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這是我看到關于中國工程建設方面反思、總結最好的一篇文章,他不僅指出了我國現階段工程建設中實際存在的一些問題,而且還身體力行在改變某些默認的行業規則。工程人除了鋼筋模板混凝土外,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總論:整體上來講我們的施工水平和發達國家的水平有著很大的差距,而且我的感覺是差距還在被拉大。
差距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施工工藝和工程管理。
如果說發達國家的施工水平是工業時代水平的話,我們國家的水工水平完全是農業時代的水平,差了一個時代,發達國家已經在工業化的時代上發展了很多年,而中國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施工將進入工業化時代,不論是理論的儲備還是實踐的檢驗,F在我國的施工工藝完全是歐美五六十年代的工藝,除了一些加工機械可能改進了些,現場大量的手工工藝甚至還不如從前。現在的施工技術也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工程管理經驗可能略微先先進些,但是總體也落后了幾十年。工程管理的落后某種程度上是由于施工工藝的落后導致的,也有部分是管理理念決定的,更多的是這個時代的特性決定的。
我們來看施工工藝的差距。
首先從質量上,中國的施工主要還是依靠農民工手工操作,現場人工隨機抽查檢驗為主,除了混凝土是攪拌站生產的,其他很少看到工廠化的影子,不僅資源消耗嚴重,而且質量無法保證。比起發達國家大比例的工廠化加工的模式,我們的施工技術不僅僅需要改良,而是需要一次產業革命才行。我們早已習慣了結構上是一定會有幾公分的偏差的,外墻有可能會出現小概率的漏水現象,墻體出現少量裂縫也早就習以為常了,反正這些都是可以彌補的。在這個手工作業時代,別指望有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兩張圖片上的是同一套裝置,設計、材料供應商及業主均為同一家,不同的是上圖為其在巴西的項目,下圖為國內的項目。圖片中可以看出國內的高空作業平臺搭設了大面積的腳手架,而巴西項目幾乎沒有,取代的是多臺高空作業升降車(仔細看的話二樓還有一臺小的),這也是項目國內和國外項目的第一個顯著不同點——建筑工業機械化

巴西項目的照片

國內項目的照片
特別說明下,國內照片采用的高空作業工具是電動吊籃,就是經常見到的外墻粉刷用的吊籃,而國外用的高空曲臂式升降車。
工業加工和手工制造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質量的穩不穩定以及資源消耗的多少上,還表現在產能的保證上。我想在施工現場管理過的人應該有這個體會,目前勞動力的保障越來越成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會越來越無解。如果勞動力保障不了,那么所有施工管理的經驗還有理論基礎嗎?勞動力保障問題不僅僅是勞動力數量的問題,而是農民工收入提高后,更多的會考慮生活改善的問題。以前農民工像牲口一樣(可能會傷害一些人的感情),被包工頭趕到工地上干活,要求加班就加班,要求做到幾點就幾點,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F在農民工還會加班,但是加班的代價會很高,而且加到一定程度,給再多錢他也不會干下去了。再過十年呢,說不定你跪下來求他他也不會加班了,那時農民工收入已經不低了,白天又這么累,有多少人愿意在多賺晚上那幾個辛苦錢呢?勞動力真稀缺的時候,加不加班那個工錢都是他們來賺的,誰愿意晚上出來掙錢?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勞動力這個問題不會成為問題,但我總是擔憂的,我覺得勞動力保障的問題會在十年內爆發出來,以至于很多沒有準備的公司將直接退出這個行業。

以德國為例,其有一套完善的技術工人培養機制,所有的工人都是經過系統的學習并且考核后才能上崗作業,這就形成了技術工人的昂貴成本,在一個系統化的國外現場,技術工人、專業工程師和施工經理的薪酬差距并不大,國外的薪酬體制往往遵循一個原則:越是艱苦的工作環境,相對薪酬就越高,上圖是在澳大利亞路上拍的公路施工人員。
右邊這個舉著Caution!警示牌的大叔時薪能達到60澳以上,而坐辦公室吹空調的技術人員時薪大概在30澳左右,因此現場施工人員的薪酬大部分都是比設計人員高的。
以前工業化生產會產生成本上的擔憂,現在成本上的憂慮會越來越少,勞動力的缺乏導致勞動力成本會越來越高,而工業化生產的不斷改進工藝使得工廠化加工的成本會越來越低,這個剪刀差效應遲早會消除成本上的差距,最終工業化大生產會在成本上戰勝手工制造。我沒在萬科呆過,不過我還是佩服萬科的前瞻性,作為一家房地產公司,被別人笑話多年越俎代庖搞起住宅產業化,絕對不是沒事干了,而是提前布局。

