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規避節能五個誤區:
1)嚴格界定“消費”與“浪費”的概念,避免把節能引入抑制合理消費的誤區。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經濟發展階段、新的市場形勢下,節能的內涵已不同于以往“節衣縮食支援國家建設”。 和過去提的“勤儉建國”相比,從內涵上來講更廣泛,它不僅僅強調節約,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社會發展的戰略。它要求發展的層次更高,就是要求我們用有限的或者少量的資源消耗,盡可能地實現循環利用,來保證社會的需要。培養人們有資源節約的觀念,和節約資源的內涵。這一時期的“節約”就不像以往的“不消費”,而是更加強調“不浪費”——在消耗盡可能少的資源的同時換取盡可能多的消費品。
目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國內消費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要的因素,如果沒有國內居民消費,經濟發展就失去最重要的市場動力,同時也失去以發展經濟提高生活質量的意義。
2)認真審視“能源產品”與“能源資源”的區別,避免把節能帶入“隨行就市”、受能源市場供需關系變化左右的誤區。節約能源既是基于能源產品供應緊張的政策選擇,更是基于我國人均資源貧乏的國情而作的戰略應對。不論煤炭、石油是漲價還是跌價、不論“窩電”還是“電荒”,節約能源的政策都不應有什么不同,節約能源不是權宜之計。
3)辯證看待“節能”與“耗能”的關系,避免在節能報道中迷失“以人為本”的原則,走入“以資源為本”“以環境為本”的誤區。地球上的能源資源是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服務的,節能要以人為本。我們有理由消耗資源以換取適宜舒適度的生活,目前輿論大量宣傳的高舒適度和恒溫恒濕的室內環境會消耗大量能源和物資,在現有的國情條件下,片面地追求高舒適度和恒溫恒濕的室內環境是脫離了全能源和物資供應能力嚴重不足的現實的,是一處不合理的能源消費,必須提倡建設低能耗建筑來滿足人們對適宜舒適度的追求。適宜的舒適度要求集生態化、人性化、科技化于一體,不僅要能耗低、舒適度宜人,而且要符合國情。中國節能、循環的工業化道路是必由的選擇,也是對世界負責任。因此節能的領域應當繼續延伸,關注整個工業化階段我國能源的出路,節流的同時更要開源。要大力發展不和能源爭資源、適合我國國情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建筑節能產品和技術,發展
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滿足我國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
4) 建筑節能不能局限于建筑單體的墻體與
門窗等
圍護結構的
保溫隔熱。
對于建筑圍護結構,包括
門窗、外墻、屋面和地面,都要加強保溫隔熱,提高
氣密性。僅僅依靠圍護結構的節能措施,是不可能取得應有的節能效果的,
設備及其系統也必須做好節能工作。建筑圍護結構的節能要與
采暖、空調、照明以及家用電器設備和系統的節能結合進行,多管齊下。
最近鄭州某工程建筑節能杈衡判斷計算:改變
玻璃幕墻的
傳熱系數進行節能比較,從建筑全年總負荷來分析,圍護結構的改進似予對總能耗的改變甚微,例如玻璃幕墻的傳熱系數K值從1.69降到1.16;
遮陽系數SC從0.38降到0.26。南大廳實際建筑全年總能耗與參考建筑之比基本維持現狀;對于北大廳而言,僅儀變化1%。究其原因是因為現在設計的室內人員、燈光負荷太大,以及由于人員導致的新風負荷過大。因此,該工程盡管單獨提高了維護結構的
熱工性能,但是整個建筑全年節能效果不明顯。
針對傳統設計模式很難適應
節能建筑設計要求的現狀,借鑒國外經驗,建議引入了“整合設計”(IDP)理念,即在設計最初方案階段節能的專業人員就開始介入,提出初步的節能方案,并在后續的設計中綜合建筑、規劃景觀、結構、暖通空調、給
排水、建筑電氣與樓宇控制、幕墻及屋頂外圍護設計、室內設計等各個專業,通過有機整合和密切協作,綜合采用成熟的高新技術及產品,整合設計形成節能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建筑整體能量平衡系統的設計,設計人員用計算機軟件系統對未來建筑的室內、外熱工環境、能量平衡進行模擬計算,為下一步各專業的深化設計提供依據。 達到多管齊下、整體推進的結果。
5) 避免錯誤的建筑
節能技術導致建筑垃圾。
例如:在進行
保溫層的結構和材料設計時,如果不遵循“逐層漸變,柔性釋放
應力”的原則,將會導致保溫層耐候能力不夠,壽命短。這樣不僅浪費了資源,也會在建筑物幾十年的使用過程中和維修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例如:某些
中空LOE玻璃,是國外快要淘汰的技術和產品,盡管價格低,但LOE層易退化,
中空玻璃密封壽命不長,盡管初期、短期有一定節能效果,但使用一段時間之后,不僅節能效果明顯降低,而且玻璃變色難看。
因此,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建筑節能技術和節能這產品是當務之急!而片面地引進國外技術和產品很可能將中國變成國外淘汰技術和產品的傾銷市場。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