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D(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認證是全球公認的歐盟生態標簽認證,它承載了建筑產品和構件的環?冃У男畔⑾到y,是建筑可持續性評級的先決條件。生態平衡是顯示建筑產品在它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它詮釋了EPD的核心,在采取積極措施進行節能減排的背景下,EPD認證是機遇也是挑戰, 生產廠商能夠使用EPD認證來滿足最新的“歐盟建筑產品設備”中規定的可續性要求, 此要求是歐盟CE認證的基礎并且已從2013年7月1日起在整個歐洲實施。
5.與建筑可持續發展標準有關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
1) 美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LEED
LEED是自愿采用的評估體系標準,主要目的是規范一個完整、準確的綠色建筑概念,防止建筑的濫綠色化,推動建筑的綠色集成技術發展,為建造綠色建筑提供一套可實施的技術路線。LEED是性能性標準,主要強調建筑在整體、綜合性能方面達到“綠化”要求。該標準很少設置硬性指標,各指標間可通過相關調整形成相互補充,以方便使用者根據本地區的技術經濟條件建造綠色建筑。
2) 英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BREEAM
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體系,是世界上第一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由英國建筑研究所于1990年制定。BREEAM體系的目標是減少建筑物對環境的影響。體系涵蓋了包括從建筑主體能源到場地生態價值的范圍,包括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多個方面。這種非官方評估的要求高于建筑規范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了建筑對環境的影響。如今,在英國及全世界范圍內,BREEAM體系已經得到了各界的認同和支持。
3) 德國可持續建筑認證體系DGNB
德國可持續建筑認證體系,由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DGNB)組織和德國建筑行業的專業人士共同開發。DGNB覆蓋了建筑行業的整個產業鏈,并致力于為建筑行業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4) 日本綠色建筑評估體系CASBEE
CASBEE(建筑物綜合環境性能評價)方法,以各種用途、規模的建筑物作為評價對象,從環境效率定義出發進行評價。它試圖評價建筑物在限定的環境性能下,通過措施降低環境負荷的效果。CASBEE采用5分評價制度。
5) 澳大利亞綠色建筑評估體系NABERS
ABGRS(Australian Building Greenhouse Rating Scheme)評估體系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Authority(SEDA)發布,它是澳大利亞國內第一個較全面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主要針對建筑能耗及溫室氣體排放進行評估。它通過確定參評建筑的“星值”來評定其對環境影響的等級。
三、 我國建筑可持續發展標準的狀況
1.可持續發展標準的編制狀況
有關建筑可持續發展標準僅《建筑工程可持續性評價標準》一本行業標準,編號為JGJ/T222-2011。中國工程建設協會標準《村鎮住宅可持續評價標準》(征求意見稿)還正在編制階段。那么與可持續發展標準有關的綠色建筑標準編制狀況是怎樣呢,盡管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均做了大量的綠色建筑課題研究,本人也參加了綠色建筑標準體系中綠色產品部分的研究工作,并完成了綠色建筑標準體系的研究課題,但目前僅一本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在實施。工程建設行業標準《綠色建筑設計規范》還正在編制階段。
關于國內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主要依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2006!毒G色建筑評價標準》用于評價住宅建筑和辦公建筑、商場、賓館等公共建筑。《標準》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標:1)節地與室外環境;2)節能與能源利用;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5)室內環境質量;6)運營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綜合性能(公共建筑)。各大指標中的具體指標分為控制項、一般項和優選項三類。其中,控制項為評為綠色建筑的必備條款;優選項主要指實現難度較大、指標要求較高的項目。對同一對象,可根據需要和可能分別提出對應于控制項、一般項和優選項的指標要求。按滿足一般項和優選項的程度,綠色建筑劃分為三個等級。由于該標準已實施7年,評價指標已不能滿足目前形勢的需要,現在還正處在修訂階段。
綠色建筑是在全壽命周期內兼顧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建筑。我國的綠色標識制度主要以《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及《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為設計和評判依據,經專家和測評機構(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委員會)評審通過后,頒發“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熬G色建筑評價標識”分為1、2、3星級,3星級為最高級別。但是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與以上國外先進國家相比較還有很大的差距,盡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各地政府陸續正在編制有關的綠色建造、低碳城區等系列標準,然而在我國工程建設標準體系中她只能進入節能標準體系,因為所謂綠色建筑中的節材有建筑節能產品標準體系、節水有建筑給水排水標準體系、環保有建筑環保標準體系,而節地真是建筑可持續性中的建筑選址及場地,最后說說建筑節能標準體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經完成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中的建筑節能標準體系研究,本人也參與了其中建筑節能產品標準體系的研究,并首次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建筑節能標準體系。建筑節能標準體系表(略)。這里僅把2007年至目前建筑節能標準的狀況做個摘錄:
《農村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GB/T 50824-2013,自2013年5月1日起實施
《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75-2012,從2013年4月1日開始實施
《城鎮供熱系統節能技術規范》CJJ/T 185-2012,自2013年3月1日起實施
《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技術規程》JGJ/T129-2012,自2013年3月1日起實施
《節能建筑評價標準》 GB/T50668-2011,自2012年5月1日起實施。
《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JCJ26-2010,自2010年8月1日起實施
《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134—2010,自2010年8月1日起實施
《居住建筑節能檢測標準》 JGJ/T132-2009
《公共建筑節能檢測標準》 JGJ/T177-2009于2010年7月1日起實施
《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技術規范》JGJ176-2009,自2009年12月1日起實施
《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411-2007
2.我國建筑中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危機和能源危機,目前各級政府部門正在積極倡導建筑節約型社會。因此,在建筑設計中,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已經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勢在必行。然而,我國建筑領域在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上的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反觀我國房地產行業,卻仿佛早已跨進了“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綠色建筑”“生態建筑”比比皆是。這些借可持續設計之名,無可持續設計之實。事實上對于什么是建筑中的可持續設計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就有了較具體和完整的定義。但如何在可持續概念和技術真正的應用到城市規劃和建筑實踐中,沒有相關的標準則是建筑領域所面臨的新問題。
