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末,建筑大師勒·柯布希埃便提出了大面積
玻璃幕墻的設想,并將之描繪成理想的建筑外延技術,數十年后設想成真。
20世紀70年代的能源危機過后,西方工業化國家普遍注意到建筑與生態、能源的關系,建筑師們也進行了大量探索,其中被喻為“適應氣候變化的表皮”的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雙層幕墻系統已不僅僅停留在
建筑技術的外延層面,它甚至標志著人類建筑從根本概念上的一次標準化升級。
“北京公館”項目的幕墻系統,可以說是北京地區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雙層幕墻項目,同時也是中國目前,在建或建成的
高層建筑幕墻中的頂尖產品。針對這樣一種令人激動的建筑技術,我們采訪了國內幕墻專家——武漢凌云公司的蔡繼紅先生。
第一動力
我們所說的幕墻,準確地說應該是整個建筑的外維護結構,絕不僅僅是裝飾。有了幕墻結構,就不再需要磚、
混凝土等傳統外墻結構了。隨著建筑科技的發展,建筑的外維護結構除了需要具備安全性、舒適性等常規技術指標,還需要具備更高的
保溫、
隔熱性能。而普通的幕墻結構中,保溫、隔熱功能是通過材料來實現的。比如說玻璃,最開始是單層玻璃,然后出現了單層
鍍膜玻璃,接著是
中空玻璃和
低輻射玻璃。以前的
鋁型材導熱性大,保溫隔熱不好,后來發展到在
鋁型材中內嵌隔熱條,用來減緩
熱傳導,同時在
鋁板和
石材后面都墊加保溫面。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通過材料來提高建筑的
隔熱保溫性能已經發展到極限,余地已然不大。所以從結構,以及整個樓宇的外維護系統中謀求功能性的飛躍,便成了必由之路。雙層幕墻系統,即是實現外圍結構功能飛躍的實例。
第一原理
提到幕墻,很容易讓人把它和裝飾聯系起來,后來逐漸立體為一種產品概念,通過設計來制造具體的產品。而我們所說的雙層幕墻,它是一個系統,需要解決一些綜合性問題的解決方案。
雙層幕墻分內外兩層,
中空可上人,兩層幕墻中設有特別設計的
遮陽系統,上下各有一個通風口。夏季,溫度高,兩層幕墻之間形成了一個溫室效應,而兩個通風口之間的高度差自然形成了“煙囪”效應,較冷的空氣不斷補入,并把熱空氣抽走,這樣就加速了中空層中的空氣流動,從而有效降低了內層幕墻內表面的溫度,達到了降溫效果;冬季,將進風空和出風口全部關閉,中空層中的溫室作用將會溫暖整個樓宇。由于結構原理的合理性,雙層幕墻系統的地域適應性很強,因為它的系統設計就是本著自我調節的原則,所以具備很好的推廣性。但是為了其在特定區域發揮最大的效能,因地制宜地進行微調也是必須的。比如北方風沙較大,那么過濾網相對南方就要致密些。
第一優勢
幕墻雙層結構的
隔音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而它自身科學合理的結構特質所賦予建筑的“呼吸效應”,更加主動地讓人居環境以一種良性態勢,健康“生長”。一方面,居住者能夠體驗到真正的冬暖夏涼,減少極端環境帶來的不適;另一方面,建筑本體的主動效能,極大減少了能源消耗,
節能環保給社會帶來的“收益”就更加高遠。經測算,采用雙層幕墻系統可以降低綜合住宅用能源的消耗30%-50%,針對‘北京公館“項目,整個建筑通過幕墻系統節省下來的能源開銷,5-8年便可收回所有幕墻系統的投入,其優勢不言而喻。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