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中國,高速發展的四十年,伴隨基建能力、材料科學,以及幕墻設計、施工技術的突飛猛進,已成為世界上超高層幕墻建筑數量最多和增長最快的國家。然而成本、能耗、安全、環境等問題,卻也成為了城市發展時的“成長煩惱“,自2021年10月住建部推出“限建250米、停建500米”最嚴限高令以來,各地”在建“高層建筑的高度得到一定的約束,但在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下,高層建筑并不會退出。
環境和健康是最基本的因素,加上安全因素,對整個超高層幕墻建筑的設計都提出來相當嚴峻的挑戰,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新冠疫情”是時下最恐怖的威脅,每個國家都想方設法,以不同的策略對付疫情,作為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建筑,也不例外。作為建筑的首選外圍護——幕墻,以及相關的建筑玻璃、鋁型材、五金配件,密封膠,還有隔熱條與密封膠條等材料,將會在節能降耗、城市更新、保障健康等方面找到新的突破點。
同時,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從資深專家處了解到:未來 20 年,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這兩個因素,將對超高層幕墻建筑的設計帶來深遠的影響。
超高層幕墻建筑是當下部分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土地嚴重不足、地價昂貴的產物,從建筑設計的角度來看,由于結構工程的進步、幕墻技術的成熟,以及安全高效的輕型電梯產品,也讓實現超高層幕墻建筑的難度顯著降低。
這也就不難理解,各大城市都對超高建筑無比狂熱
盡管超高層建筑在土地資源利用上確有優勢,但在實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風險也更高。去年5月,總高356米的深圳賽格廣場大樓出現晃動引發住戶(或租戶)擔憂,隨后大廈暫停營業,直至9月8日才全面恢復運營,封閉近4個月。此外,高層建筑市場的“喜新厭舊”現象極為明顯,以東莞為例,雖然始終面臨土地稀缺的問題,但是隨著中心區的遷移,新的辦公樓不斷崛起,而舊的辦公樓空置率居高不下,面臨年年虧損的境地。
據相關數據反映:中國共有81幢“未完成”和“暫停施工”的摩天大樓,細分下來更有多達 66幢“爛尾”樓。
限高新政頒布之后,有不少在建項目都不得不重新修改方案:呂元祥建筑事務所(RLP)將武漢周大福金融中心的高度,由原本的648米調整為475米;Gensler設計的蘇州中南中心的高度最終定格在499.15米;由SOM設計,目前正在施工中的南京綠地金茂國際金融中心,將成為江蘇第一高樓,高度為499.8米。
珠海橫琴國際金融中心(IFC),攝影|CreatAR Images
“即便是被限高,也不會影響建筑實現對土地的高利用”
由溫子先設計,深圳三鑫(塔樓)和珠海晶藝(裙樓)共同承建幕墻的珠海橫琴國際金融中心(IFC),目前是珠海和澳門(詞條“門”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第一高樓,建筑整體外形如同“蛟龍出海”,塔樓的四個部分由裙樓的外側體塊噴薄而出,象征著橫琴匯集了珠海、澳門、香港和深圳的城市精華。由于深圳、珠海等南方沿海城市有較長的臺風季,建筑通常采用流線造型,以降低塔樓風荷載(詞條“風荷載”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并精心考量建筑坐向和裙房開口朝向,有效降低風阻,減少陣風,提高行人區的舒適性,并確保安全無憂。
節能通風的超高層建筑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南京綠地金茂國際金融中心創新性地在塔樓首層,及空中大堂采用拱形結構外框,將重力傳導到塔樓的四個角部巨柱,極大地提高了結構的效率,同時在每個空中大堂創造了開闊的景觀視野,不禁讓人也聯想到南京的拱形古城門。
南京綠地金茂國際金融中心,圖片來源|SOM
高層建筑設計的技術挑戰在于,如何用更少的建筑材料,即更少的混凝土和鋼材來建造高層建筑,從而減少對地球資源的影響。南京綠地金茂國際金融中心的建筑SOM,在設計中充分考慮——效率和智能,而干凈利落的玻璃幕墻,早已經成為現代摩天大樓的標配,項目由北京希繹希擔任幕墻顧問咨詢。
基于疫情后時代建筑節能的考慮,建筑對自然通風的需求越來越高,但在高層建筑中并不太容易實現,所以摒棄了將建筑作為全密封空間的想法,依托新的幕墻技術,開始大力推動”會呼吸的建筑”。
即將完工的微眾銀行深圳總部,SOM的設計模糊了建筑室內外的界限,讓在室內辦公的人們,可以隨時接觸到自然環境。該建筑是一棟“會呼吸的”大樓,建筑內部分布的中庭(詞條“中庭”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網絡,宛如人體的肺,為每個樓層提供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通風。
