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7月9日消息】今年4月20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中國忠旺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忠旺)發布了2009年年報。在全球金融危機陰霾下,忠旺卻取得138.53億元人民幣收入,其中凈利潤35.29億元人民幣,比2008年增長了84.7%。對于一家來自中國東北的民營制造企業,如此優異的業績表現遠遠超出了資本市場對公司盈利增長的預期。隨著業績的發布,不時有猜測和質疑傳來,甚至有分析認為,這些數字背后似乎另有隱情。

對于種種猜測,忠旺集團董事長劉忠田也很無奈:很多人不了解高端工業鋁型材這個行業,僅僅是簡單的理解為普通的加工制造業。在中國,忠旺所從事的工業鋁型材生產處于交通運輸、電力工程以及機械工業裝備等產業的上游,而且還是一片藍海。目前國內僅有不超過5家公司具備高端工業鋁型材的生產能力,而對于可以應用在動車、地鐵以及飛機的大截面工業鋁型材,在中國,僅有忠旺一家公司可以生產,這讓忠旺具有很強的定價能力,但也讓它倍感孤獨:去年忠旺在香港上市前,甚至都買不到一份行業研究報告。
其實在2003年時,忠旺還是一家以生產鋁合金門窗為主的建筑鋁型材生產商,就像今天這個市場的上千家企業一樣,在為日益攤薄的利潤辛苦打拼。從建材轉型到工業鋁型材,忠旺用了7年時間,投入了幾十億元人民幣。對于一家沒有任何政府背景,完全依靠自己一點一滴滾雪球般長大的民營企業,這樣大規模的投入和漫長的等待是需要遠見、勇氣、決心,甚至是一種賭博。就像劉忠田自己感慨的那樣,“現在大家都看到忠旺很賺錢,但誰知道過去這許多年我身上的壓力和心里的酸甜苦辣”?
在中國,很少有企業能像忠旺這樣,幾乎是孤注一擲從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產品轉型并且成功。劉忠田的成功得益于對市場的準確判斷。“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劉忠田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迄今為止,劉忠田到過全球120多個國家,尤其在進入鋁材行業后,劉忠田幾乎去過全球所有與鋁有關的工廠,看人家用什么設備,哪些產品利潤率高,市場板塊又在哪里?“一定要摸清市場,成功的機會才能更大”。而現在,劉忠田終于可以宣布:他賭贏了。
隱形冠軍
忠旺的生產基地位于遼寧省遼陽市,在這里66臺不同“級別”的擠壓機24小時不停歇地運轉著。中國的動車、美國的重卡、澳大利亞的輪船,都可以找到產自忠旺的鋁材。2009年忠旺銷售收入比較2008年提高了23%,其中凈利潤率更是大幅增長至25.5%,這得益于中國市場的持續增長以及海外市場的成功開拓,尤其海外市場。2009年忠旺海外市場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例由2008年的3.3%上升至44%。
雖然在中國,工業鋁型材還是個“朝陽產業”,但在海外市場,用密度更小、回收率更高的鋁合金取代鋼鐵,已經成為交通運輸、機械設備、電力工程等等行業向輕量化、低碳發展的重要趨勢。
在鋁型材生產商的上游是電解鋁企業,利用電解鋁企業提供的鋁錠,根據客戶需要達到的性能參數,放入一定比例的輔料,將鋁錠熔鑄成鋁合金棒,然后將直徑不同的鋁合金棒加熱到500度,配合模具放入擠壓機,就能生產出各種形狀的鋁合金產品。工業鋁型材的生產過程與建材類似,但由于工業鋁型材需要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無法實現標準化,因此需要企業在研發、熔鑄、模具以及擠壓等環節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
在鋁型材行業,收費模式采用“成本加成法”,根據定制鋁型材制造難度和工藝水平,制造商可以與客戶事前約定加工費,而鋁錠成本則按當月鋁錠的價格來確定,以轉移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
與建筑鋁型材相比,工業鋁型材對資本要求更高、技術難點更多、投入周期也更長。過去全球市場僅有瑞典薩帕集團、挪威海德魯鋁業和美國鋁業幾家大公司可以大規模生產,而忠旺的快速崛起打亂了維持了幾十年的競爭格局。2009年忠旺鋁型材的產能在60萬噸,占據全球市場6.2%的份額,忠旺已經擠掉美國鋁業和挪威海德魯成為全球第二大工業鋁型材制造商。
與國外廠商相比,中國企業具有的競爭優勢非常明顯。雖然在遼陽,忠旺工人的平均工資在人民幣3500元,遠遠高于當地平均水平,但與國外企業相比,僅在勞動力成本上,忠旺僅是國外企業的大約1/15。而在供貨周期上,中國企業的效率更高。即便是美國客戶,從忠旺定制鋁型材,再加上海運時間,到貨周期仍比從美國本土廠商訂購要短。中國制造的“成本”和“速度”優勢,同樣也是忠旺贏得大量海外訂單的“敲門磚”。
但比起大部分中國制造企業過度依賴成本優勢,劉忠田卻努力為忠旺打造獨特的競爭力。2008年底,全球最大的125MN的油壓雙動擠壓機在忠旺正式投產,這讓忠旺成為全球具備大截面工業鋁型材生產能力極少數廠商之一。現在,這臺龐然大物在忠旺工廠中開足馬力高效運轉著,在它投產的這一年,僅加工費,忠旺就上升了47.4%。“人有我新,人新我絕”。這就是劉忠田的競爭策略。
“現在是忠旺在選擇客戶,小訂單,附加值低的產品我們都不接”。忠旺副總裁勾喜輝這樣說。但就在忠旺今天看似風光無限好的背后,卻是一段長達7年的痛苦轉型。
劉忠田至今清晰記得,2002年當他決定從建筑鋁型材向工業鋁型材轉型時,冒著漫天的風雪,行駛在美國高速公路上如履薄冰的緊張心情。從2002年底到2004年兩年間,劉忠田和高管團隊開車橫穿了整個美國,用9個月時間,一家一家拜訪忠旺的潛力客戶,了解工業鋁型材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
“市場是怎么做出來的?點頭哈腰,一會兒叫大爺,一會兒叫叔叔,一會兒叫哥哥,一會兒叫弟弟。是這么做出來的,也是搶出來的。”劉忠田的語言帶著東北人特有的幽默。但16歲就開始創業的劉忠田知道,作為民營企業,沒有人會為忠旺的冒險買單,因此,他必須將風險降到最低,哪怕是種賭博,他也要將贏的概率提到最高。
劉忠田式“賭博”
劉忠田是生意場上的常勝將軍。從1979年離開農村外出闖蕩至今,劉忠田做過木材生意,進入過化工行業,還從菲律賓發過膠合板。做過這么多行業,劉忠田總能在身處行業看似鼎盛的時期全身而退,再去發現新大陸。劉忠田說自己“不貪”,知道什么時候收手,他說這就叫“舍得”。而在2002年前后,他就要做出創業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取舍。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