合社會的、經濟的、技術的因素,為人的發展創造三維形式和合適的空間。”
廣義建筑學,就其學科內涵內說,是通過城市設計的核心作用,從觀念上和理論基礎上把建筑學、地景學、城市規劃學的要點整合為一。
在現代發展中,規模和視野日益加大,建設周期一般縮短,這為建筑師視建筑、地景和城市規劃為一體提出了更切實的要求,也帶來更大的機遇。這種三位一體使設計者有可能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尋求問題的答案。
3.4 循環體系:著眼于人居環境建造的建筑學
新陳代謝是人居環境發展的客觀規律,建筑學著眼于人居環境的建設,就理所當然地把建設的物質對象看作是一個循環的體系,將建筑生命周期(life-cycle)作為設計要素之一。
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不僅結合建筑的生產與使用階段,還要基于:最小的耗材、少量的“灰色能源”(“grey energy”)消費和污染排放、最大限度的循環使用和隨時對環境加以運營、整治。
對城鎮住區來說,宜將規劃建設、新建筑的設計、歷史環境的保護、一般建筑的維修與改建、古舊建筑合理地重新使用(adapted reuse)、城市和地區的整治(rehabilitation)、更新(renewal)與重建(reconstruction)、以及地下空間的利用和地下基礎設施的持續發展等,納入一個動態的、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之中。這是一個在時空因素作用下,建立對環境質量不斷提高的建設體系,也是可持續發展在建筑與城市建設中的體現。
3.5 技術與人文相結合,及多層次的技術建構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