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國建筑行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1).
建筑能耗的總量逐年上升:在能源總消費量中,我國建筑能耗的總量逐年上升,在能源總消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國總能耗的33%左右。建設部科技司以此推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我國
建筑耗能比重最終還將上升至35%左右。
2).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到2002年末,我國
節能建筑面積只有2.3億平方米。目前,我國已建房屋有400億平方米,95%以上屬于高耗能建筑,總量龐大,潛伏巨大能源危機。正如建設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僅到2000年末,我國建筑年消耗商品能源共計3.76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總量的27.6%,而建筑用能的增加對全國的溫室氣體排放“貢獻率”已經達到了25%。因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單北方
采暖地區每年就多耗標準煤18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達70億元,多排二
氧化碳52萬噸。如果任由這種狀況繼續發展,到2020年,我國建筑耗能將達到1089億噸標準;到2020年,空調夏季高峰負荷將相當于10個三峽電站滿負荷發電能力,這將會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量。據分析,我國目前處于建設鼎盛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積高達16億至20億平方米,超過所有發達國家年建成建筑面積的總和,而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以此推算,預計到2020年,全國高耗能建筑面積將達到700億平方米。因此,如果現在不開始注重
建筑節能設計,將直接加劇能源危機。
3).我國建筑節能狀況落后,亟待改善。在上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后,發達國家開始致力于研究與推行建筑
節能技術,而我國卻忽視了這一方面的問題。時至今日,我國建筑節能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舉例說明,國內絕大多數采暖地區
圍護結構的熱功能都比氣候相近的發達國家差許多。與當前發達國家建筑能耗已經大大降低的情況相比,我國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是發達國家標準的3倍以上,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而對于美國而言,全球石油資源的戰略布局以及石油的開采區域和運輸線路等關鍵點的調整工作已基本完成,我國卻沒有那樣強有力的能源后盾支持,在這樣的國情下,建筑節能水平的改善實際上應該比發達國家更為緊迫。

4) 節能建筑與綠色、生態、可持續建筑內涵及關系:
中央和建設部最近提出要大力發展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型建筑(簡稱四節一環保)。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節能和
綠色建筑研究。許多國家和組織都在節能、環境、生態和綠色建筑等方面制定了相關政策和評價方法,有的已著手研究編制可持續建筑標準。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能源資源條件不同,對綠色建筑和可持續建筑的研究與理解也存在較大差異。對比世界上主要國家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這些國家所注重研究的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和可持續建筑的基本定義,提法不同 內涵相通。
不管綠色建筑、生態建筑還是可持續建筑都是注重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建造一個滿足人類居住的室內環境,強調健康舒適。不僅包括適合的溫濕度、通風換氣效率、噪音、自然光、空氣品質等物理量,而且包括建筑布局、環境色彩、照明、空間利用、使用材料及工作的滿意度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等主觀性心理因素,最終目標也是節約能源,科學有效地利用資源。
我們從基本國情考慮,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節約能源,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角度,提出“節能省地型建筑”這一概念,主要內容是節能、節地、節水、節材與環境保護,注重以人為本,強調可持續發展。對中外85個(其中國外70個,國內15個)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設計的建筑物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其核心內容主要也是節能、節地、節水、節材與環境保護等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講,節能省地型住宅和
公共建筑與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的基本內涵是相通的,具有某種一致性,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建筑理念。
5) 一些發達國家是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基本完成后,結合國際能源和環境狀況提出的,實際上多數國家也往往更多地研究建筑單體。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建設量大面廣,面臨的環境和資源有自身的情況和要求。迫切需要用城鄉統籌和循環經濟的理念來研究節能,不僅要重視建設時的節能,更重要的是長期使用時的總能耗下降。重點要研究建筑使用過程中的能源結構和供應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僅僅要注重單體建筑上的效果,更要注重全面降低資源消耗和保護環境的總體要求。因此,根據中國國情,確立中國節能建筑和建筑節能科學內涵,盡可能減少建筑能源消耗,盡快地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走一條低能耗跨越式建筑發展之路是中國建筑行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上一頁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