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住宅建設已進入了更新換代的高峰時期。在廣大農民奔向小康的同時,村鎮住宅的能源消費水平也同時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現在,我國農村
民用建筑商品用能總量和單位面積的商品能耗量都要高于城市建筑。而我國農村的民用建筑面積為240億平方米,占全國總建筑面積的60%。如何在促進我國新農村建設和保證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前提下,營造出一個健康、舒適和安全的農村建筑室內環境,而不造成能源消耗的大幅度增長,是我國新農村建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戰略性問題。
為此,本報記者走訪了清華大學
建筑技術科學系的農村
建筑節能課題組,了解到我國在農村建筑節能方面具有很大的挖掘潛力。
我國農村建筑能耗形勢嚴峻
根據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2006年至2007年組織的大規模農村調研發現,農村生活能耗已達1.9億噸標煤,占到中國建筑總能耗的37%。其中60%為煤、電等不
可再生能源,40%為薪柴、秸稈等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明顯增大。在這如此龐大的耗能中,北方農宅每年的
供暖能耗就達到0.9億噸標煤,占農村總能耗的45%,并且煤是供暖的主要燃料。
同時通過對北京地區農村建筑和能源現狀進行的有針對性的調研和分析,得出了供暖能耗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農宅本身
圍護結構的熱特性欠佳。97%以上的農宅圍護結構均無
保溫層,且
窗戶、屋頂等
密封性差。二是供熱
設備效率低下。超過50%農戶使用地炕和土暖氣供暖,然而其熱效率僅有40%左右。三是農民節能意識薄弱。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民更加注重農宅的美觀性,但對農宅功能及能源利用效率考慮不多。
由于農宅存在大量的非清潔燃料的低效燃燒,加之在農村存在著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對農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如煤炭、秸稈和薪柴的直接燃燒,房間功能布局的不合理,人員在室內吸煙、通風排煙措施的缺乏,以及家禽的隨便散養等,使農村的室內環境與山清水秀的室外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農村建筑節能技術的發展
清華大學建筑技術科學系的農村建筑節能課題組從2006年初開始進行了一些農村建筑節能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性嘗試,明確了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方法,并開展了一系列農宅節能技術集成與工程實踐研究,對農宅墻體
保溫、被動式
太陽能利用、行為模式節能、主動式系統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優化分析,并對各種技術的節能效果進行了評價,具有開創性意義。
實測結果證明,該課題組所開發的技術成熟易行、安全可靠,可以切實達到改善農村既有和新建建筑居住條件、節省能源、減少污染的目標,每年可以減少農戶50%以上的冬季供暖燃煤消耗量,并能夠將冬季室溫從10℃左右提高到16℃以上。給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客廳外的一間
玻璃走廊,技術人員稱其為陽光間。據介紹,在農宅保溫良好的情況下,冷風的滲透對建筑負荷的影響較大,而農戶的開
門開窗又對冷風的滲透量產生直接影響。于是,在一些適宜的住房結構中增設陽光間無疑是個很好的選擇。在設定的情況下,陽光間可以節能60%。
在總結分析示范工程經驗的基礎上,該課題組探索出了適宜的農村能源發展戰略和節能策略,認為農村能源的發展方向應該基于當地產生的秸稈、薪柴等生物質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配合太陽能、風能和小水電等無污染可再生能源,再輔助少量電能,發展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農村能源解決途徑,從而真正解決農村對常規商品能源的依賴。
技術推廣應用情況及未來發展前景
清華大學建筑技術科學系的農村建筑節能課題組在新農村建筑節能方面的研究是國內的首次大規模嘗試,在節能評價體系、系統優化、技術集成、綜合示范等多個方面居領先地位。研究成果已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拍攝成專題電視片。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克·史密斯教授對本研究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將推進申報首個中國農村節能清潔發展國際專項。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也對本成果進行了專門報道。
目前,課題組已經在北京房山地區完成了村級生態節能型農宅集中示范工程,并聯合北京市可持續發展促進會等單位,在平谷、石景山、懷柔、密云等多個郊區縣完成了500多戶農宅實際改造工程。如果在整個北方地區進行推廣,每年可以節約
采暖煤耗約0.5億噸標準煤,折合500億元人民幣,經濟效益顯著。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