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向前發展,城市房屋將以天量增加,如果中國還以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那樣的方式建造房子,那么必將面臨能源危機。我們不得不正視我國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資源嚴重短缺而實際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且仍在不斷加劇的事實。
就能源消費而言,在我國化石能源資源探明儲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儲量也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氣僅為4.5%;而目前我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3倍以上。
就土地的消耗而言,我國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資源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實心
黏土磚每年毀田12萬畝;物耗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
鋼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
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衛生潔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僅為發達國家的25%。
嚴峻的事實表明,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節能與
綠色建筑刻不容緩。建筑業也是節能低碳的關鍵領域,因為建筑物是資源和能源的
固化物,產生廢氣的50%來自于建筑物,建筑物總能耗占25%~28%的比例,而且相當大份額的工業和交通能耗,包括鋼鐵、水泥、
玻璃等生產和運輸的能耗,是在工業能耗里面。
二
氧化碳排放中也有40%來自于建筑,建筑業還是占地大戶,僅以住宅面積為例,我國城鎮和村鎮住房面積2008年底達到530多億平方米,我國要實現節能低碳的目標,如果建筑業不作為,至少是 重視
建筑節能戰略.
我國在建筑方面的能耗比較高、浪費比較大,在許多方面用材用料節約始終強調得不夠,在建筑的標準方面余量也太大。
我國供熱制度的改革起步晚,而且推行難度也比較大,原因就是原來居民的供熱費用由單位包攬。現在要取消福利供熱制度,這對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要采取補償措施,這個改革需要很長時間。
另外,豐富的熱計量需要對原來的管道進行大規模改造,工作量很大,而且涉及到社會接受能力和資金來源的問題。
許多強制性的
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雖然制定出來了,但是這些強制性的標準執行率還比較低。而且,不少地方追求奢華成風,大量應用遠距離的高檔原料,包括進口原材料,造成建筑能源的浪費、
建筑材料的浪費。
目前,歐盟、美國、日本都將建筑業列入
低碳經濟、綠色經濟、促進節能低碳、克服金融危機的重點領域。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2008年11月9日發表文章,提出要動員力量,改變建造的
隔熱性能和
密封性能,指出在美國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建筑物能耗引起的。2009年英國政府發布“解熱節能低碳戰略”,將在2050年實現零碳排放。
目前全世界建筑達到3000億平方米,隨著建筑的節能低碳改造和品質提升,遲早會在全球鋪開,由此形成巨大的商機。
目前我國城市和建筑領域普遍存在能耗高、功能質量差、占地大、消耗資源多、室內外品質不佳,單靠建筑學、規劃學等傳統學科是很難解決的,迫切需要加大建筑跟城市科學的力度。
美國實驗室主要研究領域之一就涉及到建筑的
熱工學和節能低碳,在德國有著名的建筑物研究所也在把建筑熱學、建筑聲學、室內設計相結合。
目前,我國學科交叉研究的風氣不盛,很多問題往往無人問津,造成了我國從事建筑的科研人員不少,可是研究的空白領域卻依然很多。
當然應該重視基礎研究,關注符合本學科發展領域的熱點前沿問題,關注能引領未來的問題。但是, 關注研究解決實際中的問題,解決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研究能形成重大產業和具有重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問題,同樣具有重要的科學地位,兩者不可偏廢。
綠色建筑的優勢
一般而言,
節能建筑是指按節能
設計標準進行設計和建造、使其在使用過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
而綠色建筑則范疇更廣泛,它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及拆除、回用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能源、土地、水資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綠色建筑因此也有人稱為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