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制品因其具有
硬度高、
耐磨性強等特性,躍身成為現今市場上取代
木材的
綠色建筑材料。竹子本身是一種能夠適應不同氣候且生長周期短的植物,一般只需要5年便可收獲,大大地節約了能源的投入。隨著常規
建筑材料短缺日趨嚴重,竹制建筑材料被視為
鋼筋、水泥及木材的替代品,悄然涌入國際市場。
竹子常年生長在熱帶地區大約28至50攝氏度肥沃的黏土或沙土中。因其結構及形狀不同,在世界上大約有1100至1500種,主要分布于亞洲、南美洲及非洲。由于竹子具有成長率快、容重輕及成本低的特點,在建筑材料領域里的前景十分光明。竹子不但可以用來制作傳統的手工藝品,同樣可以用來制作室內裝潢材料。一些特殊種類的竹子還可以做支撐物(例如:工地上的腳手架)。
同木材做比較,新鮮的木制品可以制作很多技術含量較低的建筑材料,例如木板、木條等。當然,也可以制作出復合木板這類需要精加工的
建材。竹制品同樣可以用來生產這些建筑材料。竹制品在世界的使用程度遠大于木制品。世界上大約有10億人是住在竹制的房間中的。特別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的傣族就是一個用竹子來做建筑材料的民族。他們的竹樓不論是
橫梁、頂棚還是地板、墻壁,都是用竹子來建造的。當然,在很多人的眼里,竹制建筑材料始終代表了貧困和落后,多數人更愿意住在現代化的公寓里而不是選擇住在由竹子搭建的“茅棚”中。這就更需要竹制建材的創新與發展。只有新型的竹制建材,才能擺脫過去貧窮落后的建筑模式。
近年來,竹子在西方國家受到矚目。截止到2005年,歐洲的許多國家都在嘗試使用竹制建筑材料取代常規建材,例如1984年瑞士蘇黎世及1985年荷蘭鹿特丹展覽時推出的竹塔,1999年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建造的人行竹天橋,2000年德國柏林所建造的露天劇場,漢諾威
展覽會上的竹閣,及2002年建成的鹿特丹竹亭。這些都已成為建筑學者們研究的對象。
研究人員對竹制建材對環境的負載率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竹制品在西方國家推廣的最大障礙在于運輸領域。由于多數的竹原料需要從亞洲、南美洲或非洲國家進口,長距離的運輸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然而,當談到建材與環境花費時,使用竹制建材的花費遠遠低于鋼筋、水泥、木材類建筑材料。有研究表明,使用竹制建材對環境的改進是其他普通建材的20倍。竹子建材的這一顯著特點首先表現在其自然結構上的特征。其天然的
中空結構,使竹子的硬度和
承載力遠大于其他常規建筑材料。另外,竹子的加工利用過程非常簡單。這就決定了其加工過程中的低耗能、高產量的特性。
考慮到建材從生產到最終報廢處理的全部使用周期,由于竹制建材的使用壽命比鋼筋水泥等常規建材短,竹制品在產品價值上不經濟。當然,如果僅同木材進行比較,竹制品還是有很大價值優勢的。另外,在計算產品價值時,并未加入引進竹制建材而引發的其他經濟花銷。例如聘請專家設計、監督修建、加強竹產地的質量控制、額外的物理受力實驗、模型建造等費用,都是沒有計算在產品價值中的。
有資料表明,影響竹制建材市場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特殊的建筑方法是導致許多項目失敗的主要原因。
2.竹子的購買導致失敗。原產地的質量管理、原材料運輸時的額外保存造成經濟和時間上的損失。
3.建筑許可證的申請和批準。針對竹子
強度或
防火能力進行的額外測試計算浪費了時間和金錢。
以上3點原因導致竹制建材向全球推廣的艱難性。解決這種供求尷尬的方法其實還是要從竹子本身入手。為了減少竹子本身的不規則自然形態,可以在其生長期間通過人工
擠壓成矩形的方式。好的土壤和生長氛圍,可以增加竹子的產量,降低成本。自1997年起,國際竹子和藤植物組織(INBAR)已經開始建立竹子的資料庫,并于2004年公布竹制建材國際編碼。當然,完善的資料體系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完成。
不論是從環境還是經濟角度來看,竹制建筑材料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潛力。為減少竹制建筑材料對環境的影響,需要建立完善的資料庫,考慮不同國家的環境、自然及生態條件,同時研究開發不同形狀、不同類型的竹制產品。另外,應國際市場需求,要設計計劃將竹制產品同常規建材(如水泥)結合使用。
竹制建筑材料已經成為
綠色建筑領域的新寵。在環境保護、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的前提下,中國的竹制建材在進入國際市場之前,需要努力提升工藝水平,嚴格控制產品質量,努力開發研制新型產品。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