四、我國建筑可持續發展標準的編制與展望
1.現有的標準體系和建筑可持續標準體系應有機結合
隨著我國建筑節能的發展,相應的建筑節能法律法規和標識規范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在法律和法規方面,2007年10月28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并于2008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2008年7月23日國務院通過《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并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隨后又正式頒布了《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在法律和法規方面為建筑節能奠定了基礎。在建筑設計標準方面,建立了覆蓋全國三個氣候區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設計標準,包括《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134、《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75—2003。這些標準為全面開展建筑節能工作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對我國公共建筑節能的推動和建筑節能工作的開展,對實現“節能減排”的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在建筑節能驗收和運行管理方面,建立了《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411、《空調通風系統運行管理規范》GB500365、《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技術導則》、《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系統建設相關技術導則》等標準規范和技術導則,這些為推進建筑節能工作的驗收和運行管理提供了依據。為了支撐現行的測評體系和設計標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還陸續頒布的標準有:《公共建筑節能檢驗標準》、《節能建筑評價標準》、《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技術規程》、《集中供暖系統溫控與熱計量技術規程》等。這些都為我國新建建筑節能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規范化管理和實施奠定了很好的基礎。2006年,我國頒布了第一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該標準是一部多目標、多層次的綠色建筑綜合評價體系,該體系從選址、材料、節能、節水、運行管理等多方面,對建筑進行綜合評價。綠色建筑是在全壽命周期內兼顧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建筑。然而,這些標準的發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的被修訂,目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計劃被修訂的有《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411、《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等等。
但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人,即以人為核心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平衡性發展,如果我們設安全和綠色性能是兩個獨立因素,那么目前綠色建筑更多是節約能源問題,人文環境的問題考慮較少。另外國際上主要是對建筑進行綠色綜合評價及認證,走的是合格評定程序,所以各國都有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但沒有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國內由于認證系列歸國家認監委管理,所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只能用綠色建筑評價標識來推動,我們不僅要提出在現有的世界大同下,通過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既有的觀念與意識非常重要,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建筑可持續發展之路,標準編制是一個需要不斷調整和創新的過程。通過完善建筑節能標準體系的編制、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推進,在實踐綠色發展之路時,結合《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再加入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元素、學習國際先進的建筑可持續發展標準的編制經驗,編制出具有我國特色的建筑可持續發展標準不失為明智之舉。
2.我國可持續建筑標準的框架
可持續建筑通過設計、施工和建成環境的運行把建筑材料和提升環境質量、經濟活力和社會效益的方法整合起來,把優秀的、環境友善的范例融入一門學科,這門學科從整體上來考慮一棟建筑或者一個建筑項目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影響?沙掷m建筑標準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能源和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建筑材料和廢棄物的利用和回收再利用,環境質量的保護,健康和室內環境質量的保護,自然系統的增強,以及設計方法的整合等。
根據可持續建筑發展三條原則:即(1)可持續節約資源和生態系統原則,(2)減少環境負荷和經濟原則(3)人性和健康原則,建筑可持續標準框架如圖1所示。

3.建筑可持續標準編制規劃
2014年至2016年建筑可持續標準編制規劃設想:
標準名稱 |
立項年度規劃 |
備注 |
建筑工程可持續性術語 |
2014 |
|
建筑工程可持續性總則 |
2014 |
|
建筑工程可持續性發展指標框架 |
2014 |
|
建筑產品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聲明 |
2014 |
EPD (產品環境聲明)認證從2013年7月1日起在整個歐洲實施 |
建筑碳排放計算方法標準 |
2015 |
|
建筑可持續性環境效益評價框架 |
2015 |
|
建筑可持續性社會效益評價框架 |
2015 |
|
建筑可持續性經濟效益評價框架 |
2015 |
|
建筑產品的可持續數據收集評價標準 |
2016 |
|
生態建設場所垃圾處理可持續發展標準 |
2016 |
|
建筑物的選址考慮周邊建筑相關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標準 |
2016 |
|
建筑工地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標準 |
2016 |
|
建筑材料和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環境評價標準 |
2016 |
|
建筑場地周邊綜合街道連接設施的可持續發展標準 |
2016 |
|
4.結束語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是國內唯一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委托對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進行歸口管理的單位;是住建部建筑設計、建筑電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承擔單位,住建部建筑制品與構配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承擔單位,全國建筑構配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承擔單位,以及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 59(房屋建筑)、TC 162(門和窗)、TC 10/SC 8(建筑文件)的國內對口技術單位。
特別是作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 59 SC17(房屋建筑可持續委員會)的P成員國國內對口技術單位,應該也有必要對我國建筑工程可持續發展標準體系發展規劃及標準編制盡一份力,努力為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做點貢獻。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