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會長姚兵先生發表題為《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的演講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企業的機遇和挑戰
1、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進入2008年9月之后,發端于美國的次貸危機終于爆發成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這場危機發展速度之快、影響范圍之廣、恐慌程度之深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各國政府則采取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救市行動。不管這場危機最后如何演變,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必將出現重大變化。正確認識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性質、發展態勢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對于我國應對當前的挑戰以及在塑造未來世界經濟新秩序的過程中占得先機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這場金融危機不斷地深化,對其嚴重程度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2008年初,國際知名投資家索羅斯曾說“這是二戰后最嚴重的金融危機”,這是與1929—1933年間的金融危機相比較而言。而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認為“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這是與1907年美國的銀行危機相比。美國總統布什最近發表講話終于承認“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此次危機在某些方便確實比1929—1933年間的金融危機或是1907年銀行危機更嚴重。
首先,這次危機影響的范圍極其廣泛。一方面,危機跨越了絕大多數國家,從國際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核心——美國爆發,迅速波及到所有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另一方面,危機覆蓋了所有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房地產、信貸、債券、股票、商品、外匯市場無一幸免,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以及包括退休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甚至對沖基金在內的基金公司等均受到沖擊。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和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發展、投機資本在國際間大規模流動以及金融創新和金融衍生產品泛濫密不可分的。這是傳統金融危機無法比擬的。
其次,這次危機的恐慌程度非常罕見。2008年10月6日到11日,美國股票跌幅18%,創歷史之最;反映銀行信貸風險的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與美國國債之間的利差連續上升,不斷創出歷史最高記錄;連流動性很好、風險相對較低的貨幣基金市場和商業票據市場也出現了資金大規模流出和融資困難的局面;由于投資者搶購國債,美國三個月期國債收益率一度為負。充分說明市場已經恐慌到了極點
第三,政府的救市行動不論是速度、力度和廣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除了降低利率和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等傳統手段之外,各國政府還采取了提高存款保險、收購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和股權甚至直接接管等措施。美聯儲還對貨幣基金市場提供擔保,直接購買企業商業票據,等于是中央銀行直接對企業進行貸款。1907年銀行危機時美國沒有中央銀行(最后貸款人),1929年—1933年金融危機時美國沒有存款保險制度、沒有證券監管部門、政府不懂宏觀調控。現在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但如此大規模的救市措施仍然難以穩定金融市場,也進一步佐證了本次金融危機的嚴重程度。
本次危機的復雜性遠遠超過以往。無節制和無監管的金融創新創造出復雜而又難以定價的金融衍生產品,由于大量運用杠桿工具其風險被急劇放大,然后又通過復雜的交易模式傳遞到其他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當市場情況逆轉的時候,一次錯誤的衍生產品交易就可能導致一家金融機構破產,并進一步引發其客戶、合作伙伴、交易對手破產,形成連鎖反映。在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出現金融機構破產是必然的,但金融機構、監管當局還有投資者都不知道下一個破產的是誰,最終的損失有多大。因此,這場危機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流動性危機而是一個破產危機。所有才會有恐慌,旨在緩解金融體系流動性的措施也效果有限。
如果過一段時間,金融危機還不能緩解,西方國家政府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對大型金融機構實施國有化,并對金融市場采取行政管制。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打消對金融機構破產和金融市場崩潰的恐慌。但即使如此,經濟衰退已經無法避免了。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