微眾銀行深圳總部,圖片來源|SOM
作為一種減少建筑的制熱與制冷能耗,幫助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和輻射、噪音等污染的建筑形式,“垂直森林”在過去的十年間也成為高層建筑設計、幕墻轉型升級的一股新趨勢。
深圳“建木中心”,圖片來源|Carlo Ratti Associati
Carlo Ratti Associati 近日公布了在深圳建造一棟名為“建木中心”的218米高的摩天大樓設計。51層高的大樓將辟出約一萬平米用于農作物栽培,可滿足大約4萬人的食物需求。
Treehouse,圖片來源|RLP
RLP設計的Treehouse是一棟220米高的甲級辦公大樓,其設計建筑綠化率超過130%,大量的綠色植物不僅是視覺上的一大亮點,更在上層形成自遮陽的立面,加以屋頂光伏系統(詞條“光伏系統”由行業大百科提供),能產生每年約50萬千瓦時的可再生能源。帶有日照反光板和建筑整合太陽能光伏板的大型懸吊結構(詞條“懸吊結構”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把更多自然光線引至室內空間從而降低能耗。
同時,大樓設置了一個能夠捕捉離地200米冷空氣的捕風器,將高空低溫且清新的空氣,通過陶土覆層的干燥作用,帶到地面的人造濕地進行熱能轉換,系統更連接到西立面的太陽能煙囪,作為自然通風的助力,建筑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減少74%以上。
探索TOD、低層高密度城市、城市更新等新建筑形態
武漢周大福金融中心作為國內最新“公共交通導向型開發”(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的代表作之一,該項目無縫銜接2條城市軌交,包含1棟475米的超高層辦公塔樓,2棟高端公寓塔樓,以及涵蓋D-Park多元智能兒童購物樂園的全新商業群落。
武漢周大福金融中心,圖片來源|RLP
SOM的建筑師們正在使用一套參數化工具,對建筑能耗(詞條“建筑能耗”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碳足跡和熱舒適度進行優化來探索低層高密度的城市形態。巴黎和巴塞羅那的人口密度較高,但是建筑高度卻不是很高。
另一種形式是考慮存量建設用地優化再利用的策略,針對城市中閑置未利用土地以及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產出效率低的建設用地,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實現高效再利用,包括生態修復、三舊改造(舊廠房、舊城鎮、舊村莊)、城市更新等形式盤活現有土地資源,合理布局空間,改善人居環境。
廣州海珠區南箕村片區更新改造,圖片來源|RLP
(效果只是意向表達,具體以開發商發布為準)
以RLP做的廣州海珠區南箕村片區更新改造為例,改造前的南箕村是廣州“城中村”的典型縮影,交通配套和水利設施老舊,雨季常常淹水。此次整體改造并不是簡單地推倒重來,而是在改造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歷史文化的傳承,為南箕村傳統民俗文化的延續留足了空間。設計師既保留了部分舊廣鋼船廠、宗族祠堂、北帝廟等歷史建筑,又考慮到極具嶺南文化風情的榕樹、雞蛋花、龍舟、醒獅等民俗活動,特意新增了民俗展示文化館、集中廣場等更多緊密鄰里情感的場所。重構社區生態廊道,引入濱水步道,引入玻璃幕墻、金屬幕墻等建筑外立面的升級方案,將水岸邊的公共空間,打造成市民與來客共享的休閑生活場所。
城市地標(詞條“地標”由行業大百科提供)需要融入當地的人文和氣候條件
在高層建筑的設計對當地具備文化和歷史價值的前提下,追求高度和數量沒有任何問題。城市地標首先需要具有強大的外形和形式,同時要想成為地標又必須融入相關文化、事件及歷史。
蘇州西郊利物浦大學中心樓,圖片來自|Aedas
溫子先設計的蘇州西郊利物浦大學中心樓,從蘇州園林里重要的景觀元素“太湖石”獲得靈感,用太湖石的意象建立了建筑與所在地的聯系。由于常年在河湖中經水波沖擊,太湖石上產生許多孔洞,形狀奇特俊俏。建筑以其內部空間的組織形態為概念,“孔洞”的設計讓各個功能空間相互獨立,又彼此連接。
在限高和疫情的雙重影響下,接下來的中國超高層幕墻建筑,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為您分享:
超高層幕墻建筑的通風問題
目前的超高層幕墻建筑一般仍然被設計成密封環境,輔以玻璃外墻,主要依賴人工通風來預防過熱。然而,由于此次疫情的影響,對能夠自然通風的建筑將會有更大的需求,以創造更為健康的內部環境。重型玻璃外墻時代有可能在未來20年內終結,這絕不是陳詞濫調,必須認識到新冠疫情后發生的變化,探討的主要是通風空間,及高層建筑通風的問題。
不僅僅是能夠開啟的窗戶,通風效果更好的外墻將會發揮作用,借助這種技術,即便身在高層,也能夠吸入新鮮空氣,使超高層建筑最大程度地實現自然通風,也有助于降低大廈總的“碳足跡”。
