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起,北京市開始全面推行新的《居住
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要求今后新建的住宅達到節能65%的目標。據悉,北京是全國率先實施這一標準的城市。
新標準制定考慮北京特點
北京市建委節能辦
政策法規室負責人鄭學忠表示, 要達到節能65%的目標,每平方米
采暖的煤耗要降至8.75公斤。而從1998年開始實施的節能50%的設計標準,每平方米采暖的煤耗為12.5公斤。據北京市建筑節能辦公室主任祝根立介紹,節能50%的設計標準在北京已經普及。
對比過去的節能設計標準,建筑降低能耗的措施從過去僅由
圍護結構和采暖來分擔,擴大到由圍護結構、外墻、屋頂、外
門窗來承擔;此外,過去的節能標準只涉及到冬季采暖,而新標準則根據北京的氣候特點,以冬季采暖為主,兼顧夏季空調制冷的節能。
為此,今后北京市
住宅建筑的外
窗玻璃將從采用普通單層玻璃、雙層玻璃發展到
中空、充氣、
低輻射玻璃。此外,對墻體的
保溫也制定了相應的
技術標準。
新標準不會大幅提高造價
鄭學忠強調,實行新的建筑節能標準并不會大幅度提高建筑造價。而記者在走訪了低能耗建筑工程專家陳音后得知,節能設計除了可以通過新
節能建材和新技術來實現外,精心巧妙的
平面設計、合理的戶型布局、統一的
門窗模數等因素,也可以為建筑節能創造很好的條件。
以當代集團的項目Pop Moma為例:Moma的外墻面積比同體量建筑減少近30%,外窗面積減少近40%,但仍保持了充足的
采光日照要求。加上高標準的維護
結構設計,使Moma的
建筑能耗只及現狀建筑的1/3。此外,Moma采用的置換式新風系統,使用大型專業新風機組將室外新鮮空氣經過濾除塵、
加熱/降溫、加濕/除濕等處理過程,以低速地面送風的方式送到每一個房間,相對污濁的廢氣經衛生間、廚房的排氣系統有組織的排出室外。為進一步降低能耗,新風系統設計了熱回收裝置,衛生間的排風經過與新風交換顯熱后再排放。此項措施可使新風系統能耗減少約60%,實現一年四季的相對恒溫空間,而冷暖與通風的能耗折合人民幣每年每平方米卻只有10元。
《
公共建筑節能標準》年內將出臺
在居住建筑全面推行節能設計標準的同時,公共建筑的節能標準也在積極的醞釀中。據市建委有關負責人透露,首部《公共建筑節能標準》年內將要出臺,而北京已被建設部定為首批試點地區之一。
據了解,即將出臺的《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提高了
建筑玻璃、
幕墻、
墻體材料的保溫
隔熱標準。如果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積節能50%左右算,1平方米公共建筑每年節約30公斤標準煤,每年節省煤耗就達900萬噸。這一節能設計標準將首先在政府辦公樓實施,隨后普及到整個建筑領域。
生態住宅模式是住宅建設的理想模式
去年SARS疫情的出現,對房地產行業發生了長遠和深刻的影響。業內人士一致的觀點是,住宅建設應回歸它的本源———以人為本,從人類生存的實際需求出發,創造健康、舒適、安全、人文的生活環境。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理想要求呢?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生態住宅模式的探索和實踐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發。
全球人口和經濟的持續增長,給環境帶來極大壓力。住房建設和
建材工業作為一項消耗能源與資源極大的傳統工業,同樣面臨環境與發展的兩難挑戰。
生態住宅建設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出發,綜合運用工程、物理、生物、電子、
新材料等技術手段,創造節能、環保、舒適、健康的居住空間。而大力推廣生態住宅技術,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更有特殊的意義。中國人口眾多,農業耕地尤為寶貴,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集合住宅將是住房建設的主要形式。因此,研究集合住宅如何應對后SARS時代,對我們來說,更有現實意義。
從專業角度看,在較小尺度(單體建筑、住宅小區)范圍內實現居住環境的健康安全,技術上是完全成熟的。我國建設主管部門歷年來頒布的各種建設規范、條例、標準、技術指導等都包含有對居住健康的量化要求,隨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增長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更高水平的住宅健康技術的應用也逐步成為可能。總體上講,目前市場上的商品住房大多數都能達到安全健康的基本要求。
生態住宅體系也從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角度研究住房建設,特別關注節能、節水、環保、無污染、資源循環利用、環境安全、自然生態保護等問題。
國際可持續發展聯盟(AGS)依托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瑞士蘇黎世高等工科學院等研究機構,在世界范圍內積極推動生態住宅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大批成功案例。在我國,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清華大學等機構也為生態住宅建設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