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佳國際建筑有限公司亞泰分公司王一民
王一民:四個字形容這次的災害就是感同身受,雖然我不在震區,也許我的親人、朋友沒有受傷、去世,但是我的心里是很沉痛的。這次讓我感動的事情就是兩個員工向公司提出來我要去,而且在整個過程中跟公司保持緊密的聯系。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公司內部進行了幾次并不是很嚴格的技術方面的會議,只是在災后重建這一塊我們該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現在說到災后重建,想到的就是捐款、做志愿者、獻血等等,這是是最簡單的,毫無疑問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災后重建或者說是對災區的援助,我覺得應該是得到整體過程控制,不能太心急。經過幾次討論,我們有一些感受。
首先提到綠色建筑,很多人在這上面有一個理解誤區,或者說是一個缺憾,總是以為用了比較環保的材料、比較節省資源的東西造了房子,就說它是綠色建筑,實際上到真正的綠色建筑的距離還很遠。我們著眼于一個建筑單體來說,從它的選址、地質條件的了解,從規劃設計、建筑設計,有沒有做到一個整體的過程控制,這個其實有一個非常無奈的大的背景。包括我們國家雖然經過改革開放20、30年整體國力大幅上升,但是我們平均各個地區的經濟實力來說差別非常大,有些事情我雖然想做得很好,但是當地有沒有這樣的經濟能力,有沒有這樣的認知水平,還沒有做到。要做到整體過程控制的話,這個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對于綠色建筑的理解,應該站在可持續發展的宏觀高度上,去建立法律法規,進行全程監控,只有這樣才能把一個概念性的東西進行量化,甚至進行物質化,可以實實在在地抓到、控制,只有這樣才有意義,如果僅停留在頭腦里、口頭上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第二,張秘書長剛才也談到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教訓,遠的像墨西哥的80年代的大地震還有巴西的大地震,我們且不說,近的話是日本、臺灣地震,他們在震后采取的措施,在已經防震、防災比較高的規格深再去強化,我們有沒有做到這一點?76年唐山地震死了24萬人,這個痛我覺得是我們新中國永遠無法抹掉的一個痛,包括現在年紀比較輕的也知道唐山地震。但是我們從唐山地震大的災難中有沒有總結到對我們之后的防災方面有沒有總結出好的經驗、教訓來,如果總結出來了,落實到文字以后,有沒有落實在具體的法律法規、規范上,因為規范是必須要遵守的東西,它不是一篇研究文章,是必須要遵守的。我今天要談的不是要借鑒國外哪一條,或者從唐山地震總結出哪一條,我要說的是我們有沒有因此而建相應的規范。
這是長期以來對防災方面危機意識的缺失,古人說居安思危,非常有道理。多少年以來,我們普通市民生活條件還不是很高的條件下,大家都要為自己的生活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努力,在整體建設上也是受到經濟水平的制約,所謂危機缺失也是不可避免的。我是做建筑設計出身的,在這樣的座談會上,有人會說作為一個建筑師在具體工作中應該會怎么做。我還可以這樣說,現在我也不能給出一個非常明確的讓大家都感到滿意的答案,我們要說的還是這句話,在我們長時間的建設過程中,我們的規劃在不斷完善,但是到現在還是不夠。我們以前總是提到
防火疏散規范、抗震規范,我們能不能提一個宏觀的?建立一個防災疏散條例,以及其他的抗震標準規范。我就談到這里。
主持人:謝謝您。這次我們涉及到很多,比如說災后的預案,大家緊急疏散的預案,我記得在災區有學校做到了緊急疏散預案,傷亡率就很低,包括很多方面,我們現在捐點款,可是接下來怎么辦,行業、政府、民間都要有具體的措施落實到方方面面的規范,大家在這方面有沒有一些具體的思路?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