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師、建筑史家和環保專家的眼中,
玻璃幕墻,是具有不同含義的。其誕生之初,既是源于現代工業標準化的大規模應用,也反映出對傳統舊式建筑的否定。但隨著玻璃幕墻成為一種符號化的建筑語言,在世俗設計的隨意甚至是抄襲中,它已走到被濫用的邊緣。如今,如果不采用玻璃幕墻,可能許多設計師就不知怎么設計大型
標志性建筑了。
玻璃幕墻是一種外墻與外
窗合一的圍護體系。它比磚石墻體輕5至10倍,盡管存在著
熱工方面的弱點,但所帶來的外立面的自由通透和現代工業美感,首先在意識形態方面,成為那些具有強烈造反意識的青年建筑系學生易于接受的對象;再從成本和工藝上,使大面積的玻璃加工安裝成為可能。這兩種力量的合力,使得玻璃幕從包豪斯時代開始,就造就了無數全新的、與傳統風格迥異的現代建筑。
玻璃幕墻是功能主義的產物
玻璃幕墻源于現代建筑理論中自由立面的構想。20世紀初
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的成熟,
框架理論的應用,使得傳統建筑中墻體結構與建筑的支撐體系得以分離。一戰后,大規模重建的需求,使標準化、工業化的各類建筑,成為政府與建筑師皆推崇的形式。戰爭中的實用主義上升到了戰后的哲學與審美的各個領域,簡潔實用、直截了當和功能至上,成為先鋒派設計師們的價值追求,也深深地影響到建筑理論界。現代建筑運動的幾位鼻祖正是在那時的戰后歐洲重建時代開創了自己的理論與實踐。這種激進的、具有反叛精神的理論,將建筑的功能性推高到極致,成為美觀的全部含義。用大面積的連續橫向開窗,替代了原來舊式建筑厚重的外墻和各式窄窗,解放了建筑的立面,使得室外景觀以前所未有的視角引入到室內空間,不再受制于傳統立面設計的束縛。
國際化崇拜超越功能至上原則
早期現代建筑理論界,還有一種幼稚的情結,就是對誕生于東方的蘇俄懷有一種理想的向往。后來的歷史雖證明了左傾犯了多么天真的錯誤,但在上世紀30年代斯大林的錯誤政策未實行前,歐洲知識界對國際主義和世界大同的迷戀是真實的。現代建筑大師級的格羅皮烏斯和柯布西埃,無不滿懷國際主義理想,為歐洲的新形象和蘇維埃的大型工程提出了自己的藍圖,而其倡導的建筑理論,不可避免地采取了與傳統建筑完全對立的理論觀點。這種創新無疑是革命性的,其核心不僅僅是徹底否定了傳統的
建筑裝飾,而且是否定了傳統的建筑設計審美體系。
反傳統建筑,對于以藝術家為自我定位的大師級建筑師來說,意味著要不斷地、徹頭徹尾地創新,那種照顧傳統、沿用傳統的作法,為大師們所不齒,甚至視遵從傳統為可恥的抄襲。在這樣一種理論盛行的情況下,現代主義建筑以其形式追隨功能、簡潔、無裝飾,以及五要素(屋頂花園、底層架空、自由
平面、自由立面、模數化),成為前衛與進步的代表。
工業崇拜時代的玻璃幕墻
真正大規模的玻璃幕墻應用,是在二戰后的大型辦公建筑中。以密斯為代表的建筑師們崇尚簡潔、標準化、工業化,用極其簡單的建筑語匯、全新的材料(鋼與玻璃)、細致而理性的
節點設計、精準的工業化標準件,打造出了如西格拉姆大廈等一批玻璃幕墻為外立面的
公共建筑。從歐洲的理論到美洲的實踐,特別是大師級名家作品的成功實例,均表現出了一種工業化時代的美感。新潮的設計師和用戶,立刻表現出對這種風格的追隨,玻璃幕墻大量被應用,在短時間內就已超過了實際功能的需要,而變成一種符號化的建筑語匯,無論設計師還是最終用戶,無論建筑大師還是跟風的初學者,在有爭議的評論(無論批判還是贊美)中,大量采用玻璃幕墻的建筑,是一種工業崇拜。
從時尚符號淪為世俗流行裝飾
一旦一種
建筑構件形式,成為一種符號,成為一種眾所追隨的時尚標簽,就不可避免地會流于世俗。如今,最大的玻璃幕墻應用地區,早已不是它的誕生地歐美,而是東亞地區,特別是近幾年,又轉移到了中國。而且據統計,目前70%以上的玻璃幕墻面積都在中國。這從上世紀80年代最早的進入到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僅用了不到20年時間。
一種建筑語言,有其使用的背景,即使是在以西式傳統建筑為主體的大環境中,全玻璃幕式的
建筑立面仍保持在有限的比例內。因此,玻璃幕作為現代建筑的標準符號,在眾多傳統建筑群中所體現出的整體風格,是多元化的多時代建筑群體中的對比統一,反差中的整體美。玻璃幕墻的大量應用,如果脫離了一個整體上完整和諧的背景,就會顯得突兀而且另類,各自互不相關。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某些在建的城市中心
高層建筑群體,總缺少些什么東西,這就是背景語匯的整體缺乏。于是追求形式主義的玻璃幕墻占據了公共建筑的主要立面。不考慮
窗間墻、
樓板、以及景觀朝向的玻璃幕墻,成為現代建筑的裝飾手段。
現代主義反對裝飾,但后來,惡俗的玻璃幕墻卻淪為純裝飾,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