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作者簡介:
陸露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設計二院 高級項目主管
單位簡介: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TJAD成立于1958年,依托同濟大學的深厚底蘊,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積累和進取,TJAD擁有了深厚的工程設計實例和強大的技術咨詢能力。業務范圍涉及建筑行業、公路行業、市政行業、風景園林、環境污染防治、文物保護等領域的咨詢、工程設計、項目管理及巖土工程、地質勘探等,是國內資質涵蓋面最廣的設計咨詢集團公司之一。工作經歷及主要業績:
自2002年畢業至今,就職于同濟大學建筑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設計二院,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工作,前后參與完成杭州市民中心、上海網球俱樂部二期 (2008年度上海市優秀建筑設計(住宅小區類)一等獎)上海國際汽車博物館(2007年度上海市優秀建筑設計二等獎)、同濟大學教學科研綜合樓(2009年度上海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2009年獲建設部優秀設計一等獎)、2010上海世博會法國館(2011年度上海市優秀工程設計獎一等獎)、上海中心、香港新世界大廈(K11購物藝術館)裝修工程(2015年度上海市優秀建筑設計一等獎)綠地·中央廣場田林河濱總部科研基地(2015年度上海市優秀建筑設計二等獎)等項目。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設計二院 高級項目主管 陸露
時代背景:
項目所在地-淮海中路,源于1900年代法租界的擴張,曾名“霞飛路”,建成之初周邊多為花園洋房高端公寓的高檔住宅區,后隨社會變革,俄僑貴族遷入,迅速形成繁華高貴、富有法蘭西風情的商業街,新中國成立后,現代化商業建筑大規模發展,歷經1個世紀,至今仍堪稱上海的“時尚之源”。本世紀初,隨著城市更新的步伐,淮海中路開始進行街區經典建筑的保護性開發,石庫門里弄改建項目“新天地”一舉成名,帶動整個街區的商業建筑展開了一輪改建升級熱潮。加之近年來,通訊、物流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生活觀念日新月異,每一個傳統商業公司都在深刻思考生存和發展之道,正是順應這種潮流,香港新世界集團決定對上海新世界大廈的商業群房進行更新改建,并且交由旗下新的商業公司k11進行管理和經營,設計之初,便引入了“藝術、人文、自然”的品牌核心價值理念。


設計理念:
圍繞K11品牌核心價值理念——“藝術、人文、自然”,將藝術欣賞、人文體驗、自然環保完美結合,充分融于建筑語匯中。將K11購物藝術中心塑造成一段充滿想象力的奇妙旅程,通過各個公共空間的藝術展示和中心庭院的森林、瀑布、水面等意向空間, 提供富有藝術、人文和自然的購物休閑環境,讓購物成為一種多感觀多元次的體驗,創建和諧商業的新形態,在觀念上遠遠超越其他傳統、普通商業項目,為優質都市生活做出新提案。
設計挑戰:
既有建筑的改建設計最大的挑戰在于各方協調,一方面要考慮對淮海中路建筑風貌的尊重和原有大廈主體的保護,另一方面k11則期望新穎的造型和完美的空間享受,設計需要在不突破原大廈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和主體框架的前提下,既要改善建筑空間的使用效率和品質,又要滿足當時實行的消防節能等現行規范,甚至還要考慮改建施工時不影響辦公大廈的正常使用。另外,一系列新造型的設計、新材料(詞條“新材料”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新技術的運用也充滿挑戰,自由形態的透明玻璃天棚為了在有限的高度和面積條件下達到最大的透光效果,所有框架和每個節點都單獨計算、設計和定制;亞洲最大高度的中庭(詞條“中庭”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室外水幕,在不利的氣候條件下,風力和溫控系統可以自動調節或關閉水流,實現完全自動運轉,;綠植的選用和搭配使得大面積的垂直綠化墻在不同季節氣候條件下均可生機盎然。
改建策略之一:功能改建
大廈裙房整體的基本功能未做大的調整,將原隨機散布的商業業態分布進行梳理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大廈地下三層結合設計理念獨辟為藝術收藏展示館(改建時相關規范規定地下三層不可用作商業功能),地下一層加建透明玻璃頂,三層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設計為都市農莊,原屋頂停車場改為屋頂花園,恰恰是這些表面上看來動作不大的局部功能調整,串起了整個項目建筑空間改建的脈絡和體系。
改建策略之二:空間重組
原大廈在淮海路一側退讓出圓形內院,在寸土寸金的淮海中路贏得了難得的城市公共開放共享空間,相比其他超高層綜合體建筑在空間塑造上具有一定的特點,但由于受當時設計思路和條件所限,露天的下沉內院和整體過于深凹的垂直交通使得大廈商業空間舒適度和商業聚集度不高,尤其是地下商業空間,由于缺乏易識別的垂直交通對自然氣候的適應性較差,長期經營清淡。為改善種種不足,設計通過自下而上、由外而內的立體空間打造,提供多元化的商業空間體驗,并將k11核心價值理念“藝術、人文、自然”滲透至建筑每一處空間。設計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下空間整合:
原大廈地下一層設下沉式庭院,與地下二層以鋼筋混凝土樓板分隔,地下二層與地下一層的商業空間完全割裂,導致地下二層空間近乎失去商業價值,加之地下一層可達性和舒適度均不理想,長期低租金運營,地下三層在改建前已長期空置。本次改建設計,在原下沉庭院上方加設一個自由形態的玻璃天棚,打通庭院下方地下二層和地下一層間樓板,形成兩層通高的共享空間,將地下一層和二層整合為完整的商業空間,并通過玻璃天棚與地上環繞內庭院的商業環境共享;原本地下三層與地下二層相通的中庭則以透光不透影的玻璃樓板封閉,將地下三層作為獨立的高尚藝術展示區與喧鬧的商業空間隔離開來。白天自由形態的玻璃天棚為地下中庭與活動場所引入自然光線,并透過玻璃樓板,一直照射到地下三層的展廳;夜晚,地下空間的室內人工照明則反過來透過玻璃天窗漫射出燈光,甚至不用進入建筑,沿街便可感受熠熠生輝的商業氣息,引人入勝。



