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新觀念,中國塔王快速成長 在順境和坦途中,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才有更大的發展。面對基本穩定下來的局面,廠黨委及時提出了“變分散經營為集中經營,變多路出擊為重點發展,變下達經濟指標為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改革方案,把“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報酬能高能低,機構能撤能立”的“四能”機制變成了全體員工共同認可的規則和自覺行動,響亮地喊出了“改革、自強、奉獻”的企業精神,全面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干部任免變任命制為投標競選答辯后招聘制,員工上崗變領導要我干為雙向選擇我要自覺干,干部員工報酬變按級拿錢為按勞、按業績取酬,機關機構變因人設事為因事設人、而且要盡量歸并機構。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極大地煥發了干部員工的工作激情和干勁,人心齊、泰山移,凌云不僅迅速擺脫了虧損的困境,而且邁進了致富的門檻,從管理體制、經濟實力、人力資源、技術實力等方面初步奠定了發展的基礎,凌云企業文化也開始逐步形成。

中央廣播電視塔
1988年秋,京西八一湖畔的翠微煙雨中,第11屆亞運會重點配套工程——中央廣播電視塔主體工程竣工。與此同時,幕墻工程公開招標的帷幕拉開,國內十幾家公司蜂擁而至,凌云也擠了進去。
競標戰斗三起三落,風起云涌。有人被“折騰”得受不了,開始打退堂鼓,說這個工程太敏感、風險太大,而且利潤空間已殺得差不多了,即使拿下也是吃力不討好,甚至稍有閃失就會給剛剛爬出谷底的工廠當頭一棒。公司黨委卻態度堅決:沒有高難險,哪能體現出凌云壯志!中央塔受關注程度高,正是凌云揚名的好機會!
一聲號令,把大家的激情重新調動了起來。他們發揚有1%的希望,做100%努力的進取精神,九上北京,跑破了鞋子磨爛了嘴。執著的精神、不斷完善的方案感動了“上帝”——凌云奪標了!
翌年5月,白云黃鶴之鄉的近百名建設者誓師北上,載著全體職工的信任和期待,登上了塔樓。安裝板塊由最初的每天一兩塊,增加到最后的一天10多塊——工程進度艱難而有序地向前推進。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里,他們焊上了1392個轉接點,制作擰上了73000個螺桿,讓總重量約300多噸、總面積達5400平方米的612塊幕墻板塊,相當于14層樓房高的空中樓閣,服服帖帖地裝點在210米到256米的高墻上,而且合絲合縫,總誤差僅3毫米,打破了外國人所謂“中國人絕對做不了高塔幕墻”的預言,標志著凌云全面開拓國內電視塔幕墻裝飾領域...

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
1993年,代表中國國際大都市形象的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開工建設。坐落于黃浦江東岸的上海廣播電視塔——“東方明珠”,由富有寓意的三根擎天柱托起,上下兩個大彩球,其間鑲嵌了9個大小不等、高低錯落的小球,表現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文化意境。該塔高468米,僅次于多倫多塔和莫斯科塔,被譽為“亞洲第一塔”,擔當著廣播電視轉播、空中旅館等通訊和旅游觀光任務。
在這個舉世矚目的標志性幕墻工程招標中,只有凌云公司一家中國公司入圍。凌云人在黃浦江畔和美國、德國、新加坡、香港等國際著名幕墻公司論伯仲、爭高低,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凌云人率先攻克了異形雙曲面幕墻的尖端技術,以雄厚的實力、精湛的技術、先進的管理和誠信的作風一舉中標。公司在該項目上在引進的基礎上開發出新型“工”字型材幕墻節點,使公司幕墻技術得到較大提高,加工制作工藝進一步優化,施工安裝工藝進一步成熟,引導了中國幕墻產品向工廠化加工的方向發展。
截止目前,公司已成功承建了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南京、成都、青島、石家莊、佛山、澳門等地19座高塔幕墻工程,在國內高塔裝修領域基本上形成了壟斷地位,被行業界譽為“中國塔王”。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