再看工程管理水平上的差距,我舉個上海迪斯尼的例子,如下:
“一個在設計院的朋友跟我說起上海迪士尼的管理,他是迪士尼中方設計團隊的中層,他看到迪士尼施工現場的時候完全用震驚來表達,所有的施工材料前都要經過檢測、做小樣、上墻大樣、耐久性檢測等一系列的驗收后才能真正展開施工。他舉了一個防水材料為例,看到很多樣板在水中沖了十來天沒出現問題后才能批準使用。中方一家施工單位以國內的方法未經試驗完成就施工了,項目管理公司堅決要求拆除重做,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這就等于讓施工方兩百萬打水漂。最后經過無數次協商,最后折中采取抽檢十個點測試,全部合格才能算通過,即便這種方案,施工方還是需要多花一百萬左右。最后這個朋友看到這么嘆為觀止的管理水平后問對方,中國迪士尼施工質量在全世界算如何?對方回答,在這之前,香港迪士尼的施工質量倒數第一,等中國迪士尼完全后,他就是倒數第二了。即便如此,我那個朋友認為,國內沒一個魯班獎(詞條“魯班獎”由行業大百科提供)能達到他們管理水平的一半!
不管那個朋友跟我說的里面話有沒有水分,就算里面水分很大,甚至假如上海沒有引進迪斯尼這個項目,那我們的管理水平就和別人沒差距了嗎?沒有特別高科技的儀器,也沒有特別高深的理論,做的事情大家都明白,但是做出的成果完全不一樣。很多人說中國建造的速度比國外快,這是導致質量差距的原因。速度快確實是質量差的原因,這也是我為什么說中國管理水平差有時代的因素在里面,如果沒有這個速度,我們的生活水平可能會比現在落后很多。但是如果在中國不需要那么快的速度,是不是質量一定就會上去嗎?我表示懷疑,因為我們的骨子里沒有這么高的管理理念。
我不否定過去,施工速度就像中國的gdp一樣,為我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到了一定階段就變成了一種制約,制約著我們向更高的層次突破。強調gdp和強調速度一樣,是因為我們沒有其他的東西能強調,以后我們是否還能一直這樣強調下去呢?反正這屆政府已經不怎么強調gdp了。所以著眼未來,我們是不是需要改進?
管理在價值在哪里?作為建設方的管理人員優越感來自于什么?我以前思考過這個問題,不是來自于我出身好、我是甲方,也不是來自我的辦公環境比他們好或者我的學歷比他們高,而是來自我的管理具有前瞻性,我比他們有更強的執行力,我對管理的標準比他們更高。
前瞻性、執行力、管理標準不僅是我覺得我自身的價值所在,同樣也是我們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的方面。很多人說我們按照國外的流程來做,那工期將拖延多長時間啊,我覺得工期會長一點,但是遠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長,因為很多流程是并行施工的,只要你有足夠前瞻性。我們現在的項目管理如果往粗糙里說那就是等圖紙出來、把施工隊伍拉進場,然后就是管理人員各種坑蒙拐騙、威逼利誘,總之無論如何壓著別人把活干出來(這段是夸張的說法)。真正的管理是提前考慮到各種困難,提前做準備工作,也就是管理上的前瞻性。正是因為我們對工程質量的要求一直處于一個低水平,所以我們對工程質量管理的前瞻性也是一直不夠的,如果我們提高質量管理要求,我們就需要提前做很多工作,比如在設計階段就要開始對供應商進行篩選和現場試驗,這需要多個部門(詞條“門”由行業大百科提供)聯合行動。以前我們不會想到這么做,但是要求提高后我們慢慢就能有足夠的前瞻性了,慢慢的就會覺得這么做也很正常。
其次是執行力,F在我們國家關于質量的驗收規范之多,連我這個在建筑行業十多年的人都沒法直接告訴你驗收哪個工種用的驗收規范名字是什么,更不要說規范里的詳細條款。我們有這么多的規范為什么沒有提高我們的施工水平?這就是執行力的問題,我們從來沒有對著規范執行過,包括我自己在內,我也覺得很苦惱,不過別人就是這么做的,不安流程來就得返工,我拿不出那么大的魄力,但我佩服人家能做到這點。
關于管理標準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說,反正一說這個大家都明白標準越高越好。我的理念就是如果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那就朝做得更好地方向去做,以后一定會有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