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能源日益深刻地成為人類社會的支撐體系之一。而能源的使用狀況和利用效率則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生活質量和經濟效率,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具體體現。
建筑節能影響GDP
每當冬季,生活在北方城市的人們經常會抱怨家里的暖氣不熱,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由于建筑的
保溫和
隔熱性能差,使我們房屋內的熱能損失了一半甚至更多。同樣,炎熱的夏季建筑里的冷氣也因為建筑的總體
熱工性能差而大量散失。我們因此浪費的能源和多支出的費用是驚人的。
在此次“國際城市可持續能源發展市長論壇”上,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郎四維說:“目前我國每年在城市要新增8~9億平方米的
住宅建筑和
公共建筑,而且這種建造速度和建筑量還會延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世界銀行認為,從2000年到2015年是中國
民用建筑發展鼎盛期的中后期,并預測到2015年民用建筑保有量的一半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此外,我國的既有建筑量也相當大,到2002年末,全國既有建筑面積已達388億平方米,其中城市既有建筑面積為131.8億平方米。”
這意味著在我們的居住和工作環境一天天改善的同時,巨大的
建筑能耗又成為我們無法避開的難題。所謂建筑能耗是指消耗在建筑中的
采暖、空調、降溫、電器、照明、炊事、熱水供應等所消耗的能源。據2001年統計,我國采暖和空調的能耗占建筑總能耗的55%。而根據建設部的統計資料,我國建筑能耗的總量逐年上升,在我國能源總消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經從1978年的10%,上升到2001年的27.45%。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比例還將上升,專家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建筑將超越工業、交通、農業等其他行業,成為能耗之首。我國建筑物的設計壽命為50年,建筑物在使用周期內將消耗大量能源,因此,建筑節能已經成為影響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從2002年起,建設部組織編制了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預計在2005年上半年開始實施。據郎四維介紹,該標準通過采用增強建筑
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和提高采暖、空調
設備能效比的節能措施,在保證相同的
室內熱環境指標的前提下,與未采取節能措施的建筑相比,采暖、空調和照明能耗應節約50%。盡管我國已頒布了
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分別適用于北方嚴寒、寒冷地區,中部夏熱冬冷地區和南方夏熱冬暖地區,但是郎四維說:“全國建筑節能進展相當緩慢,高耗能建筑越建越多,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其中的障礙,郎四維認為:“從世界范圍的經驗來看,沒有政府主導是很難使建筑節能工作走向良性循環的。在我國,由于建筑節能法規、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經濟激勵政策力度不夠,設備能效標準和標識方面的工作剛啟動不久,這些都是目前節能標準執行比例不高的原因。”但是,如果我們從現在起能全面執行居住
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5年執行公共建筑節能
設計標準,郎四維認為“到2020年確保GDP在2000年的基礎上翻兩番,而能源消費增長控制在翻一番的水平上是可以做到的。”
從“要我節能”到“我要節能”
建筑節能對于公眾而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人們從過去的“要我節能”體驗到節能帶來的實際好處,進而轉變為“我要節能”。
重慶市建委副主任喬明佳說:“成功的節能工程,應該是政策及各項成熟的
節能技術的綜合運用。”因此,喬佳明認為,建筑節能是政府承擔公共事物管理職能的一個重要方面,政府除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提供信息、標準、技術等推廣措施,還應進一步考慮長期的能源價格政策,用可持續發展消費方式的設計和引導,使能源供需和管理機制重新融合。應把推廣建筑節能技術作為推動建筑產業結構調整,改造和提升建筑業的機遇,把貫徹強制性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作為建筑體系創新的突破口,把對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作為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風格的契機,建立有效的手段引導、培育和規范建筑節能市場,使大到整個建筑物是否達到節能標準,小到
門、
窗等產品是否達到節能所要求的性能標準都能有法可依,有標準把關。
喬明佳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建筑節能技術的創新力度,實行認證、認可和評定制度,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加大對技術產品的推廣、限制和禁止力度,促進節能技術市場化、產業化。要推行建筑節能設計審查制度、建筑節能技術及產品認證制度、技能建筑標識等制度,建立健全建筑節能檢測機構,完善建筑節能技術支撐體系,使
節能建筑的評定成為政府對工程質量監管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