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節能面臨三大難題:全民節能意識淡漠,標準規范陳舊
老化,行政牽頭有待加強。但也有三大機遇:中央高層傾力關注,群眾需求愿望強烈,技術條件逐步成熟。
聽說連當兩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繆昌文每年都有質量很高的議案,當敲開京西賓館他下榻的房間時,果然領略到了這位代表關注民生、情牽行業的社會責任。他說:“房間溫度很高,大家都應該多喝點水。”接著他又風趣地說,這句話能不能代表你要采訪的題目啊?有“水”也有“熱”,都涉及到了節能話題。
繆昌文是建設部第一批公布的專家委員會成員。作為我國
建筑材料領域的知名專家,他繼去年“兩會”提出建設節能議案后,今年又將這個議案的公共涵義和可操作性提高了一個層面。繆昌文非常生動地比喻:“雖然節能重在解決能源的‘能’字上,但更重要的還應看到能不能有所作為?能不能身體力行?能不能使其外部環境得到梳理和改善?進而推動全民參與下的善于行。”
繆昌文說,去年的議案,他的節能觀點多數是
框架式的,而今年由于中央高度重視節能型社會的架構,促使這個話題顯得更緊迫、更有深刻含義,讓他不得不對這個日益社會化的問題產生縱深思考。他坦率歸納,目前,不管工業節能還是民用節能,都面臨“全民節能意識淡漠,標準規范陳舊老化,行政牽頭難成合力”的三大難題,尤其是應用推廣的曲高和寡,讓節能成了一項束之高閣,放不下去的工作。
他一層層分析:從百姓角度出發,他們不太了解節能與耗能間可能存在的巨大消費差額,沒有體驗到節能的市場好處;從立法角度出發,盡管我國已出臺《節約能源法》,但因缺乏可操作的條例和規章做保證,難以對不利于節能的多個環節形成制約;從標準角度出發,由于多頭和交叉管理,嚴格執行節能
設計標準的大環境還沒產生。
繆昌文引用一組數據說,節能問題之所以從行業問題演變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除了資源短缺和浪費這個孿生兄弟相互作怪外,建設行業的耗能問題已經影響到了環境安全。特別是我國目前430多億平方米的建筑里,90%以上都屬高能耗建筑。由于對人居、工作環境舒適度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其成為中國越來越難治的城市病,并影響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因此他建議:必須依靠政府立法并出臺配套規章作為節能保障,用法律形式約束政府、企業和公眾履行節能的社會義務;鼓勵公眾主動參與節能,并在研發、生產、消費環節,既得到強大的技術支撐,又得到包括稅收減免在內的政策扶持,真正使建設節能的觀念與行動由行業向全社會延伸。
據了解,2003年起,上海已有400萬平方米住宅項目實施了節能工程試點,今年又有超過600多萬平方米的新建住宅投入使用。另外,即將出臺的上海《公共
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將提高
建筑玻璃、
幕墻、
墻體材料的
保溫隔熱標準,使標準、規范成為推進節能的“先行官”。
繆昌文認為,建設行業擔負著艱巨而緊迫的節能任務,在行業水耗、電耗、地耗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前瞻的判斷意識,力爭在建設行業的上、中、下游形成節能合力,特別是在制定相關政策和
技術標準上,都應考慮水耗、電耗、能耗的綜合作用,在創新思路的基礎上,使節能產品在研發階段就考慮到綜合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盡量讓節能產品技術、性能、特點符合市場需求,讓老百姓買得起,用得上,得到實惠。
他還認為,在建設節能過程中,尤其要選擇那些耗能高、使用多、與百姓關系密切的產業發起科技攻關,并盡快轉化為產品和市場。比如在建筑業的能耗、材耗方面,應下更大力氣采取技術對應政策。他表示,目前
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27%,是行業的耗能大戶,其中政府辦公樓的耗能水平甚至超過了8億農民的耗能量,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各地政府必須帶頭節能,在社會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這位人大代表最后說,節能工作是建設行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手段,為減少建筑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再生材料,國家有必要組織既有通用性,又屬關鍵和前沿
節能技術的科研開發,有條件的省市,還可利用我國原創技術與國外先進技術的吸收融合,推動更多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
設備和
新材料在生產和消費環節應用。同時,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計劃中加大對重大節能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支持力度,引導那些有實力的企業和金融機構進入節能領域投資,真正使節能工作有錢、有人、有力,“能”得起來。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