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
2007年4月25日,為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成立了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由溫家寶總理任組長。6月3日,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
門制定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正式公布,界定了節能減排的基本目標:到2010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噸標準煤下降到1噸標準煤以下,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到2010年,二
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萬噸減少到2295萬噸,化學需氧量(COD)由1414萬噸減少到1273萬噸;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于7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
在剛剛結束的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
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可以看出國家已經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上升為“基本國策”,并要求“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所以節能減排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國家將運用市場經濟手段更有效的促進節能減排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經營目的企業,對于增大成本減少收益的政策手段是存在消極情緒的,借助行政手段,確實可以在短期內實現節能減排的效果,但這肯定不是一種長效機制。而作為經濟手段來調整政策的實施,會全面調動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使企業主動的選擇節能減排的技術和工藝,促進節能減排的落實。
目前國家可以采用的經濟手段包括:對能源資源價格進行改革,運用資源稅和環境污染稅等手段,以及限制高污染行業的信貸投入等。
調高資源稅率,直接的動因就是嚴峻的節能減排形勢,基本目的是促進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與防治污染。也正是從源頭上加大企業對資源使用的成本,從而迫使企業轉變增長方式;開征環境污染稅,即對企業排放廢水、廢氣、廢物依量征稅,鼓勵企業努力減少污染和提高治理污染的積極性;用經濟手段促進節能減排的另一個方面,是對生產節能減排
設備、發展循環經濟給予鼓勵,實施優惠的稅收、金融政策,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嚴控其信貸投入,加快對落后產能和工藝的信貸退出步伐,著重支持技術創新和改造。
總之,在堅持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外,節能減排應更多的依靠經濟和市場手段,只有這樣,才最有效更長效。世界銀行在一篇報告中就強調用經濟手段促進節能。報告指出,國外有的經濟學家曾對2500家公司做過一次研究發現,能源使用量降低55%歸功于價格調整的結果,17%是研究與開發的結果。
出口退稅的調整也將限制“兩高一資”行業的發展
繼去年9月份調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之后,今年上半年以來,國家又出臺了一系列
政策法規調整出口退稅、加征出口關稅、削減出口配額、將部分產品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等措施,以控制“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
7月1日國家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后,出口增勢有所回落。9月份全行業出口貿易額87.7億美元,比6月份(91.5億美元)減少3.8億美元,出口同比增幅由6月份的41.9%下降到9月份的34.5%,回落7.4個百分點。
國家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可以合理配置和利用國內外能源資源,限制資源性產品的過度開發,有利于引導企業減少“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和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的出口,從而引導企業調整投資方向,避免盲目投資和產能過剩。從長遠看,將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可持續發展,符合國家和全民的長遠利益。
節能減排也是化工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從企業本身來說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實現企業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統一,是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節能減排可以促使企業節本降耗、增效增收,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內涵式發展。我們的企業要不斷加大科技投入,進一步加大新工藝、新項目的研究和推廣應用,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在實現“生產能耗降低”和“污染物零排放”目標的同時,加快產業升級,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節能減排必將引導行業拉開整合的大幕
