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業是中國的支柱產業,2007年商品房銷售額是2.96萬億元,占GDP的12%,對GDP增長的總貢獻率高達27.49%。房地產的產業鏈上下延伸比較長,上游可以帶動鋼鐵、水泥和
玻璃等,下游可以帶動房屋裝飾、家用電器等一系列消費品的需求。
眼下,房地產業正在迎接一場劃時代的節能革命。10月1日正式實施的《民用
建筑節能條例》(簡稱《節能條例》),設置了以建筑能效測
評標示為特征的新建建筑市場準入制度,并要求對既有居住建筑進行節能改造。
新政策不僅開啟了一個巨大的建筑節能市場,由于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位,必然帶動上下游產業發生深刻的節能革命,推動
新能源產業和技術的快速進步。許多觀察人士樂見其成,建筑節能搞好了,將從根本上推動房地產業以及上下游產業的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整個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也將有一個較大進展。
最令產業界人士振奮的,還是巨大的建筑節能市場。2008年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就指出,我國目前有400億平米的既有建筑,估計至少有1/3、約130多億平米需要進行節能改造,按每平米改造費用200元算,僅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就有高達2.6萬億元的大市場。
建筑節能行業將擁抱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184,4.45,2.48%,吧)時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司巡視員武涌近期接受《中國投資》專訪時表示,下一步將制定對培育和建立建筑節能服務市場有利的政策,制定對建筑節能服務機構的激勵政策,為他們提供融資渠道,引導
節能建材的發展。
從整個經濟全局看,建筑節能也是一項不得不為的革命。目前,
建筑能耗已占到中國全社會總能耗的27.5%。“十一五”規劃中對建筑節能提出了節約1.2億噸標準煤的目標,但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2007年全國建設領域節能減排專項監督檢查建筑節能工作檢查報告來看,2007年建筑節能工作成效與完成“十一五”規劃的目標相比,差距很大。
必須快馬加鞭了。2008年8月初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和《
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并于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建筑節能終于擺脫多年來依靠行政命令推動的局面,邁進一個有法可依、依法行政的新天地。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江億稱贊,《節能條例》是近年來出臺的建筑節能
政策法規中最完備的一個。
整個房地產市場和節能服務市場都為之一振。
有法可依
早在1980年代,我國就已啟動了建筑節能工作。1986年建設部發布第一項
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1992年發布第一項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1999年把北方地區
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納入強制性標準。2005年以來,建筑節能被提上了更重要的工作日程,建設部先后發布了《
公共建筑節能
設計標準》等21項重要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但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缺乏強制性保障措施,導致建筑節能工作推進步伐十分緩慢。
詳細翻閱2005年10月建設部所頒布的《
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其中已經明確了“建設單位未按照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委托設計,處2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但武涌向《中國投資》坦陳,“由于這些只是宏觀政策,在地方具體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很難對業主、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進行有效的監督。”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項目因為沒有達到節能標準而受到處罰。
不但是沒有處罰手段,經濟激勵制度也是長期缺位。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推廣建筑節能初期不可避免地需要國家投入大量資金,補貼大型公共建筑業主、房地產開發商、節能
設備供應商和消費者,以彌補新建建筑使用節能設備以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所帶來的成本虧損。比如美國對新建
節能建筑實施減稅政策,凡在現有標準基礎上節能30%以上和50%以上的新建建筑,每套房可以分別減免稅1000美元和2000美元。
但在《節能條例》出臺之前,國家很少有大范圍的節能建筑補貼專項措施,國內金融服務機構更是很少關心建筑節能服務機構。
《節能條例》出臺和實施,使建筑節能有了法律保障,一下子扭轉了多年來工作中的被動局面。新建建筑市場準入制度、住宅項目能耗標示制度、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體系以及大型公共建筑運行管理機制,都以法律的形式被明確下來。
《節能條例》還提出,政府引導金融機構對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可再生能源的應用,以及
民用建筑節能示范工程等項目提供支持,民用建筑節能項目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