2.地上空間整合:
地上商業空間設計延續了地下空間設計的手法,利用中心庭院將原松散無序的各層商業空間組織得生動而有序。中心庭院是整個項目改建設計中的精華所在,原大廈的冰冷石材柱式圍繞的環形內院被設計成一片面向市民的繁茂綠洲。自然元素在此著重體現,生機盎然的綠植、飛淌的瀑布、可視化背景音樂和藝術品展示平臺營造出自然清新的環境;設計結合安全疏散要求沿中心庭院布置公共環廊,提供駐足欣賞優美庭院的位置,加強公共空間與庭院的對話關系;位于三層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都市農莊與原屋頂停車場改建成的屋頂花園一同將環形庭院垂直向的自然藝術氣息向建筑空間深處水平向延伸,屋頂花園更是在高層林立的商業街辟出珍貴的室外活動空間,且與內部時尚餐廳利用垂直電梯連通,方便舉行各種時尚活動……地上垂直交通體系則由建筑內部移至外庭院,沿扶梯和觀光電梯上下的人流與靜態的庭院環境布置形成看與被看的互動情境。項目通過項目的建筑空間整合形成具有自身豐富特質的場所,吸引繁忙擁擠的商業街上的都市人在此駐足、欣賞、進入、放松身心……


3. 藝術展示與公共空間相互滲透
項目藝術展示空間的設計是全方位的,多感官的。室外空間一方面在內院水平綠化中穿插藝術展示,巨型蝴蝶陳列在挑出立面的 “展臺”上,極富情景舞臺效果,一方面在屋頂花園結合精心設計的綠化環境布置自然情趣的藝術雕塑,搭配庭院播放的流水鳥鳴音樂,自然與藝術共同升華,視覺與聽覺雙重體驗;室內則不惜在各公共交通節點適當放大空間,布置當代人文藝術展示,并在地下三層專門設置藝術品收藏展廳,定期舉辦當代人文藝術展覽;建筑三層半室外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被設計為都市農莊,布置微型園地,可供人們認領種植果蔬,將自然、環保、綠色的生活理念融入行為藝術。有機融入建筑空間的藝術體驗,大大提升了人流聚集度,藝術與商業行為相得益彰。



4.交通流線的重組
原大廈商業裙房上下各層的自動扶梯位于建筑內部深處,容易被淮海路甚至到達內庭的人流所忽視,占用了過大的平面空間又割裂了完整的商業空間,造成平面使用效率低下。改建設計將建筑中部的二至四層的自動扶梯移至內院院外壁,清晰明確的引導各層商業人流組織,并為項目交通空間與藝術展示結合爭取到完整而有效的商業使用空間。
原大廈地下商業空間靠入口兩側的室外樓梯到達,識別性和舒適度欠佳,本次改建將地下空間分散布置的自動扶梯系統配合中庭空間的結構改建重新集中步置,并將地下商業空間出入口直接設置在庭院視覺焦點--玻璃天棚下方,將人流更便捷的吸引至內部商業空間。改建同時梳理了入口兩側的疏散樓梯,將各層原本錯動的疏散樓梯調整在同一個位置,利于消防疏散的引導和組織,同時將主入口地面空間釋放。