光伏玻璃更多的取代傳統玻璃
若想締造真正的景觀,就應該減少對普通玻璃的使用,嘗試透明性更低的外墻或者內襯光伏設備。在未來 20 年,幕墻系統甚至可以用來發電。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以信義、南玻、耀皮、旗濱等為首的傳統玻璃生產企業,在開發光伏表面方面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
未來,將會出現借助太陽能發電的幕墻和建筑,幕墻本身就能生成更多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遠遠超過建筑自身的需要,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源源不絕的清潔能源。
能為建筑帶來“一種工藝和質感”
在玻璃為主要面板的幕墻系統中繼續發展,使摩天大樓有機會引入新的構造,使用更具實質感的材料,比如赤陶或者磚石,能夠讓建筑物顯得更加人性化。
作為建筑師,有時會感覺到城市建設中,使用的玻璃太多了,當然這也它的優勢和特性有關。
然而,鑒于建筑設計能夠對我們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當光線照射到磚石建筑上呈現出一種特別的感受……在建造高層建筑時,往往嘗試在某種意義上使其更具人性化,重溫在建造小型建筑時喜歡用的某些面板材料。
木質結構將變得更普遍
在建設超高層幕墻建筑時,將更加頻繁地使用可持續性材料,比如木材。由于木材能夠隔絕大氣中的碳,因此這種建筑材料最近再度流行起來,但對于工程木材比如“交錯層壓木材”的改進,也使建筑師們更加青睞這種材料。
在設計高層建筑時,建筑師們將木結構建筑推向了全新的高度,從近年來全球高層建筑的獲獎情況來看,已經見證了這一點,而且這一趨勢仍在持續。近期,日本東京的木材公司住友林業,正在研發高達350米的W350摩天大樓。
如果最終建成,它將取代位于挪威布魯蒙德爾的Mjstrnet大廈(85.4米),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木結構建筑。而中國從古代就一直有先進的木制結構——塔,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接下來是否會更多的落地開花呢?
將會出現更多的功能性
過去20年里,超高層建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愈發多功能化,多功能化有助于確保建筑成為更受社區珍視的資產。多功能摩天大樓還能幫助人們更好地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例如,同時容納工作空間及日托設施的高層建筑,可以讓上班族有更多的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
多功能摩天大樓的崛起也將創造出更多的機遇,有助于提升城市的自然環境、綠化程度乃至農業發展。
摩天大樓將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上,不斷發展進步,不斷提升親生物設計水準,不斷改善設施。見證各種不同的摩天大樓項目的增加,部分垂直結構能夠容納不同程度的混合使用,公共空中花園,甚至是垂直農業。
天橋能讓摩天大樓更安全
采取措施,盡量降低超高層建筑受地球影響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保護居住者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其中,防洪設計將特別重要。這樣的探討始于2012年,當時,颶風桑迪襲擊了紐約,造成了大面積的水災,“人們意識到,如果你身處超高層建筑中,實際上就被困住了”。
因此,高層的“基礎建筑網絡”將變得普遍,包括摩天大樓之間架設的橋梁,確保底層不再是“僅有的結締組織”。發生水災的風險日益增加,這就要求關鍵的建筑服務置于洪泛區之上,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隱藏在地下室中,天橋(連廊)能減少洪水對摩天樓的侵害。
摩天大樓“仍有必要”,在未來20年甚至更加久遠的未來,超高層仍將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建筑類型,這是因為城市必須容納不斷增長的人口,而摩天大樓是確保這一點的最有效方式。未來的城市勢必變得更加稠密,以適應預計的人口增長,建造摩天大樓也是解決汽車“稱霸”城市問題的有效方式。而從城市規劃角度來看,摩天大樓是所有答案中最具可持續意義的。
同時,對于廣大的門窗幕墻人而言,摩天大樓有種特殊的“愛”,那是一種原始的愉悅感,更是一份成就感。當我們身處參與過的項目之中,從更高角度俯瞰城市,透過玻璃幕墻遠眺時,在很多方面都能體驗到無拘無束的感受,這也許就是超高層的魄力,幕墻的魔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