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僅僅指三四線城市,哪怕一線城市,也不是所有房企日子都會好過。有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房企數量接近9萬家。全聯房地產商會副會長、旭輝控股執 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林峰認為,“成熟的房地產行業不會再有幾萬家企業,新常態會讓房企迎來一輪優勝劣汰,最終只剩下幾千家房企。在一線城市中,能在舉牌市場 上常常出來PK的房企,更是只會剩下一百多家”。
而當下,越來越多的房企已經開始退出房地產企業,主動或被動,都是市場的選擇。
去年以來,中小房企掀起一股退出房地產行業的風暴。從去年年初開始,萊茵置業便頻頻在體育產業布局,7月底,萊茵置業更是將公司中文名稱由“萊茵達置業股 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萊茵達體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逐漸淡出房地產行業。去年8月,浙江廣廈發布公告稱,將在3年內逐步退出房地產行業,向影視文化產業 轉型。綠景控股出售完最后一個地產項目后,通過定向增發募資100.54億元,用于通州國際腫瘤醫院、兒童健康管理云平臺等項目和平臺建設,進軍醫療行業。華業地產改名為華業資本,出售兩個地產項目股權,并宣布向醫療健康領域轉型。
同樣徹底轉型的還有中關村,從2014年下半年,中關村逐步出售旗下非醫 藥業務,把主要精力放在醫藥、門診和養老等行業。同時,海德股份、華麗家族等也在籌備退出深耕多年的房地產業。也有部分中小型房企因資金難以維系,而選擇 退出房地產行業,專注其他領域,或者專注于一些精細。
房企轉型四大出路
隨著房企年報利潤數據的越來越不堪,樓市也不得不揮別高利潤時代,轉身投入“白銀時代”的冷懷抱。對正處在轉型中的開發商來說,最現實的發展難題恐怕是:在經濟趨于下行的大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位市場,協作構筑起一個良性的錯位競爭格局,在模式復制和品牌推廣道路上走出屬于各自的新意和出路,成為各大開發商必須面臨的當務之急。轉型的路有千萬條,可以首先考慮下面的轉型之路,或許能讓你打開新的天地。
1、深耕社區服務O2O
根據《2015全國物業管理行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底,我國物業服務企業共10.5萬家、管理規模為164.5億平方米、從業人員711萬、年營業收入3500億元。由此可見,社區物業借助“互聯網”轉型,將面臨一片尚待開墾的“藍海”、含金量很高。
2014年6月,花樣年率先分拆物管業務,彩生活服務集團【HK01778】作為“中國社區服務第一股”登陸資本市場。隨后,中海物業、中奧到家、綠城服務等紛紛效仿彩生活進入香港股票市場。這一盛況的背后無疑透露了地產轉型潮已然到來,彩生活模式已成行業范本。
2016年3月3日,彩生活披露2015全年業績報告。報告顯示,2015年彩生活營業收入8.276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12.6%;毛利4.545億元,同比增長46.7%。相對房地產30%左右的毛利率,彩生活已實現了發展性超越。
回顧保利地產的“5P戰略”主要涉及養老、社區、海外等方面的相關布局。其中,社區是一大關鍵詞。保利地產的做法是,在全國245個社區約5000萬平方 米物業基礎上,打造“若比鄰”商業品牌,通過線下實體店,與線上APP,打通線上線下產業鏈。形成標準化產品優勢,實現全國布局。
保利地產的社區O2O,到底是否有想象空間?能否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路徑?,保利也是被迫轉型,O2O概念,說起來簡單,實屬不易,這也是借鑒了互聯網思維。其實保利并不具備多么明顯的優勢,能否成功,還得要經歷市場三到五年的檢驗。
房地產可以有調整階段也有飽和階段,但社區服務是一個永恒的需求,只要有人,就一定有需求,而且這種需求是源源不斷逐漸升級的,所以,誰能抓住這一塊藍海,誰就能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但是做要比說難得多。
2、擁抱互聯網金融
地產與金融從來就是相伴相生。在轉型的路上,資金的地位更是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否則,房企也不會因為資金鏈緊張而斷裂。
為了應對國內房地產市場調控,開發商和中介代理行們各有高招拉升業績,但是面對近年來持續低迷的房地產市場,以及“互聯網”風靡社會的今天,地產行業則開始借助互聯網藍海,紛紛擁抱互聯網金融,以期實現業務轉型升級。
資料顯示,2014年9月,萬科與平安集團聯合推出過“平安萬科購房寶”的理財產品,最低5萬元起,期限從3個月到1年不等。另外,萬科地產還與民生易貸 聯合推出過“萬民寶”。在去年,萬達則聯手第三方支付平臺快錢,推出過“穩賺1號”。去年4月13日,綠地聯手阿里螞蟻金服和平安陸金所,發布市面上首款 互聯網房地產金融產品,旗下互聯網房地產金融平臺“綠地地產寶”于同日啟動。首期發行總規模為2億元,約定年化收益率6.4%,產品期限為一年,認購資金 2萬元起,以1000元遞增,將投資于綠地旗下江西棚改項目。
除了綠地外,泰禾亦宣布與大股東在福建平潭自貿區投資設立泰禾金控,將致力于金融及類金融業的投資,同時把握資產管理和股權投資行業發展機遇,通過投資或收購互聯網金融股權,構建泰禾集團的互聯網金控平臺。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到目前國內50強房產企業,已有超過五成的企業通過各種方式擁抱了互聯網金融,涉及資金已接近500多億元。
3、文化旅游度假地產可作為房企轉型出路之一
全國房地產已經進入“白銀時代”,但旅游行業的投資勢頭強勁,很多房地產企業加快布局旅游產業,主要投資旅游綜合體、旅游度假區、高星級酒店等大型旅游項 目。這為旅游度假地產成熟提供了條件。首先,很多大房企還未染指,而眾多中小房企、民企正在積極拼搏,迸發出勃勃生機,旅游度假地產也是一片欣欣向榮。其 次,旅游度假地產應該屬于相對剛需產品,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小。最后,旅游度假地產如果與養老地產相結合,將會有巨大的想象空間和發展機會。所以,很多房企如果資質滿足條件,可將旅游度假地產作為轉型的出路之一。
隨著國內文化、旅游消費日益旺盛,房企轉型文化旅游地產將會成為趨勢。比如,萬達在長白山的200億元度假投資計劃,長隆集團在廣州周邊的度假產業等。
華僑城已邁開“主題公園 商業地產”搭配的先河,其經過一番嘗試后確定歡樂谷模式。
而大陸希望集團專注高端旅游地產領域進軍海南,在海南傾力打造木棉湖國際養生度假區與棋子灣沙灘形成“山海湖聯動”,在美麗的棋子灣畔建起私人會所供業主休憩。
4、中小房企去庫存是唯一出路
無論你有多少個理由,對于那些資金鏈幾乎要斷裂的中小房企來說,手里的庫存清理才是首要任務。“去庫存”顯然已經成為2016年樓市的主基調,尤其對于三 四線城市而言,去庫存壓力非常大。多地政府工作報告將樓市去庫存擺在重要位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房地產企業又該如何“謀出路”?
這個毋庸多說,“去庫存”絕對不是靠一個兩個辦法就能解決的,但是辦法一定會有。比如降價,但一定要知道,有些房子降價都不一定賣得出去,因為這不是市場造成的,這是多年的畸形調控所致。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