節能減排對高污染高能耗行業影響較大,會逐漸淘汰落后,小規模企業,而對于那些具有資源優勢(4020.612,36.49,0.92%,進入該吧)、產業配套完整、環保優勢的行業龍頭將獲得非常好的發展契機。能耗和物耗的強制降低,排放物的減少,意味著企業要采用新的工藝和投入新的設備,要加大對環保設施的投入,這些無疑會加大這些行業企業的成本。同時,國家將加大落后產能的淘汰,部分企業將強制關停,對企業是嚴峻的挑戰。節能減排政策將加快部分外延式擴張的行業進行整體性、區域性調整,逐步淘汰落后產能。行業內具有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的企業將獲得發展機遇,而對于那些生產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的中小企業來說,如果不進行相應的技術改造達到行業標準要求,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使得市場的兼并機會增加,龍頭企業的實力將進一步增強,有利于其發展壯大,并與國外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
一些擁有技術成本優勢,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強,且處在節能減排重點行業的優勢公司將是我們2008年值得關注的投資重點,他們代表了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也必將得到國家和政府的支持,未來擁有更大的成長空間,所以也理應享有更高的估值水平。
節能減排背景之下的四條投資思路
關注
新材料的應用所帶來的節能減排
聚氨酯建筑節能保溫材料——引導MDI新需求
MDI(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是一種重要的異氰酸酯產品,是聚氨酯(PU)產品的主要原料。PU制品具有
塑料和
橡膠的雙重優點,廣泛用作建筑、汽車、船舶、制鞋、磁帶、航空、電子、
玻璃纖維、
金屬等的
粘合劑,是目前世界上發展迅速的高分子
合成材料之一。除了以上傳統需求以外,今后MDI高增長速度的主要驅動力將是高效
保溫產品。聚氨酯在屋頂、住宅房屋及地板保溫等領域的應用推廣,將帶動MDI需求不斷增長。特別是巴西、
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等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對MDI的需求年增長率高達20%以上。
目前,
建筑耗能已與工業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為我國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戶”。
目前,我國
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總量的27.5%,F在我國每年新建房屋20億平方米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約430億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節能降耗措施,單位建筑面積
采暖能耗為發達國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
根據國家最新規定,從今年7月1日開始,對北京、天津、大連、青島、上海、深圳六城市,所有新建筑強制推行一步達到節能65%的標準,“十一五”期間,建筑節能要實現節約1.01億噸標準煤,
節能建筑的總面積累計要超過21.6億平方米,其中新建16億平方米,改造5.6億平方米。預計2020年全國房屋建筑面積將接近2000年的2倍,目前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積高達16億至20億平方米,超過所有發達國家年建成建筑面積的總和,潛力十分巨大。從全國范圍看,
建筑保溫行業預計幾年后每年將誕生近2000億元的市場,相關保溫材料如苯乙烯、聚氨酯產業鏈的生產企業將迎來不可多得的發展良機。
今后幾年,全球對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的需求仍將保持強勁增勢。預計到
2011年,全球MDI需求量將超過480萬噸,供應仍然緊張。近幾年來,亞太地區成為全球MDI需求增長最快的地區,中國又是其中增長最快的國家。多年來,中國每年對MDI需求增長率都在20 %以上,2006年更是達到36.6%,已成為世界第二大MDI市場。從2006年我國MDI進出口情況可知,我國的MDI供需缺口仍舊很大,約為40萬噸,故而其價格仍將維持高位。據中國石化協會預計,考慮到節能需求,2011年國內MDI的需求量將達到100萬噸以上。建議關注煙臺萬華。
目前全球只有五家公司巴斯夫、拜耳、陶氏化學、亨斯邁和煙臺萬華掌握MDI生產工藝核心技術,擁有較強的技術壁壘,呈現出一定的寡頭壟斷局面。
有機硅——下游發展大有可為
有機硅產品的結構中既含有“有機基團”,又含有“無機結構”,這種特殊分子結構使它集有機物的特性與無機物的功能于一身。與其他
高分子材料相比,有機硅產品的最突出性能是:耐溫性、
耐候性、電氣
絕緣性能、生理惰性、低
表面張力和低表面能,被譽為“工業味精”,廣泛應用于電子電氣、建筑
建材(
密封膠)、紡織(涂層)、輕工、醫療(生物材料)、機械、交通運輸、塑料橡膠等各行業,下游產品牌號更是高達1萬多種。以農藥中的有機硅
添加劑為例,它可以極大的降低藥液的表面
張力,迅速發揮藥效,促使噴霧藥液快速吸收,且耐雨水沖刷,從而提高藥效一倍以上,而降低農藥使用量,減少農藥殘留,保證農產品的安全,符合長期環保的要求,但遺憾的是這些有機硅的下游終端產品幾乎都掌握在國外大公司的手中。
從有機硅工業的產業鏈來看,單體是有機硅工業的基礎,而高附加值的有機硅下游產品則是整個產業鏈中最賺錢的部分,也是技術壁壘最高的領域,以德固賽的
涂料有機硅添加劑為例,他們從國內采購單體加工成成品,可以賺到100%的利潤。國外主要有機硅巨頭的利潤大部分來自用自產單體開發出的各類有機硅下游產品,僅道康寧公司目前就約有7000種有機硅產品在銷售,每年另有約900項產品在研。
我國有機硅工業自2000年起進入高速發展期,2000~2006年我國有機硅單體的產量和表觀消費量分別由4.6萬噸、14.1萬噸增長至22.5萬噸、50.1萬噸,年均消費增長率為23.5%,同期自給率由32.6%提高到44.9%,我國已成為全球有機硅產、需發展最快的國家。2006年我國主要有機硅產品產能如下表所示。而有機硅工業投資的火熱場面仍在繼續,預計到2010年有機硅單體的新增產能將達到157.2萬噸/年,聚
硅氧烷將新增78.6萬噸/年的產能,缺口將逐漸得到彌補,目前單體產能已有過剩傾向。未來行業的發展方向是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國內的新安股份通過自主研發以及與國際有機硅巨頭“邁圖”合作,在單體生產工藝以及下游產品的開拓上已經走在了同行業的前列。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