改建策略之三:建筑造型和立面設計
原大廈整體設計風格考慮融入淮海中路的建筑風貌,傾向于Art Deco風格,整體造型硬朗挺拔,不失為一座優秀的超高層建筑(詞條“超高層建筑”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但裙房也由于過多考慮建筑符號的表現,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裝飾柱,影響了建筑使用功能和商業建筑的氣息。內庭院外墻面石材過多,冰冷的石材鋼構材料缺乏人文關懷,環境輻射影響大;中庭空間大而空,缺少必要的水平及垂直交通系統,反而造成空間使用不便;經典的三段式風格背后存在諸多非人性化的設計…
本次商業裙房立面造型改建,盡量延續原有建筑的比利尺度及硬裝部分的材料,在真正變化的部分,主張采用純自然的元素,保證改建工作是少數量、高質量的,減少資源的浪費,杜絕破壞性改建。設計在保存現有立面主體框架的基礎上,移除了部分的立面裝飾構造柱和橫向裝飾線條,商業界面得到最大化的開放。淮海路傳統Art Deco風格也在櫥窗細部的精巧組合和材料上得以延續,建筑色彩與大廈及周邊環境協調共生。主入口加設玻璃連接體,適度的界定街道與庭院空間,K11標志在夜晚成為最亮眼的元素,加強商業建筑的識別性。



綠色節能設計:
項目設計之初制定了雙重建筑綠色節能目標:滿足國內建筑節能規范要求和國際LEED金獎目標。項目著重從建筑節能材料選用、室內外種植墻、自然光利用等方面入手,在設計、施工、維護運行等各階段控制設計和施工質量。 通過建筑材料(詞條“建筑材料”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構造設計、施工管理和使用維護管理等方面實現綠色節能建筑設計目標,設計通過上海相關部門節能設計審查,并在2013年6月獲得國際認可的綠色建筑體系LEED認證金獎。與此同時,高性能的節能設施與綠色環保的建筑環境、室內外綠色植物墻、自然采光中庭、水幕和屋頂花園等設計也極大提高了大廈的使用品質及舒適度。
具體措施包括:
1. 采用近2000㎡的垂直綠化外墻,替代原單一的石材外墻,降低外墻傳熱系數和熱輻射。
2. 將原裙房屋面硬質鋪地停車場改建為屋面綠化庭院,增強屋面的保溫隔熱性能。
3. 透明幕墻采用斷熱型鋁合金型材,玻璃采用中空LOW-E鋼化玻璃(詞條“鋼化玻璃”由行業大百科提供)。
4. 其他墻身材料選擇低反射材料,避免光污染。
5.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中庭自由形式的采光玻璃頂將自然光直接引入地下一、二層,再穿過透明的玻璃樓板一直照射到地下三層的藝術畫廊。
6. 中庭觀光電梯外側水幕改善建筑環境微氣候,且根據風力和溫度控制器會在不同的天氣情況下自動調節和關閉水流。
7. 三層都市農莊和室內綠植墻增加公共空間的舒適度和空氣質量。
8.建筑保溫(詞條“建筑保溫”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材科與構造按照LEED金獎標準設計,各部分外圍護傳熱系數均優于國家及上海市相關節能設計標準要求。





綜述:
本次改建實現了利用建筑空間形成全方位、全過程乃至全感官的多元化商業場所體驗,營造了優越的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雙重屬性空間,激發人們對高端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共鳴,與K11作為國際化高端生活方式品牌營運商的定位完美契合,并最終對商業消費心理產生一體化而微妙的互動作用。項目良好的體驗和獨特的魅力促使其獲得大眾良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建成伊始便成為大眾追隨的時尚舞臺,并由于其高屋建瓴的戰略定位、卓越的設計理念與和諧共生的建筑形態,對周邊的建筑形態和商業業態貢獻良多,提升淮海中路、上海地區乃至世界范圍的商業建筑設計理念。
(部分資料由柯凱建筑設計顧問(上海)有限公司提供;部分照片由張嗣燁、A.Du、吳駿、Charlie Xia拍攝)
附: 項目概況:
項目名稱:香港新世界大廈裝修工程(K11購物藝術中心)
項目地點:上海市淮海中路300號
建設單位:新世界淮海物業發展有限公司
國內設計院: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國外合作設計單位:柯凱建筑設計顧問(上海)有限公司
設計時間:2010年~2012年
建成時間:2013年
建筑面積:37522平方米
曾獲獎項:2013年亞太區國際地產大獎商業修繕及重建類別獎項最佳評審獎。
2015年上海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項目一等獎
注釋:*開放空間:上海中心城內的建筑基地內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提供通行、休息等使用性質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