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層建筑建筑高度為120m,其開啟扇結構圖一所示。該工程施工完成后即遇今年的二次臺風考驗。在臺風中,發現該開啟扇上部滲水十分嚴重,經分析后認為原因如下:

圖一
A、型材選用不當。原設計單位為節約成本,未選用與
立柱相配套的開啟扇結構。所選用的為50系列
平開窗型材。
窗扇的外框與幕墻立柱的
剛度差異極大,易產生變形差,即使在立柱與外框之間加了
耐候膠,幕墻在風荷載作用下產生的變形差易使耐候膠
密封失效,形成明縫。
最關鍵的是開啟扇的上口的設計存在先天不足,該開啟扇未按等壓原理進行設計,僅依靠
膠條防水。臺風中,雨水在風壓作用下極易進入到副框的內腔,而副框內未考慮任何排水措施,導致進來的水不能及時排除,最終不斷滲入到室內。
B、膠條
截面過小。在設計中,由于膠條截面尺寸過小,與型材形成的有效
搭接極小。因此,盡管從圖上看是設置了二道防水膠條,但形成的有效防水作用極小,再加
鉸鏈安裝時如果稍不注意,就會造成膠條與
橫梁、副框之間的搭接形成不了,反而形成了明縫,其防水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建議采取的措施:
由于該開啟扇數量極多,且在二次臺風及幕墻的三性檢測中均未出現安全問題,故從經濟角度出發,認為不宜作拆除更換,而宜采取改進措施。
A、全面調整鉸鏈。由于結構原因,如果開啟扇兩側的鉸鏈安裝位置不準確,就會直接影響到開啟扇閉合后膠條未被壓縮到位,膠條與型材間形成明縫或暗縫,直接影響到防水。因此,建議施工單位全面調整鉸鏈位置,確保所有鉸鏈位置準確,保證膠條與型材間不產生明縫。
B、在開啟扇上口外側增設擋水披條。由于該開啟扇在今年的“卡努”臺風前的一次“麥莎”臺風中已出現明顯滲漏,經以上原因分析后并結合臺州當地實際氣候條件與工程的實際情況,施工單位在我們的建議下在離上口一定位置(盡量近但不能影響到開啟扇的開啟)增設了
鋁合金披條(建議用膠條,施工單位為施工方便,采用了鋁
合金披條)。并對鉸鏈進行調整后,在此次臺風中發現滲水現象明顯好轉,相當多的開啟扇在“卡努”臺風中未出現滲漏現象。經實際臺風檢驗,在開啟扇上口增設披水可明顯減少水穿過膠條,能有效起到減少滲漏現象。同時,由于開啟扇上口的膠條較粗,因此,即使加了披條后,對建筑立面影響極小。
C、在窗扇內框增加副框,增加一道防水措施。通過以上的調整后,發現雖然能基本解決防滲漏問題,但仍不徹底,距離建設單位的要求尚有距離。經討論后認為在窗扇內框附加一道副框,形成多道防水。同時,在原先開啟扇上口的擋水披條采用加膠條方法,在窗扇自由開啟的前提下,保證開啟扇關閉時,膠條可恢復至被部分壓縮狀態,可以大量減少進入到副框內的雨水。
經以上措施后,該開啟扇的防水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2、某明框幕墻破壞原因分析
某工程為明框幕墻,建筑層數為6層,層高為 3.2m ,板塊分格尺寸為 1200mmX700mm,采用 5mm普通玻璃。在本次臺風中發現大量的玻璃破壞,經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A、建筑物所處位置不利。該建筑所處位置及建筑平面圖圖二所示。由于臺州臺風時最大風速風向為東南風與東北風,此
建筑玻璃幕墻正處于東南方向,同時,由于兩側密集的高層建筑與小山的存在,東南方向在實際上形成了理論的山口(臺州本地人俗稱為風口)。因此,從建筑物本身所處的環境來看,其外
圍護結構設計計算時如采用常規公式參照城市密集建筑群選D類的
地面粗糙度是極不合適的。

圖 二
上一頁12345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