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目前,把價格低廉的保障房建成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的
綠色建筑成為一時熱點,但如果不抓緊做扎實各項基礎工作,“綠色”恐難成行。
據中國建設報6月13日報道,時至6月,不少地方開始成規模供應保障房現房,這些項目幾乎不約而同地冠以“綠色”頭銜。“綠色保障房”成為一時熱點。
深圳旗幟鮮明地提出未來5年24萬套保障房全部建成綠色建筑,江蘇則組織12個保障房項目批量通過綠色建筑
設計標識的評價,高潮出現在
2011年3月的第七屆綠色大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提出,“3600萬套”意味著一半的建筑市場將由保障房來提供,一定要強調把價格低廉的保障房建成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的綠色建筑。
規模龐大、政府主導、信號強烈、方向清晰,構成了綠色保障房的典型特征。于是,各界人士不約而同開始“算賬”。
有人算節能賬:如果3600萬套中的80%都安裝上
太陽能熱水系統,5年后僅電費一項將節省1500億元;有人算成本賬:一星級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已降至每平方米10~50元,
門檻降低、大有可為。
更多的人在計算市場蛋糕究竟有多大:1000萬套保障房將拉動3.5萬億元的相關投資,電梯、櫥柜、
陶瓷、衛浴潔具、
涂料、
防水等19個行業將“利益均沾”;未來3600萬套的總量將撬動540億元的
太陽能光熱市場,并激發265~280萬噸的
鋁合金市場需求……
姑且不論這些數據得來有多么理論化有多么樂觀,事實是,許多企業已經看到了綠色保障房的巨大商機。然而知易行難,要實現綠色保障房的產業化發展,要實現這些理論數據,要讓政府的良好意愿順利落實,并不容易。事實證明,綠色保障房的各項基礎仍有待夯實。
意識有待引導。綠色保障房不僅要體現對綠色建筑的正確理解,更要結合保障房的特點,避免追求過高標準與技術堆砌,力求低成本、高功效、少維護,實實在在地為被保障人群提供實惠。那種兩居室共3間房便安裝3臺空調,幾乎占裝修總成本一半的做法,顯然有待論證。
制度體系尚未完善。盡管不少城市已經針對具體節能措施出臺了相關政策,如強制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等,但是,不管在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對于綠色保障房如何定位、如何系統推進、政策如何扶持、企業積極性如何調動等,既無具體規定,更沒有形成體系。事實上,在保障房形成統一的建設標準之前,談綠色保障房的系統性制度建設,似乎為時尚早。
技術基礎急需夯實。在我們近期的采訪中發現有這樣的案例,綠色保障房小區
高層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因為集熱面積不足、水溫不均、管道過長、浪費嚴重等技術問題,導致每立方米太陽能熱水單價高達20元,住戶紛紛表示“用不起”。目前來看,綠色保障房既要深入研究低成本的綠色
建筑技術,同時還要注重技術集成、統籌、管理的水平。
產業配套不足,盈利模式仍存困惑。許多企業缺乏對保障房市場的長期關注,沒有及時進行產品分級,致使市場配套不足,上下掣肘。加之盈利模式的困惑廣泛存在,盡管市場蛋糕夠大,沒有一個好的盈利模式,企業依然不愿涉足。
我們的采訪和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相關市場正分化出兩個陣營:一類企業迅速圍繞綠色保障房調整戰略,未雨綢繆;一類企業繼續觀望。前者的出發點不言而喻,后者的理由也很簡單:綠色保障房現階段“只見云霧不見山”,具體規則及做法并不明朗,惟有靜觀其變。
綠色意味著保障房品質的提升,令被保障家庭住得更舒適、更實惠,并有利于推動節能減排。如果不抓緊做扎實各項基礎工作,心再急也吃不了“熱豆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